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亚特兰大分社实习记者切尔西卡特刚上班就接到一个任务— 去佐治亚州南部的小镇采访一个营救落水儿童事件。总编辑的要求是做一个“ 有故事” “ 细节丰富” 的特写。
事情发生在寒冷的2 月, 小镇购物中心停车场。一辆汽车因车主忘记拉手刹, 溜进了停车场旁边的池塘里, 而车里还坐着一个4 岁的孩子。危急中, 先后有七人跳人水中参与营救, 其中两人差点被淹死。当地报社记者当天就给美联社发了稿, 但热衷于“ 讲故事” 的总编辑并不满意。于是, 第二天早上实习记者卡特和摄影记者一起上路了。赶到小镇后, 他们开始逐个采访车主、孩子和参与营救的市民。一切还算顺利, 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此时, 卡特走完了一般记者都会走的常规采访流程。她仅仅了解了事情的梗概, 离“ 有故事” “ 细节丰富” 还很遥远。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却使这次濒临失败的采访柳暗花明, 我们的案例分析也从这里开始。
从总结经验到分析原因
采访结束后, 与卡特同行的摄影记者提议让所有采访对象一起拍一张合影。拍照地点选在了小镇购物中心— 营救事件的事发地点。几个小时后, 所有人聚集到购物中心一层。拍完照片, 心有不甘的卡特又不失时机地跟他们聊起了一天前的营救。
卡特事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 我把同样的问题问了一遍又一遍, 他们甚至都觉得我有点烦人了。我让他们每个人把事情再说一遍。每一遍, 我们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细节” , “ 当每个人绘声绘色地说起自己的表现时, 整个事情才真正显得惊心动魄。他们还彼此打断对方的叙述, 补充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 ,“ 直到整个事件被重复了三四遍之后, 他们终于说出了我一直在期盼的细节: 颜色、触觉、味道, 等等” 。
从卡特的这段总结中, 我们可以领会到耐心细致的提问的重要性。不过, 这还不是她采访成功最关键的原因。卡特在单独采访时就一直在期盼着细节, 但她没能问出来, 为何在聚会时又问出来了? 在分析原因之前, 我们先看看这篇报道中的两段文字:
范登没有顾上脱掉外套和笨重的靴子就一下子跳进水里。水太冷了他觉得就好像有一把大钳子紧紧夹住了胸部让他无法呼吸。
在水池边他看见一个穿着白衣服的女子拿着一把锤子正要往车子扔去。
在水中的范登急得大叫: “不! 不要扔! 喂! 你你把锤子拿给我。” 迈克兰此时已经脱掉了运动外套但他来不及脱掉他的皮鞋、领带和裤子。他一头扎进水里冰冷的水让他感到全身麻痹。
卡特的报道中充满了这种细节丰富的叙述, 有感受, 有动作, 有对话, 有场景。在单独采访时, 记者很难获得这么多充满了现场感和人物互动关系的素材。毕竟记者不是亲历者, 有些细节如果对方不说, 记者甚至无从问起。幸运的是, 摄影记者为了拍照又把大家召集到事发现场, 这次聚会成为采访成功的关键。在聚会中,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 互相激发互相补充, 共同回忆邹寸的情形; 记者再通过“ 一遍又一遍” 的提问加以引导, 期盼中的细节就字日泪而出了。如果不聚会拍照,不重回现场, 单独采访完所有当事人之后就打道回府, 卡特也可以写出报道, 但总编辑是不会满意的。
分析至此, 我们替卡特总结一下这次采访的成功经验: 先单独采访当事人, 然后以拍摄合影为名召集大家重回现场, 再趁机让大家坐下来聊一聊, 提问要针对细节不厌其烦。
如果只想总结经验的话, 那么这些内容就是这个案例带给我们的启发了。新闻采访学作为一门经验学科, 总结记者们的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经验可以让初学者少走弯路。但采访学毕竟是一门学科, 仅仅堆积实践经验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从经验中抽象出规律。而经验和规律之间, 往往隔着一个台阶一一原因。总结了成功经验, 分析出成功原因, 然后才能上升为规律。如果满足于“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那么据此抽象出来的规律也许并不可靠。下面, 我们借助记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深人到“ 知其所以然” 的层面, 进一步分析这次采访成功的真正原因。
情景记忆与情绪记忆
这次落水事件事发突然, 从开始营救到成功救出孩子, 只经过了17 分钟。这17 分钟会在当事人的记忆中留下哪些痕迹?记忆心理学把保持时间超过1 分钟的记忆称作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类型繁多, 其中有两种记忆— 情景记忆和情绪记忆— 与突发事件采访密切相关。从记忆心理学的角度看, 卡特的采访任务就是提取营救事件当事人这两种记忆中的相关内容。
先看情景记忆。情景记忆也称情节记忆, 是指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的记忆。情景记忆是自动形成的, 不需要主观努力。我们每天从起床到人睡之间的所有活动, 都会在情景记忆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记者在采访中经常要跟情景记忆打交道。让探险家介绍自己的旅途见闻, 让目击者介绍一次车祸的前后经过, 就是记者在提取采访对象的情景记忆。卡特的采访对象不会刻意记住当时自己干了什么, 更不会刻意记住那些记者需要的情节和细节, 但是那些内容都作为情景记忆在大脑中留下了痕迹。他们在事后说起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时, 相应的情景记忆会被激活, 然后被转换成言语与他人分享。再看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对情绪事件或情绪体验的记忆。情绪事件指能引起个体情绪反应的事件, 如亲历灾难、目击犯罪等; 情绪体验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觉察和感受, 如恐慌、惊讶、尴尬等。情绪事件与情绪体验通常相伴相随。事件对情绪的唤醒程度越高, 记忆效果越好。此次营救事件中, 无论是被救者还是救人者, 都亲历了一次伴随着剧烈情绪体验的事件。这种情形下形成的记忆, 具有显著的情绪记忆的特点— 强烈、鲜活、清晰、持久。一旦进人到特定的情绪状态, 情绪记忆就能源源不断、绘声绘色地输出, 就像营救事件当事人在聚会时表现的那样。记者在采访突发事件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声情并茂、滔滔不绝的当事人、目击者, 那就是因为他们处在亢奋的情绪状态中的缘故。
总的来看, 突发事件当事人、目击者的记忆往往是情景记忆和情绪记忆两种记忆效果的叠加, 无论是可靠性还是生动性,都是可以期待的。
记忆的激活和提取
我们再回顾一下卡特的采访过程。卡特和摄影记者到达小镇后, 先是分别采访当事人, 不满意; 然后把所有人聚集在事发地点拍照, 记者继续采访, 渐人佳境; 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激发, 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 记者终于得到了一直想要的素材。这个有点“ 先抑后扬” 的过程, 正好揭示了记忆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
如前所述, 卷人突发事件的人都会形成情景记忆和情绪记忆。这两种记忆都有自己的记忆通路。如果我们选择正确的通路寻找特定记忆内容, 不用花很长时间就能找到, 而且可以找出一些相关信息。如何选择正确的通路?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情景和情绪人手。
还是先看情景记忆。心理学实验发现, 记忆的形成和提取都受外部环境或场合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情景记忆。如果人们在某一特定位置接收信息, 在相同的位置也更容易回忆信息。就如同我们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昔日熟悉的景物都会成为激活记忆的有效线索, 很多沉睡在大脑深处的记忆会逐渐苏醒。如果不是故地重游, 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大脑里还保存着这些记忆。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记忆的情境依存性。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情景记忆中, 空间线索与记忆内容一起被编码了, 因此, 空间线索的“ 物理复现” 有助于回忆目标情节。反过来,记忆和回忆的场合不一致, 常常会出现记忆减值现象。
没有条件回到现场怎么办? 心理学家的建议是让对方想象自己回到了现场, 即进行“ 心理复现” , 这也会改善回忆效果。再看情绪记忆。情绪记忆的提取受心理状态的影响, 回忆时的心理状态和记忆时的心理状态一致性越高, 回忆的效果越好。所以平静时学习又在平静中测试, 回忆的表现更好; 同样,兴奋时的记忆在兴奋时被提取, 回忆的表现会更好。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记忆的状态依存性。在一些电视谈话节目中, 细心的编导会准备好嘉宾儿时的照片和玩具, 或在访谈过程中播放具有某种时代气息的音乐, 这些也能起到引导嘉宾进人特定情绪状态、增强访谈效果的作用。而且照片和音乐本身也是很好的记忆提取线索。
情绪具有感染性, 可以在一个特定群体间形成交互影响的情绪循环。卡特所说的在聚会上“ 每个人绘声绘色地说起自己的表现” , 就是所有当事人的情绪互相循环感染的结果。一个人在心情平静时回忆不起来的内容, 在情绪激动时会再次冒出来; 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视角上回忆事件, 他的回忆又会激活其他人的记忆。最终结果就是记忆的提取线索越来越多, 相关的细节也越来越丰富。
分析到这里, 我们找出了卡特采访成功的原因, 接下来可以根据这个案例总结一些采访规律了。最后的聚会是采访成败的转折点, 但在聚会背后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两个心理效应— 记忆的情境依存性和状态依存性。采访突发事件当事人、目击者的时候, 如果我们想把采访做得尽量完美, 那么不妨充分利用记忆的这两个特点, 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及早赶到现场采访当事人。如果第一时间没赶到, 也要争取叫上当事人重回现场; 如果去不了现场, 采访时要尽量提示对方在脑海中重建现场。二是尽量调动当事人的情绪。多问采访对象事发时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争取让对方回到邹寸或紧张或兴奋的心理状态。三是有必要且条件允许的话, 可以重回现场开一个“ 座谈会” 。
“ 人” 和“ 空间” 都是十分优质的回厄线索, 让采访对象回到事发时的社会关系中, 可以大幅提高回忆的数量和质量。
因为这篇报道, 卡特接到了被正式录用的电话, 而且获得了美联社当年最佳年轻记者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