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道德情绪一直是情绪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疚情绪,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内疚是指个体做了错事(违反了道德准则),或自己确实伤害或意图伤害他人,或与伤害事件有关联(即使什么也没做或被认可不必对伤害事件负责任)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即违背了社会公认的或个人认同的道德规范,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个体良心的反省, 是个体对行为负有责任的、指向自身的一种负性体验。结合Izard 的情绪分化理论,内疚情绪包括悔恨、自责、焦虑、痛苦等情绪成分。内疚是在自我道德评价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情绪,因而又被称为自我意识的道德情绪,会影响后续的行为,是道德的“晴雨表”。

以往心理学家和病理学家一直将内疚作为负性情绪来研究,尤其侧重于认为内疚是一种有害的负性情绪,因为研究发现内疚与神经症、焦虑、抑郁、强迫症、饮食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关系密切。体验到内疚情绪后不仅会对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影响消极行为及其频率。例如,研究者发现,相比于高内疚倾向个体,低内疚倾向的个体更多实施有害组织的反生产行为,会表现出更多的撒谎和不诚实行为,也有更多的未买门票或未经允许进入电影院、音乐会、公园、运动场等行为。人们在违反准则后期望受到惩罚以赎罪,而当没有外界实施惩罚时内疚者会进行自我身体惩罚,以减轻内疚感。如Inbar 研究发现了“道德受虐狂”现象———那些回忆令自己内疚的事件(相比于回忆悲伤、中性事件)的被试选择给自己实施电击,并且内疚情绪越强烈,选择给自己的电击强度越强。因而当人们体验到内疚而迫切想要赎罪时,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甚至是严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减轻内心的负担。

虽然内疚作为违反准则或伤害他人后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 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但近年来的心理学界,尤其是进化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和强调内疚的积极作用。

2 内疚的适应性:一种有益的负性情绪进化心理学主张, 人们具有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形成一些道德领域的先天的心理模块,如关怀/ 伤害模块、公平/ 欺诈模块、忠诚/ 背叛模块等, 心理模块的产生总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某些重大生存问题而产生的, 具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和功能。内疚从“给予关怀和避免伤害别人”系统/模块进化而来,具有适应性。例如,有研究发现,当内疚情绪被唤醒后再对引起内疚的不道德行为进行判断时,会影响个体对事件的道德判断,即对关怀/ 伤害维度的道德判断更加严苛, 认为不道德行为更加不道德。并且,相对于服从权威,更敏锐地体验到内疚的个体也更多选择违背主试以防止同伴遭遇不愉快任务,即更可能尽力避免那些伤害别人而诱发内疚的行为。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内疚是一种进化而来的情绪, 由于内疚的进化优势, 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选择了内疚。因此,作为进化而来的一种道德情绪,内疚会在许多方面对人们的动机或行为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2.1 内疚促进道德品格发展

作为道德情绪的内疚是道德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个体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之间有着核心的调节作用,促进道德品格发展,增加更多的道德决策。例如,在Tangney 的研究中发现,相比于被要求回忆令自己羞耻的事件的被试,那些被要求回忆令自己内疚的事件的被试在后续考察与他人的合作意愿的任务中,会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愿望和决定。

除了促进道德品格和行为的发展,内疚还能阻止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内疚的伦理作用之一是使人们意识到某些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早在1759 年,Smith 认为内疚情绪会对判断发挥巨大影响,劝说人们采取行动之前理性思考。因此,为了避免体验内疚情绪及承担内疚带来的消极后果,高内疚倾向的人们除了较少利用撒谎的方式来获得资源(金钱),在商务谈判及决策中和自我报告绩效的任务中也表现得更诚实,或在日常生活中更少做不道德的决定。

2.2 内疚提升人际关系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而言,内疚首先关注的是他人的幸福,如他人的灾难体验、对他人的感觉或需求敏感以及分享,与利他的能力有关。因此,内疚情绪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一,可以符合和满足群体行为,增强群体凝聚力。这与道德判断相关,即自我导向的判断应与更宽的团体信念相关。人们会约束自己,回避那些违反道德准则而可能产生内疚的行为,例如可以阻止人们进行欺骗,因而群体违反行为少而凝聚力日益增加。

第二, 可以提高声誉, 修缮和保持人际关系。Joyce 和Prinz 都认为声望是内疚的重要功效之一。首先,有益的道德行为是一种优势,而自我损害的道德行为是有害的, 但若人们在做出不道德行为后,产生并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内疚可以标志自己的道德特征。因为做错事而未表现出内疚可能与较少的道德感和道德倾向相关,而内疚表情这一信号会让他人觉得他们可靠而有良好的声誉。其次,内疚情绪可以创造一个不欺骗的声望。利他是自然选择的重要部分,因为都是骗子的社会不具有进化优势。问题是欺骗行为对骗子有利,并且社会上有很多欺骗的机会。对于那些诚实的人而言,他们需要表达诚实的方式———他们可以说他们是诚实的,但是骗子也可以这样说,因为骗子不会因为撒谎而感到内疚,就不在意自己撒谎。进化的自然选择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这个目的,除了上述提到的面部表情,另一个是创造一个不欺骗的声望。再者,当人们做出欺骗行为或冒犯他人时产生了内疚,为了修复受损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增强寻求原谅的动机和行为,如向受害者表达自己的内疚和悔过情绪或进行弥补。例如,Stearns 和Parrott 发现,在侵犯了他人之后,相比于那些没有任何反应的个体,表现出强烈内疚情绪的个体更容易获得受害者的原谅,他人也倾向于给那些表达了悔过(体验了强烈内疚)的犯错者更好的印象评分, 这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不谋而合。为了获得受害者和社会他人的原谅,内疚者会做出弥补行为,如通过增加分担对方疼痛的强度来减轻自己一人错误导致对方受惩罚时产生的内疚情绪。

因此,为了防止内疚,人们就会努力遵循道德信念和准则, 让自己成为团体的一个可靠的成员,增加人际接受度。不管是表达歉意寻求原谅,或对受害者进行补偿,还是防微杜渐,这些都起到了修缮人际关系的作用,继而可以保持和提升重要的人际关系。

2.3 内疚增加亲社会行为

内疚情绪会影响到人们的诸多行为,如诱发内疚会强化自我对冒险的乐观估计以及增加个体去进行冒险行为的可能性,或促使人们更多进行清洁行为,选择食用更健康食物。但众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与内疚情绪最为相关的是亲社会意愿或行为。

从进化角度看, 内疚基于关怀/ 伤害系统进化而来,利他主义是内疚的重要功效,这一点得到了Joyce 和Prinz 的一致认同,并且Prinz 以更发展的视角表明了内疚的进化发展优势。另外,内疚指向的是行为(我做了可恶的事),与具体事件相关,会促使内疚个体使用问题聚焦解决策略,有关怀或弥补行为的动机,对探索行为和动机活动有增强作用,故具适应性。具体而言,某个个体因伤害他人而体会到的内疚情绪,会促使他向外聚焦,反思的是这件具体的事情及其对事情的责任(而不是指向整体自我评价———我是一个可恶的人), 这样有利于个体将注意力聚焦于防止下一次犯错或寻求弥补方法(更少可能聚焦于伤害自身)并实施弥补行为,来减轻这件具体的事情产生的心理负担,因而增加个体生存适应性及其优势。最重要的是, 因为内疚感与道德领域相关,除了阻止产生坏的、不道德行为,与互惠利益的心理适应性能力有关的内疚更可能产生道德行为,即内疚体验会增加亲社会行为。例如,研究发现,体验内疚的人会进行更多的慈善捐款,会更多地选择帮助某人搬运日常物品上楼, 扶别人走路,帮别人提一篮子衣服。并且,被试在进行这些行为和动作时, 会认为这些帮助行为会耗费自己更多的体力———这种内疚情绪具身化的视角, 与 Prinz 的情绪具身性、内疚的可视性表征观点一致。

虽然内疚感让人们不好受,但其通过发展对他人幸福快乐的移情考虑,会促使我们请求原谅及对冒犯表达移情, 促进人们实施补偿或亲社会行为,减少内疚,是有助于提升社会关系的适应性情绪,是有益于社会的。在没有道德或准则违反的时候也可能产生内疚,如幸存内疚更与利他倾向和互惠性行为显著正相关。

除了能够促进道德品格发展、提升人际关系和增加亲社会行为,内疚还会影响人们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那些容易产生内疚情绪体验(即高内疚倾向)的人会被认为更有领导潜质、更具有胜任领导力,因而增加了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 引言道德情绪一直是情绪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疚情绪,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内疚是指个体做了错事(违反了道德准则),或自己确实伤害或意图伤害他人,或与伤害事件有关联(即使什么也没做或被认可不必对伤害事件负责任)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即违背了社会公认的或个人认同的道德规范,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个体良心的反省, 是个体对行为负有责任的、指向自身的一种负性体验。结合Izard 的情绪分化理论,内疚情绪包括悔恨、自责、焦虑、痛苦等情绪成分。内疚是在自我道德评价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情绪,因而又被称为自我意识的道德情绪,会影响后续的行为,是道德的“晴雨表”。

以往心理学家和病理学家一直将内疚作为负性情绪来研究,尤其侧重于认为内疚是一种有害的负性情绪,因为研究发现内疚与神经症、焦虑、抑郁、强迫症、饮食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关系密切。体验到内疚情绪后不仅会对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影响消极行为及其频率。例如,研究者发现,相比于高内疚倾向个体,低内疚倾向的个体更多实施有害组织的反生产行为,会表现出更多的撒谎和不诚实行为,也有更多的未买门票或未经允许进入电影院、音乐会、公园、运动场等行为。人们在违反准则后期望受到惩罚以赎罪,而当没有外界实施惩罚时内疚者会进行自我身体惩罚,以减轻内疚感。如Inbar 研究发现了“道德受虐狂”现象———那些回忆令自己内疚的事件(相比于回忆悲伤、中性事件)的被试选择给自己实施电击,并且内疚情绪越强烈,选择给自己的电击强度越强。因而当人们体验到内疚而迫切想要赎罪时,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甚至是严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减轻内心的负担。

虽然内疚作为违反准则或伤害他人后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 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但近年来的心理学界,尤其是进化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和强调内疚的积极作用。

2 内疚的适应性:一种有益的负性情绪进化心理学主张, 人们具有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形成一些道德领域的先天的心理模块,如关怀/ 伤害模块、公平/ 欺诈模块、忠诚/ 背叛模块等, 心理模块的产生总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某些重大生存问题而产生的, 具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和功能。内疚从“给予关怀和避免伤害别人”系统/模块进化而来,具有适应性。例如,有研究发现,当内疚情绪被唤醒后再对引起内疚的不道德行为进行判断时,会影响个体对事件的道德判断,即对关怀/ 伤害维度的道德判断更加严苛, 认为不道德行为更加不道德。并且,相对于服从权威,更敏锐地体验到内疚的个体也更多选择违背主试以防止同伴遭遇不愉快任务,即更可能尽力避免那些伤害别人而诱发内疚的行为。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内疚是一种进化而来的情绪, 由于内疚的进化优势, 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选择了内疚。因此,作为进化而来的一种道德情绪,内疚会在许多方面对人们的动机或行为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2.1 内疚促进道德品格发展

作为道德情绪的内疚是道德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个体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之间有着核心的调节作用,促进道德品格发展,增加更多的道德决策。例如,在Tangney 的研究中发现,相比于被要求回忆令自己羞耻的事件的被试,那些被要求回忆令自己内疚的事件的被试在后续考察与他人的合作意愿的任务中,会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愿望和决定。

除了促进道德品格和行为的发展,内疚还能阻止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内疚的伦理作用之一是使人们意识到某些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早在1759 年,Smith 认为内疚情绪会对判断发挥巨大影响,劝说人们采取行动之前理性思考。因此,为了避免体验内疚情绪及承担内疚带来的消极后果,高内疚倾向的人们除了较少利用撒谎的方式来获得资源(金钱),在商务谈判及决策中和自我报告绩效的任务中也表现得更诚实,或在日常生活中更少做不道德的决定。

2.2 内疚提升人际关系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而言,内疚首先关注的是他人的幸福,如他人的灾难体验、对他人的感觉或需求敏感以及分享,与利他的能力有关。因此,内疚情绪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一,可以符合和满足群体行为,增强群体凝聚力。这与道德判断相关,即自我导向的判断应与更宽的团体信念相关。人们会约束自己,回避那些违反道德准则而可能产生内疚的行为,例如可以阻止人们进行欺骗,因而群体违反行为少而凝聚力日益增加。

第二, 可以提高声誉, 修缮和保持人际关系。Joyce 和Prinz 都认为声望是内疚的重要功效之一。首先,有益的道德行为是一种优势,而自我损害的道德行为是有害的, 但若人们在做出不道德行为后,产生并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内疚可以标志自己的道德特征。因为做错事而未表现出内疚可能与较少的道德感和道德倾向相关,而内疚表情这一信号会让他人觉得他们可靠而有良好的声誉。其次,内疚情绪可以创造一个不欺骗的声望。利他是自然选择的重要部分,因为都是骗子的社会不具有进化优势。问题是欺骗行为对骗子有利,并且社会上有很多欺骗的机会。对于那些诚实的人而言,他们需要表达诚实的方式———他们可以说他们是诚实的,但是骗子也可以这样说,因为骗子不会因为撒谎而感到内疚,就不在意自己撒谎。进化的自然选择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这个目的,除了上述提到的面部表情,另一个是创造一个不欺骗的声望。再者,当人们做出欺骗行为或冒犯他人时产生了内疚,为了修复受损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增强寻求原谅的动机和行为,如向受害者表达自己的内疚和悔过情绪或进行弥补。例如,Stearns 和Parrott 发现,在侵犯了他人之后,相比于那些没有任何反应的个体,表现出强烈内疚情绪的个体更容易获得受害者的原谅,他人也倾向于给那些表达了悔过(体验了强烈内疚)的犯错者更好的印象评分, 这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不谋而合。为了获得受害者和社会他人的原谅,内疚者会做出弥补行为,如通过增加分担对方疼痛的强度来减轻自己一人错误导致对方受惩罚时产生的内疚情绪。

因此,为了防止内疚,人们就会努力遵循道德信念和准则, 让自己成为团体的一个可靠的成员,增加人际接受度。不管是表达歉意寻求原谅,或对受害者进行补偿,还是防微杜渐,这些都起到了修缮人际关系的作用,继而可以保持和提升重要的人际关系。

2.3 内疚增加亲社会行为

内疚情绪会影响到人们的诸多行为,如诱发内疚会强化自我对冒险的乐观估计以及增加个体去进行冒险行为的可能性,或促使人们更多进行清洁行为,选择食用更健康食物。但众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与内疚情绪最为相关的是亲社会意愿或行为。

从进化角度看, 内疚基于关怀/ 伤害系统进化而来,利他主义是内疚的重要功效,这一点得到了Joyce 和Prinz 的一致认同,并且Prinz 以更发展的视角表明了内疚的进化发展优势。另外,内疚指向的是行为(我做了可恶的事),与具体事件相关,会促使内疚个体使用问题聚焦解决策略,有关怀或弥补行为的动机,对探索行为和动机活动有增强作用,故具适应性。具体而言,某个个体因伤害他人而体会到的内疚情绪,会促使他向外聚焦,反思的是这件具体的事情及其对事情的责任(而不是指向整体自我评价———我是一个可恶的人), 这样有利于个体将注意力聚焦于防止下一次犯错或寻求弥补方法(更少可能聚焦于伤害自身)并实施弥补行为,来减轻这件具体的事情产生的心理负担,因而增加个体生存适应性及其优势。最重要的是, 因为内疚感与道德领域相关,除了阻止产生坏的、不道德行为,与互惠利益的心理适应性能力有关的内疚更可能产生道德行为,即内疚体验会增加亲社会行为。例如,研究发现,体验内疚的人会进行更多的慈善捐款,会更多地选择帮助某人搬运日常物品上楼, 扶别人走路,帮别人提一篮子衣服。并且,被试在进行这些行为和动作时, 会认为这些帮助行为会耗费自己更多的体力———这种内疚情绪具身化的视角, 与 Prinz 的情绪具身性、内疚的可视性表征观点一致。

虽然内疚感让人们不好受,但其通过发展对他人幸福快乐的移情考虑,会促使我们请求原谅及对冒犯表达移情, 促进人们实施补偿或亲社会行为,减少内疚,是有助于提升社会关系的适应性情绪,是有益于社会的。在没有道德或准则违反的时候也可能产生内疚,如幸存内疚更与利他倾向和互惠性行为显著正相关。

除了能够促进道德品格发展、提升人际关系和增加亲社会行为,内疚还会影响人们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那些容易产生内疚情绪体验(即高内疚倾向)的人会被认为更有领导潜质、更具有胜任领导力,因而增加了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3 来自神经机制的证据

由于此前的猿人经过数百万年的族群生活,大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大脑慢慢开化,虽然不能完全处理这些突然增多的信息,但已经有能力处理相当的信息,并且这种周围信息摄取量的增加大大刺激了大脑的发育,从而使猿人进化到人类。正是人类选择了大脑进化,因此在往后的进化中,人类逐渐彻底改变了自己被掠食者的地位。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拥有敏锐的情绪情感辨识、体验能力和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竞争等互动交往,增加适应性优势。而人的情绪情感主要与丘脑及周围神经结构形成的统称为边缘系统的这一部分脑区有关。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这些神经结构不仅是人们能够辨识、体验情绪的基础,也是情绪性行为的重要调节机制。因此,心理学研究致力于探索和明确内疚情绪的神经机制。

移情实施需要一个包括脑岛和眼窝前额皮质(OFC)、顶下小叶(IPL)的复杂的神经区域。内疚与移情较为相近,对他人疼痛的移情,是内疚感的一个重要功能,主要与左前脑岛(AI)的激活相关,即强调了AI。而Seishu Nakagawa 等人的最新研究结果却强调了后脑岛(PI)的作用,指出内疚感的神经网络比较广泛,涉及整个脑区,脑岛、顶下小叶(IPL)、杏仁核、扣带回(SCC)、腹正中前额皮质(PFC)都是内疚的认知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包括颞上沟、杏仁核、膝下扣带回(SCC)。另外,临床研究者在反社会紊乱的病人身上做内疚相关的结构性研究, 结果发现OFC 与vmPFC 似乎对内疚感起到关键作用。

脑岛、顶下小叶、杏仁核、扣带回等神经结构的健康,是人们能够移情的重要前提,而移情、换位思考是社会合作互动、助人利他领域不可或缺的元素。

4 内疚情绪的进化视角研究的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的内疚情绪研究,不仅丰富了内疚情绪科学的维度———内疚不仅仅是有害的负性情绪,更重要的,它也是一种有益的道德情绪。内疚情绪及其影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内疚的进化视角,有助于解读心理学关于摆脱内疚的研究。因为内疚是寻求原谅的一种重要动机,解读探究影响内疚者寻求原谅的影响因素及途径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指导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内疚,保持心理健康。例如,Prinz 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调和内疚: 一是坦白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是通过做好事来补偿赎罪。

其次,内疚的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内疚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绪,与责任和对他人的关怀感有关。内疚可能是使社会准则变得更富有同情心的关键。再者,有助于探索内疚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影响因素,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发现,内疚感与亲社会助人行为(意图)的关系,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损耗任务减少内疚,而人们内疚感越低,助人行为越少。通过补充葡萄糖提升的自我控制感,以综合损耗对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根据情绪具身理论及观点,保持内疚姿势会促使产生(个人及群体)内疚感,可以增加亲社会意图和行为。

5 未来研究与展望

由于内疚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以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关注的是如何疏导和减轻内疚以保持心理健康。而基于进化视角的内疚适应性的观点,可能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产生新的启发———如何妥善处理内疚,保持心理健康的同时,促进亲社会行为,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的探索和支持。关于内疚具身化的研究虽然已经得到重视,但还缺乏更多的实证支持,未来研究可以着眼于具身化视角,研究内疚情绪的社会适应性。另外,虽然已有学者着重于内疚情绪的进化心理学研究,但还需开展更多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的包括内疚的道德情绪的实证研究。

注重内疚情绪研究中的文化差异。关于内疚情绪的研究是否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探索发现,现有内疚情绪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根植于西方的价值体系), 这与中国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的包括内疚在内的道德情绪研究需开展更多的本土化研究,在吸收外国先进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理论和实证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