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现象,严重影响了个人状态及其表现。偶尔出现的拖延行为变成个人习惯之后,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将作为暗示,与个人由拖延中所得奖赏一起构成习惯回路。学业拖延是学生在学习活动或者学习情境中,将学业任务延后、推迟完成的行为或者行为倾向。研究显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拖延行为,如责任心、神经质、完美主义倾向、时间管理、外界环境等。经过多年的完善,Procee 等人的拖延行为概念模型可以详尽地解释拖延行为。
一、拖延行为的概念模型
Procee 等将前人文献中提到的拖延影响因素划分为三类:任务相关因素、个人相关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拖延行为,并且各因素之间也有相互作用。Procee 等人提出的概念模型的拖延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拖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任务相关的因素包括任务本身的特性和作用于任务的因素两类。任务本身的特性包括任务结构和任务厌烦感,而作用于任务的因素包括无聊、沮丧、个人意愿、自发动机、自我效能感。研究发现:无聊、沮丧与拖延呈正相关,个人意愿、自发动机及自我效能感和拖延呈负相关。人们如果发现一项任务很令人无聊,当有趣的任务出现时,就很难维持初始的活动。因此,一项任务越让人觉得无聊,越容易出现拖延行为。当遭遇挫折时,人们就很难专注于任务,而缺乏专注更容易导致拖延。个人意愿是这项任务值得追求的程度,个人意愿越弱,做这项任务的欲望越小, 也更容易导致拖延。自发动机是内在动机的组合, 如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自发动机水平较高的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和坚持性,因而其拖延行为较少。当自我效能感很高,某个确定目标可以达到时,拖延行为也较少。总之,任务本身的因素和作用于任务的因素, 都可以影响拖延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对拖延行为进行干预时,要兼顾到两方面的因素。
个性特质相关的因素包括冲动性、寻求刺激、责任性、自信心、害怕失败等。其中冲动性和寻求刺激与拖延呈正相关, 而责任性和自信心与拖延则呈负相关。冲动的人倾向于立即采取行动,冲动得分越高的人越容易拖延。寻求刺激得分越高的人,也越容易拖延。责任性是指自律和自控,责任性的人有较少的拖延。自信心水平越低的人越容易拖延。害怕失败是对达到目标负面结果的恐惧情绪, 但它对拖延的影响要取决于自我效能感。总之,倾向于冲动、寻求刺激和害怕失败的人更容易拖延, 而尽责性和自尊水平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出现拖延行为。
状态性因素包括心态、自暴自弃、诱惑。有研究表明,消极心态可以增加拖延,反过来拖延又会导致消极心态。自暴自弃和诱惑与拖延呈正相关:人本身的能量是有限的,而自我调节需要能量,当能量耗尽时,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下降,人们就更难控制自己,因此自暴自弃更容易拖延。诱惑指与目标无关的具有吸引力的事物,经不起诱惑容易导致鼠目寸光。其实,在做决策时,个体能意识到自己应该看重长期利益,不能过分看重短期利益,但他们往往经不起及时奖赏的诱惑,而去做一些与任务无关的事情。个体面对的诱惑越多,越容易出现拖延行为。
二、概念模型对中小学生减少学业拖延行为的指导
学业拖延是拖延心性在学生学业情境中的延伸。查尔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的研究表明,习惯在我们大脑中以一种环路形式存在, 由三部分组成: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以学生做作业为例, 拖延行为背后存在多种不同的原因。作业可能太难了或者太多了,学生根本没法完成,这种情况主要和作业任务本身的特点有关。有时候,作业拖延是由学生的个人相关因素差异导致的,比如学生认为做作业太过无聊,或者根本不想做作业,直到太迟了才开始;有的学生觉得当时间紧迫时效率会更高,从而主动采取拖延行为;有的学生认为拖延行为对于自身的学业没有太大影响,还有些学生是因为年龄太小等。对于一些学生,他们拖延作业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些休息,为了参加社交活动抑或是与朋友玩乐。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必须帮助支撑家庭,因而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被其他事情占用而非用于做作业,而且拖延作业可以减轻压力,所以拖延作业成了他们的习惯。
三、结论
由前面的讨论可知,拖延的概念模型能够展示影响拖延行为各维度上的因素,以及各因素对拖延行为影响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小学生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当学业拖延已经演变为个人习惯后,不仅需要找到拖延产生的原因,还需要找到个人通过拖延行为得到的奖赏。借助拖延的概念模型,可以得到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而个人能够通过拖延得到的奖赏, 则可以根据拖延行为的运行机制来推测,以及通过实际调查跟踪来获得。借助相应的方法,如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改善其学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