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论文:校园文化活动对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赵立香,贡力
我国的工程教育必将走向世界“工科院校应该培养怎样的工程技术人才,才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这已成为工科院校普遍关心的问题,面向未来教育把人才素质培养提到重要的位置。那么,我国工科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如何呢?我国工科院校又该如何利用校园活动对工科大学生心理进行教育呢?综合专家们的研究结果,人的素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个性等方面比较稳定的品质心理素质不仅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学认为:人的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发展制约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整体素质难以发展到高水平。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工程技术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近年来大学生严峻的心理健康状况带来的新课题。从各种调查的资料看,大部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思维敏捷,求知欲比较强烈,情绪也较稳定,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工科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大学生,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心理与行为上还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或适应障碍,有的甚至比较严重。
1 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时代的变化对他们心灵的冲击最明显、最强烈。当今的校园已不再是“象牙塔”。不少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如学业上的优势不再,感情上的纠葛丛生,同学关系的紧张,自我角色的迷失等等。使他们成为心理疾病的重灾群体。许多心理矛盾困扰着他们,如享受意识浓厚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信息视野扩大与鉴别力不足的矛盾,乐于助人与道德水谁不高的矛盾,兴趣广泛与缺乏中心兴趣的矛盾,成才迫切与厌学心理的矛盾,等等。这使得大学生对心理教育有较高的需求,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对全国12所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百分率在20%左右:2000年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报告提供资科说,9O年代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百分率已上升到25%,近年来仍有上升起势,主要是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人际系敏感和强迫感占首位,各群体心理问题的特点表现为,工科学生重于文科学生;男生重子女生;一年级新生问题最多最严重。清华大学每年均采用人格问卷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大学生中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的约占15%一17% ,实际比例可能还要高。因此,无论是从心理健康测查的结果,还是从大学生实际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看,高等学校的心理教育都是一个需要十分重视的问题。而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能起到很好的影响作用。
2 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1对大学生的情绪起到稳定和补偿的作用
航空工程的先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面临着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骤变,在新的环境和交际圈子里,产生暂时的孤独、不适应的现象在所在免。在这段转变时期,他们最先认识、熟悉的就是环境,如果学校在此期间能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就容易缩短心理的不稳定期,促进对学校的归属感。随着同学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就与日惧减。
2.2对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宿舍里的学生在同一项校园文化活动中密切交往与接触,学生的社会知识、专业知识与行为规范的相互影响是无形的,也是很有力的。这种有益的交流,既有自觉的倾向,也有不自觉的一面,长期的熏染将使思维活跃、渴求了解社会的大学生的知识渐渐地丰富起来,使社会经验缺乏和知识贫瘠的大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2.3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由于工科院校专业性较强,重专业技术水平,轻人文素质;不少工科院校中,男生占在校生的比例远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和文科院校.有的专业甚至没有女生,因而在心理特点上除了与其它院校有共性外,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加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人文底蕴相对较差,与异性接触较少(特别是男生),大部分工科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开展例如辩论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有利的提高了同学的表达能力。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面对多元文化冲突,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容易受不良文化的侵蚀。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人本身、时事政治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故而交流的领域和空间天南地北,无其不有,无所不包,但学生的天职一一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则永远是他们探讨的主题,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与争论势必会起到互相启迪、补漏和开阔视野的功效,这必然会促进、深化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巩固习得的理论和经验学习。
2.4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特殊的作用
俗话说,五根手指有长短。学生因家庭环境、个人阅历等不同而在人性品质各个方面也必然是多差不齐。尽管有时同学间也有一定的不良习气的影响作用,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同学中相对“先进成员”一般能对相对“后进成员”起带动作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不甘落后”的自尊心影响,“后进成员”势必会通过效法身边富有实力和亲切感的“先进成员”而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修养水平。同学中间的这种自觉不自觉方式会形成一种良好
的环境氛围。
2.5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导向作用
奥斯瓦尔特与克莱伯曼的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稳定的、亲密的同学关系的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掌握更多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社会活动的参与。
3 工科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有效方法
3.1加强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创建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基地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已成为开展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青年学生禀赋与潜能的发掘营造了更加优越的环境,为大学生才华的展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此外,我校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中心、各级各类学生科技类社团与协会组织在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为扩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各级团组织要在坚持以往良好基础的同时,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在业已形成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届次化发展、社会化推进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坚持“团组织搭台、社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唱戏”的组织形式,通过活动项目的招标立项等多种灵活形式,鼓励各类学生组织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实现“大型活动校级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社团化”。以此推动我校科技文化活动健康有序的蓬勃开展,为学生素质培养和提高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备的素质。根据“水桶原理”,如果心理素质这一板块短缺,将使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结构不能完整,培养的人才将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根据21世纪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心理教育应该长期渗透在人才观、学习观、教育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工科院校可以以一定的行政管理手段确定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如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确定心理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形式、内容和学时;规定心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教材;制定心理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增加一定的经费投入等等,保证心理教育工作的推广和有效开展。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心理教育经验,建立工科院校心理教育模式。
3.2以科技活动为载体。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带动学风建设。促进
能力和素质培养产生良好的积累效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团学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学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立足实际开展创新教育,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推动高校学生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在高校和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努力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展现大学生文明、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风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
3.3完善青年志愿者的组织机构,保证经常开展活动并得以长期
坚持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动员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是青年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我的新课堂。为此,各级团组织要积极组织并开展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要在已有的青年志愿者人数和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青年志愿者注册活动,并借助“学习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助老扶残金晖行动”、“青年志愿者西部计划”等主题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好、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争做帮扶协作的使者、文明友谊的宣传者、科技知识的传播者,推动学雷锋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发展,促使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此外,校园文化活动还应是心理教育开发的实施场所,心理教育发展所需实践的支持者。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在教育心理学中的不断应用,以及团学活动的不断进步,都将在教育领域引起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团学组织的职业性质、内涵、角色也都需要重新定位。广大的学生工作者必须及时地正确认识自我,并不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玉宇.优化宿舍管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6.
【2】王苏华,王晓红.试论工科 校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中国电力教育,2001.2.
【3】盛鹏飞.理工科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目的制约因责及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3.3.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