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辩证思维似乎只对哲学和政治有价值,对于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大。然而,笔者在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辩证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明白人类的发展,指导我们去认识世界,提出问题,并去学习和思考。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是个技术活,但提出问题却是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下面通过对心理学中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辩证思维对心理学的影响。一、从反面思考———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分析问题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为有矛盾,事物才有新的发展,很多东西的存在也是建立在矛盾的基础之上的。例如,色彩上有黑色和白色,化学中有正价和负价,物理中有推力和摩擦力,数学中有正数和负数等。

心理学中,在针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时,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猫进行了著名的“迷笼实验”:关在笼中的小猫因为无意间碰到机关后打开笼门获得食物,经过多次的实验,猫开始学会开门,于是桑代克认为动物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尝试错误”。后来科勒对黑猩猩的思维进行研究,发现黑猩猩为了获得屋子中悬挂的香蕉,通过徒手、踩木箱的尝试后突然想到把箱子摞起来,最后取得了香蕉。通过这个实验,科勒认为黑猩猩的解决方式是“顿悟”,即突然明白之意。这两个理论看似互相矛盾,却都是关于问题解决的主要理论,两者实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很长一段时间,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学习是通过直接强化来进行的,用的是“刺激—反应”的模式,即人的反应是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巴甫洛夫在和助手一起研究狗的消化腺的时候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后来发展到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再到后来听到助手的脚步声就会分泌。巴甫洛夫称这一现象为“条件反射”,并将其应用于学习中,认为人之所以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的直接强化不同,奖励或惩罚使行为得以发展。直接强化理论主导了学习理论许多年,但心理学家班杜拉则提出了另一学习理论———间接强化理论。他认为,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模仿,当你看到别人受到奖赏或惩罚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获得奖励而避免惩罚。俗话说:“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__________,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理论虽然表面上互相排斥,但其实在有的问题上,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解释问题,人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两者的结合:既有周围人的奖励和惩罚指引,也有其他人的行为结果作为参考。

二、从多方面思考———用两分法来看待问题

辩证法认为,对待事物不能只看长处,也不能只看短处,应全面地看问题。在辩证法的理论下,事物没有非此即彼的绝对状态。

很多心理学学者会极力提倡某一学派而反对其他学派,如上文提到的“试误说”和“顿悟说”,前者认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经过思考和尝试的过程,而后者则认为是突然明白、恍然大悟的领悟到然后解决问题。其实两者并不能全面地解释所有问题,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般而言,主体实力较弱时更适合“试误”,因为没有相关的经历和实力,只能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才能找到更好的处理方法;而主体实力强时,因为有了相关的经验和实力,就不会去“试误”,“顿悟”更可能发生。这可以看出,两种理论适用的对象不同。

再比如,在对待影响人的问题上,人们在是“遗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其实,无论遗传还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在婴儿时期,遗传的影响更重要,因为在那个时期,婴儿接触的环境较少,能够接收到的环境中的信息也不多,所以,这个时期遗传的作用更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受信息的能力逐渐增强,这时候环境的影响也变大,并逐渐占取优势。所以,我们在看待一个问题或一个理论时不能太过片面,某种理论能够解释一些问题,但不一定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因此,辩证地看待事物,会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

三、结语

辩证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当某个问题不能解决时,可换一个角度思考;当事情的发展与预期的不一样时,可尝试两分法,认识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辩证思维不仅是思维的发展,也是人类的进步,正确运用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