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现况
王琳
精神障碍是一类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异常为特点的常见复杂性疾病,一般认为包括精神病、神经症、智能障碍、人格障碍、心身疾病等。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目前全球至少有 5亿人存在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占全世界总人口的 10%”。精神障碍的病因可概括为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两方面,事实上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长期以来,人们对生物学因素研究得较多,但近年来,社会心理因素的病因学意义,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对精神障碍的社会心理学病因及研究现况作一综述。
1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最早被注意的影响继康的心理应激因素之一。 它是指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并引起个体生存环境产生特别的或有意义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亲人突然亡故、移民、家庭不和睦等。生活事件的发生与个人生活习惯、当地风俗及 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关。根据生活事件的性质可分为正性生活事件(受欢迎的生活事件,亦称非紧张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不受欢迎的生活事件亦称紧张性生活事件)。但不论正性生活事件还是负性生活事件+个体都需要对其变化进行适应。
生活事件不仅能引起机体内的精神心理反应。而且可能 产生严重损害个人健康的应激效应,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据 Bandelow等在德国 对 50名社交焦虑症患者及 120名正常人的对比回顾性研究显示,社交焦虑症的病因是多因素的,但家族精神障碍史和孩童时期的创伤经历。尤其是孩童时代与父母的分离经历是导致社交焦虑症的最主要因素。澳大利亚的 O’Sullivan采取横断面研究也揭示抑郁症的发生与孩童时期的负性生活事件具有肯定性的关联。ScheHer等对精神分裂症与药物滥用共病现象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药物滥用共病患者比一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历了更多、更严重的早期创伤性生活事件,产生更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DS),由此认为早期的创伤性生活事件是精神分裂症与药物滥用共病的一个促进因素。另外,美国一项以 514对 8~17岁男性双胞胎为对象所进行的行为研究中发现,孩童时期的不幸可导致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产生反社会行为障碍。可见,生活事件在精神障碍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2 情绪体验及应对方式
许多研究者在社会心理因素的病因学研究中注意到。通常被作为病因因素研究的生活事件,只有通过当事人的认知评价产生相应的好恶倾向,即情绪体验时才可能有病因作用同时,当事人针对生活事件以及伴随的情绪体验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也会影响该生活事件的病因学意义;即生活事件必须与情绪体验、应对方式二者联系在一起才具有病因学意义因此,作为生活事件应激结果一心身健康或疾病等因素,必然与上述生活事件、情绪体验、应对方式三者同时存在相关性。例如:紧张性生活事件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抑郁症状加重这一点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美国 Ventura等对新近发生精神分裂症的一项研究则发现.许多患者虽然经历了紧张性生活事件却未复发精神分裂症,显示对同样的紧张性生活事件有不同的情绪体验,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是一种保护性因素。Gibli等对老年晚发性精神病患者或老年晚发性抑郁症患者与健康老年志愿背的对照研究显示,一方面,老年晚发性精神病患者、老年晚发性抑郁症患者比健康老年志愿者经历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另一方面,老年晚发性精神病患者比健康老年志愿者更倾向于受人支配和过度压抑的认知基模。总之老年迟发性精神病患者比健康老年志愿者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有更多消极的情绪体验、采取更多消极的应对方式西班牙对颞颌关节紊乱症与心理因素的研究也表明,颞颌关节紊乱症患者常伴有焦虑症、抑郁症、异常悲痛反应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采肘幽默、多解释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且对悲痛的处理常采用行为分离的消极方式。Stewart等,在一项对 1998年瑞士 111空难影 响 的调 查 中显示 .依 据 DSM —IV诊断标准,自愿接受调查者中有 46%符合 PTDS:PTDS症状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发病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一饮酒具有肯定的联系,且与饮酒量呈正 比。以上研究结果均显示出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遭遇生活事件后的负性情绪体验、负性应对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 社会支持
所渭社会支持,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人们从社会中得到的来自他人(如社会、家庭、亲友、团体等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具体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支持被看作是决定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目前社会支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另一类是主观体验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或满意程度。在遭遇生活问题,尤其是严重的生活事件后,如果能获得社会支持的援助,则有利于减轻或消除生活事件对人的刺激作用或有助于纠正当事人对生活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评价和不妥当的应对方式,从而使不 良的情绪行为及生理反应减轻甚至消除,不导致精神障碍与心身疾病的发生。社会支持不足可能在精神障碍与心身疾病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现 已得到广泛承认。Kim等Clol对南韩老年抑郁症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总体发病率增加乡村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社会支持的缺乏具有显著性关联加拿大的 Torgrud等对 132例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调查显示,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明显 比健康人群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少,认为缺乏对社会支持的领悟在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Aviram等在社会支持疗法对边缘性人格障碍作用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疗法对边缘性人 格障碍很有效,它能显著地减少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 自我伤害的强度和频率,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Droes 等等进行的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对痴呆和其护理者一起进行社会支持与仅对痴呆者进行日常护理相比,前者能更有效地改善痴呆者的行为问题和抑郁情绪,并提高他们的自尊和生活质量。可见,社会支持是精神障碍的一个有效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精神障碍与社会心理因索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个体应尽量避免遭遇紧张性生活事件在遭遇紧张性生活事件时应 自己尽快设法减弱或消除它所引起的不 良情绪;自己排除不了时,可向亲戚朋友倾诉,以获得宣泄,并获得应付解决问题和解决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果还不能排解则可找心理医生咨询以寻求帮助。总之,应尽量减少由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