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孩”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宄
刘爱花 叶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特殊群体“留守孩”。即因父母外出务工或学习而长期寄养在亲戚或其他代养人家中的孩子。目前留守孩的心理与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留守孩由于长期生活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与父母较少接触和交流,存在一些值得社会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守弦性格孤僻,情绪淡漠,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他们在情绪方面不稳定,性格孤僻,为人处事不合群,留守孩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部分孩子在父母双方外出后有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一段时间里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这些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亲身父母,他们有心事无处说。这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
(二)留守弦存在自卑心理问题
留守孩和正常孩子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孩有种被遗弃之感,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外,他们总觉得是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这样也导致极度自卑。
(三)留守弦存在学习、行为和个性发展问题
留守孩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不良或困难;留守孩的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类:一:学习差,纪律不差;二:纪律差,学习成绩不差;三:学习、纪律双差。留守孩的个性问题突出表现为攻击型性格和畏缩型性格两类。攻击型性格表现为动则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差;畏缩型性格表现为畏惧、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
二、影响留守孩健康水平的因素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和支持容易使个体建立起一种信任和安全感,从而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良好的同伴关系。而个体早期的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个体的发展逐渐产生一些心理异常。影响初中留守孩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因素如下:
(一)家庭方面
1.远离父母,家庭教育缺失
如果孩子缺失父母的关爱,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因而性格发展容易变得孤僻;留守孩大多接受隔代教育,祖辈的老龄化不利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容易陷入自暴自弃的困境。
2.代养人或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某些不足
有的留守孩的父母因常年外出务工,对自己未能给子女足够的爱而深表歉疚,大多通过钱与物来弥补自己的“失职”,在教养方式上表现过分的溺爱,这样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形成依赖人格;有的留守孩的父母或代养人由于拮据的经济状况和沉重的心理压力,对子女采取严厉的教养方式,易造成孩子的“闭琐心理”和“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还有,大多数代养人缺乏文化知识,也不能有效照顾孩子,从而任其自由发展。
(二)学校和社会方面
1.学校教育没有考虑到留守孩的特殊心理需要
要使留守孩走出心理阴影,学校教育必不可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系有许多不足,如教育理念落后、师资缺乏等,留守孩教育问题没能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学校没有注意到这些孩子独特的心理需求。
2.不健康的同辈群体和生活环境使社会教育形同虚设
同辈群体对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大影响,留守孩从长辈那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就更渴望朋友问的友谊。他们首选对象是同学,由于自卑,他们在内心深处希望与成绩好的同学靠拢,但由于成绩好同学不愿和他们交往,留守孩只有把目光转向和自己一样不受重视的群体身上,在那他们才觉得和周围的人是平等的。同时,不健康的周边环境也易影响留守孩的心理发展。目前农村闲暇的方式就是赌博,一些家长甚至让孩子参与,再加上许多留守孩没人管制,这种耳濡目染之下,许多留守孩从小就赌博成性,也就无心学习了。
三.对留守孩心理健康发展对策的思考
(一)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务工父母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同时,在教育上,家长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而且应该提供心理、思想上的支持;应该鼓励子女多与亲人、同学、老师交流;重要的是父母应尽量同子女多交流,让子女明白父母对他们的关心。
(二)学校和教师应充分照顾留守孩的学习和生活
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深入了解留守孩的心理状态,多发现和鼓励他们的优点,对他们的缺点多一些忍耐和宽容,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课程。还应在生活上给他们以指导。
(三)留守孩应加强自我教育
留守孩应端正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还应加强其他能力的培养,加强自我约束。尽量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爱心,变父母的压力为动力,努力做好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l】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2】叶峰,金绍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论坛.2006.3.
[3]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