引言

自从1995 年中国高校招生并轨制度开始实行,高校收费持续攀高,除极少数专业外,全部是自费上学。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在校生人数急剧上升。到2005 年底,中国高等院校数为2 300 余所,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己超过2 300 万人,居世界第一。但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部分农村或城市的贫困家庭经济压力沉重,没有能力负担大学生的高额学费,这就形成了中国高校特有的贫困大学生群体。虽然,中国对于贫困大学生还没有特别准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 元的大学生是贫困大学生,低于150元为特困生;或者根据学生在校生活费来定义,学生每月生活费低于200 元为贫困大学生,低于150 元为特困生。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约为20%左右,特困生约为1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几年,由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专家学者注意到贫困大学生这类群体的特殊心理状况,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他们的心理现状、表现特征、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等进行了研究。虽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问题仍不少,大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理论应用的本土化问题未得到发展,还没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策略与应用模式。

第二,理论指导实践的环节发展不利,起点低,重复性研究较多,创新性的研究较少。

第三,横向比较研究较多,纵向比较和跟踪研究较少。

第四,关注心理发生与发展障碍的研究比较多,针对贫困大学生培养教育的研究较少。

第五,问题研究较多,干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部分研究的结果科学性不强,主观推断较重。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只关注经济贫困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整体性研究。同时存在以个案研究代替群体研究,以理论推断代替实践研究的不良倾向。基于此,应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体自身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群体发展的影响,寻找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误区,形成健康的人格结构,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素质。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多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此作过许多研究和探讨。中国学者陈家麟[1]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1946 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指出:所谓心理健2001 年报告《心理健康:新的理解,新的希望》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情感和社会的幸福感,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健康,是指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在能力,能对付生活中正常的紧张,能创造性地或卓有成效地工作,能对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作出贡献。”本研究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比较妥当,这一定义将心理健康的外部表现和内在感受整合起来,将适应与发展整合起来,对心理健康进行了综合的解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国内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又不同于国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健康评价方面,国外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是抑郁、紧张、焦虑、适应性反映和孤独等。国内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在自卑、焦虑、自我封闭、强迫、人际关系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等[2];第二,在影响因素方面,国外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与宗教信仰、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采取的防御形式的影响、正面生活事件数目的影响等有关。国内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自身心理因素和价值观[3];第三,在干预措施上,国外与国内也有区别,前者主要采用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和心理危机等措施。后者更注重学校或社会对贫困生进行直接的经济支助,或是对其进行一般的心理疏导,如在学校内创立心理咨询,但没有将心理疏导作为主要的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引言

自从1995 年中国高校招生并轨制度开始实行,高校收费持续攀高,除极少数专业外,全部是自费上学。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在校生人数急剧上升。到2005 年底,中国高等院校数为2 300 余所,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己超过2 300 万人,居世界第一。但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部分农村或城市的贫困家庭经济压力沉重,没有能力负担大学生的高额学费,这就形成了中国高校特有的贫困大学生群体。虽然,中国对于贫困大学生还没有特别准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 元的大学生是贫困大学生,低于150元为特困生;或者根据学生在校生活费来定义,学生每月生活费低于200 元为贫困大学生,低于150 元为特困生。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约为20%左右,特困生约为1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几年,由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专家学者注意到贫困大学生这类群体的特殊心理状况,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他们的心理现状、表现特征、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等进行了研究。虽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问题仍不少,大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理论应用的本土化问题未得到发展,还没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策略与应用模式。

第二,理论指导实践的环节发展不利,起点低,重复性研究较多,创新性的研究较少。

第三,横向比较研究较多,纵向比较和跟踪研究较少。

第四,关注心理发生与发展障碍的研究比较多,针对贫困大学生培养教育的研究较少。

第五,问题研究较多,干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部分研究的结果科学性不强,主观推断较重。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只关注经济贫困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整体性研究。同时存在以个案研究代替群体研究,以理论推断代替实践研究的不良倾向。基于此,应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体自身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群体发展的影响,寻找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误区,形成健康的人格结构,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素质。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多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此作过许多研究和探讨。中国学者陈家麟[1]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1946 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指出:所谓心理健2001 年报告《心理健康:新的理解,新的希望》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情感和社会的幸福感,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健康,是指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在能力,能对付生活中正常的紧张,能创造性地或卓有成效地工作,能对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作出贡献。”本研究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比较妥当,这一定义将心理健康的外部表现和内在感受整合起来,将适应与发展整合起来,对心理健康进行了综合的解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国内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又不同于国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健康评价方面,国外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是抑郁、紧张、焦虑、适应性反映和孤独等。国内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在自卑、焦虑、自我封闭、强迫、人际关系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等[2];第二,在影响因素方面,国外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与宗教信仰、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采取的防御形式的影响、正面生活事件数目的影响等有关。国内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自身心理因素和价值观[3];第三,在干预措施上,国外与国内也有区别,前者主要采用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和心理危机等措施。后者更注重学校或社会对贫困生进行直接的经济支助,或是对其进行一般的心理疏导,如在学校内创立心理咨询,但没有将心理疏导作为主要的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二、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会损害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们应用心理学与医学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的同时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的精神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变大,他们可能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敏感等不良心理倾向。王文娟[4]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一90) 和加利福尼亚心理测验表(CPI)对北京地区一所重点大学、二所普通院校的101 名贫困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贫困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非贫困生,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张兰君使用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对西安邮电学院172 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贫困生特质焦虑水平高于非贫困生。状态焦虑水平与生活事件存在显著相关。影响贫困生焦虑状况的主要生活事件是家庭经济困难。李海星[6]采用SCL 一90 对山西某高校159 名贫困大学生和773 名非贫困生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SCL 一90 各症状因子得分贫困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对社会支持的直接影响因素。郝丽萍[7]调查发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扰主要为:对经济自立的渴望和无奈相交织;对友情的期盼与封闭相交织;追求完美的理想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自尊、自卑与虚荣心理相交织。许若兰、刘宏使用五种心理调查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生活事件量表(LES)、康奈尔健康指数(CM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症状进行了对比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量表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贫困生心理症状水平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存在高焦虑、高抑郁等情绪困扰,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学习困难多等问题。吴菁运用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测量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人格特点。结果显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某些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1)乐群性低,性格趋于内向;(2)敏感性、忧虑性高;(3)独立性较低。

三、调查数据

该研究选择贫困生的标准为:一是家庭所在的民政局或乡镇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二是辅导员判定为贫困的学生作为参考;三是每月生活费低于500 元的学生(排除有精神病史的学生)。本研究选择深圳大学1—4 年级的在校本科生为被试,涉及文、理、工、管、经济等五个学科专业,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预计发放问卷400 份。研究者将应用定量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使用自拟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其中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个人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了解被试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并对国内外有关心理求助文献进行分析,主要参照《青少年应对方式量表》,再参照有关研究和量表补充一些重要项目,从八个维度构建了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初始问卷,这八个维度基本涵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侧面,它们分别为积极求助行为、消极求助行为、积极求助意愿、积极求助认知、消极求助认知、工具性求助、回避性求助和求助体验。采用SPSS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发放问卷700 份,回收672 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647 份,有效率9.63%。

四、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根据以上对贫困生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影响贫困生心理症状的因素有人格特点、自尊、健康信念。另外,社会支持可能通过其他心理因素影响贫困生的心理症状。现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l.人格特点较其他影响心理症状的心理因素稳定,一旦形成不易改变。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完善的重要阶段。在这里他们可以过滤掉以往生活的不良影响,为进入社会作准备。因此,在大学阶段,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尤其是完善贫困生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高校可开设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课程,促进大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2.健康信念对贫困生的心理症状也有显著预测作用。

信念属于人格的个性倾向性层面,和人格特点相比,可改变性较强。机遇对心理症状有正向的预测力。贫困不是一个单一的应激源,对个体产生的影响表现在生活、学习、适应等各个方面。从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很多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贫困这一“不可控”事件的过高的控制期望。对于这些不可控性事件,“顺其自然”也不失为一种顺应这类事件的态度。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引导学生,根据事件的情境和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可控性改变个体的健康信念倾向。如果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可控性较高,则可引导学生向内控方向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设团体辅导、个体咨询、讲座等方式,引导贫困生健康信念的改变。正确认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他们各自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应地给予帮助,是高校工作者的责任。通过不断的工作,健全他们的心理,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自信是面对生活,取得成功的基础。良好的同学关系十分重要。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与贫困有关,给贫困生物质的帮助,是对他们心理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进行调适的基础,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助学解困体系。让奖学金和助学金真正对贫困生的生活起作用,使他们避免流于形式。开设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