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建议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心理学的教师多学习心理学。没学过的,无论如何学一下;已学过的,结合实际的教学再学习。人就是一颗心,学生的那颗心,是最值得教师去理解、去关照、去爱护的。如何关照和爱护?懂点心理学就十分必要了。我曾记得,美国每年有四万学生念心理学,每年四千人念心理学博士学位。心理医院遍设于全美。落后国家的老百姓,生理上有病还熬着,心理上有病无病自己也不知道,还哪有条件看心理医生?又到哪里去找心理医院?
当然,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可是,心理更重要。无病呻吟就是心理出了毛病,面对有些绝症,有的人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也是心理问题。很可能,我们的古人以为思考、想事情是由心脏进行的,于是有用心、专心一类的词;还以为情感也是由心脏指挥的,于是有操心、费心、烦心一类的词。在英语里,心,心脏是heart,而心理或灵魂是由psychic 表达。这跟我们古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古希腊时,心理学即灵魂学。直到冯特之前,灵魂学或心理学都还只是一门思辨的学问。冯特之后有了实验心理学。近代兴起的实证方法也运用于心理学了。比如说,思维进行时,脑神经细胞怎样变化着,这就是实验心理学之列的研究了,也是把生理与心理联系起来研究。此时,当然是把心理活动视为脑而非心脏的活动了。但用心、专心一类的词也没必要改为用脑、专脑了。烦恼的恼与脑也不同了。
心理学之下所属的门类很多,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商业心理学、病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诊断学、心理治疗学、临终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等等。
教师主要学习什么心理学呢?如能从基础心理学或普遍心理学开始最好;不然,也可从能直接运用的教育心理学开始。这可因人而异,随之就学通用的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又称个性心理学)。不懂心理学,很难真正搞懂教育学。从这个意义上看,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母学科。而在学科的分类上,往往又把心理学置于教育学科类之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在建议教师们学习或研读一些心理学书本知识的同时,我更想建议教师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心理学归根究底是从心里面流出来的。所以,若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心与心之间的相互照应,这都是恰当的,需要的。教师就在于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放在教育上,一心一意做下去。还有我们常说的责任心、事业心。把心投入进去了,工作下来,教师自己也可以写出心理学的书来。我自己虽然也念过一点心理学书籍,但我的心理学还是从心“里”淌出来的。在教数学的过程中,写了《数学教育心理学》;在从事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也写出了《学校管理心理学》。我爱人和我培育了两个孩子,把这个过程总结出来,也写成了两本可称为儿童心理学或家庭教育心理学的书:《子女的培育》、《有效的家庭教育》。这都主要是靠“心”悟出来的,“写”出来的。“理”字与“里”的差别就在于它更加宝贵,更表现了一种论理。
我叙述这些,并不是想建议心理学只需要自己去感悟而不需要阅读,能够阅读那么两三本心理学书籍还是更好一些。然而,任何知识只有在经过自己融化、自己融通,才真正属于自己,心理学知识更是如此,这是必经自己感悟,并通过感悟化为自己的心,自己的魂。
用心去做时,才可能领悟到心理学的真谛。
心、心脏,是可见的,心理则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希腊人把心理学叫做灵魂学很有道理。灵魂是心,是思想,是精神,还是理想、追寻、向往、思念……
如果既有践行,又有了心理学理论,教师就真正成熟了。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定是优秀的心理工作者,善于用心去从事教学,把心贴在学生身上,贴在教育事业上。综合以上的讨论,可以说,一位成熟的教师,自觉于自己事业的教师,毕竟还是自觉知晓心理学为好。
联系到以上的认识,我们进一步论及教学过程,并建议教师们仔细品味教学过程。这里包括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我们合起来讨论,统称为教学过程,教与学交互的过程。《教学论》作为一个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大都论及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通俗点说,就是弄清楚在教学的路上,我们是怎样走的,怎样经历的。因而,这里也就在于建议教师们逐渐而又迅速地弄明白自己在怎样经历着。
前苏联和我们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论教科书都认为,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在教学论方面,我也写过好几本书,《教学原则今论》、《教学细则一百讲》、《教学论概要》、《教学理论探究》、《教学论纲》、《课程与教学哲学》等。
每谈到教学过程,我都不赞成把它简单地归结为认识过程。而我们的哲学也常常有这类简单的归结,即仅仅将人视为一个认识体,尤其是理性主义哲学。这种哲学从古希腊以来作为主流延续了两千年以上。
教育哲学家们强调,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理性的人,使人尽早受理性的指挥,理性使人成为人。还认为,非理性是先天的,理性是后天的,在后天受的教育中形成。其实,非理性的一面也需要在后天洗礼,在后天发展、丰富、健壮起来。
人是很神奇的,教育在于发展这种神奇;人是全面的,教育在于发展这种全面。人的全面不只在于思想或认识,而仅就人的思维本身来看也很丰富,也不能片面理解,教育不能片面对待。人们较之忽视全面,更严重的是忽视人的神奇与神圣。
光就思维而言,就可分为直觉与逻辑,发散与收敛,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一般来说,认识本身就不具有单一性。直觉和归纳几乎是人天生就有的,这就不可简直地视为理性。逻辑更富理性,要靠后天培养,但是,一方面,直觉也需要发展和培养,另一方面,直觉的作用更大,逻辑不过是一个小买卖。我常把直觉发展比喻为长头发,而逻辑就是梳头发。直觉、归纳等才是大智大慧的源泉。现实中,人们忽略的又多是直觉,且不善发展直觉。
教学过程实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应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们只能在“实是”的基础上去做文章,去思考和践行“应是”。
时下,常有一说,即只要认识问题解决了,一切就可迎刃而解。相应地,就有“思想领先”一类的说法。于是,遇事就有思想动员,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去提高认识,就去“先行”了。到了不可收拾的时候,也鲜有总结教训的时候。
人们说,理性使人成为人,然而,若没有非理性,人已不是人了,还能成人吗?父母离世了不知道哭,“理性地”认为这只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变了,那还是人吗?国家受侵略了,不知道愤怒,还是人吗?大喜大庆时不知欢笑,还是人吗?
那些贪污腐败分子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公家的钱不能进自己的荷包吗?这是幼小时父母早已告诫过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一千次没拿,第一千零一次拿了,这只是认识起了变化吗?如果只是认识问题,全国的千万干部听一场报告就够了,这场报告也只需一句话:公款不能变为私款。
一千次未拿,第一千零一次拿了,这叫做意志的丧失,叫做不知脸红了。
至少,我们需要把人视为知情意的一个综合体。这本身已足够奇妙了。人“实是”这样的,于是,教育在这种“实是”的前提下,思考“应是”,思考自己之所为。
教师当然会努力让学生听懂,让他们的认识提高,还要通过训练去加深认识,识别错误。然而,如果学生不喜欢听你的课呢?你如何让他们喜欢并且热爱你之所教、他们之所学呢?难道这只是一个单一的认识问题而与情感无关吗?
总有可能遇到听不懂的情形吧,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吧,如何在困难面前挺一挺,如何坚持一番?这里,不还需要意志力吗?不还需要咬咬牙吗?完全的一帆风顺是很难的,教师不也需要引导学生去坚持吗?去增强意志力吗?
所以说,至少应当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情意共同参与的过程,它们是融合在一块的,而不是三块拼起来的,是一个心理综合演进的过程,其综合性是必然的,只看如何综合得更好。这是“实是”,而教师的“应是”则是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知识、对自己之所学的热爱之情,还在此中锻炼他们的意志;让学生在心理上健康成长。
曾经有的教学论,存在着双重的单一化,一重是只把教学过程视为认识过程,二重是只把认识归于理性认识,甚至只归于逻辑、演绎或推理。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主要倾向,也是严重影响我们教学质量的根本性问题。
故而,教学需改革,不只是改革教材,而且要改革方法。这与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有关。由此,我们势必需要回头来体验教学的实际过程,把“实是”弄明白,才可能对“应是”作出较为恰当的结论。“实是”作为一个基础性问题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