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 年,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学科的诞生。1897 年,特里普利特(Triplett)就自行车表演观众效益的相关研究发表第一篇运动心理学的实验论文,既开社会心理学研究之路,也创运动心理学研究之先。1925年,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格里菲斯(Griffith)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1965 年4 月,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在罗马召开,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标志着当代运动心理学的诞生。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在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主要就是以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为重点。1986 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国际运动心理学会。2013 年第13 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2014 年11 月, 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在深圳举办。虽然体育心理学以及锻炼心理学发展迅速,但竞技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仍是主流。

1、心理训练与中国文化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始自前苏联的运动心理学家在20 世纪50年代的工作,代表性人物是Avksenty Puni。他在1963 年发表的论文“运动员大赛的心理准备”提出了最早的心理训练模式,内容包括唤醒水平的自我控制、自信、注意集中控制、注意分心控制及目标设置。自80 年代起,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 并在多届奥运会较为系统地帮助运动员进行备战参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

刘淑慧紧密结合射击运动训练和国际重大比赛的实际, 率先提出并逐步形成了以心技结合训练为基础, 以积极思维控制训练为中介,以积极比赛自我意象训练为整合的前后有序、上下联结的心理建设综合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帮助射击运动员在多次国际比赛中取得了骄人战绩。心理建设综合模式体现了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在实施上的系统性和个体心理建设的综合性。

张凯和张力为分析了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在人生境界、知行合一、自然之道、身心控制以及术以载道5 个方面相互契合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括技能定向、知识定向和境界定向的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他们认为,心理训练不能单纯强调调节技术和控制能力的训练, 关键是要帮助运动员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争取最佳运动成绩,完成终生发展的人生任务。

姒刚彦系统总结并详细阐述了传统心理训练范式在运动实践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传统的心理训练范式强调的是最优化原则,尝试做的是对这种状态的追求,认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运动员才会出现理想竞技表现,或者运动员的理想竞技表现本身就是这些最佳心理状态的体现。“最佳”或“最理想”心理状态可能是一种最佳的心境“冰峰”现象,也可能是单一维度或多重维度(唤醒,焦虑,自信心) 的最佳水平、区域、组合,或者是一种理想的“流畅”(flow) 境界。而姒刚彦在过去20 年的应研究与实践工作经验基础上, 从应用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理想竞技表现(peak performance) 的新定义,即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逆境应对训练模式直接植根于竞技运动实践,以众多实例为依据,提示了高水平运动员系统心理训练的一个新导向。60 年来,心理训练经历从重“术”走向重“道”的过程。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均意识到心理训练至少有两大目标,一是帮助运动员充分发挥潜能,取得优异成绩;二是帮助运动员不断完成人生发展的任务, 使他们实现更加积极的自我成长和更加持久的自我发展。

2、运动知觉、认知与决策

高水平运动员的认知特征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运动知觉的研究重点之一是视觉线索问题。例如,运动员追接空中飞球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视觉引导下、视觉和动觉的协调整合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3 个方面,是运动员专门化知觉综合性的典型体现。1965 年,Haskins 利用影片定格和时间屏蔽技术训练知觉技能,将认知心理学方法引入运动心理研究。1978 年,Jones 和Miles 为了研究优秀网球运动员和网球初学者预测发球落点的能力,给两组研究参与者播放网球发球的影片,然后在球触拍前的1/24s、球触拍后的1/8s 和1/3s 将影片定格。结果发现,两组研究参与者在球触拍后1/3s 定格的条件下预测成绩没有差异;但在球触拍后1/8s 定格的条件下,优秀运动员的预测成绩优于初学者。之后,此类研究在曲棍球、羽毛球、足球等其他运动项目继续展开,并尝试将时间屏蔽、空间屏蔽、眼动扫描、口头报告等技术结合使用。这类专家- 新手比较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 专家- 新手的重要差异在于信息加工的“软件”特点而不是视力这样的“硬件”特点。

运动员在面临高难度的运动任务时,往往表现出四肢发达、头脑聪慧的特征。这种聪慧,主要表现在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上。而在运动心理学的传统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将“三筹码”实验作为运动员特殊思维的操作性界定之一。对此,梁承谋[9]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三筹码”实验不控制运作时间,被试首先是充分思考,反复运用逻辑推理,有一定想法后再动手进行活动操作。梁承谋认为,运动员的思维发展及养成必定有一种独特的、不同于一般思维的运动思维形式。面对这些问题解决的条件,运动员思维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必然是快速的、接连不断的、而且是在操作中进行的。沿此思路,梁承谋等人在手球、羽毛球、乒乓球、击剑等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开展了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的系列实验, 提出了运动思维的4 个特征, 即加工智源狭窄、不可能逻辑推理、不可能表象加工和必须快速决策。例如,梁承谋、韩晨采用图像·情境分析法,选择棒球世界级比赛图像,自编软件《BTL-H- 棒球击打测试系统》,用投手球出手前后-40、+40、12,ms3 种不同定格时间,在3 种性质不同的赛场情境中, 对棒球投球- 击打环节进行好、坏球区域判断。结果表明,存在运动直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运动直觉水平与运动训练有显著相关,但与文化水平、智力等因素无显著相关。再如, 梁承谋等运用图像分析法及反应时法, 对手球运动员进行实验,再次确认了手球运动中运动直觉的存在。

3、机能优化与机能简化

优秀运动员的特征集中表现在机能优化和机能简化两个方面。在生理方面,优秀运动员的肌肉收缩和代谢过程有明显的机能节省化现象,即功效/ 努力比值很高,表现之一是,该放松的肌肉放松,该发力的肌肉发力,拮抗肌群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性。而在心理方面,优秀运动员表现出完全相同的特点。

有研究者在优秀运动员(组间比较)和好的操作成绩(组内比较)的脑波中记录到左颞叶区与额叶区高alpha 频段(10-13Hz)和低beta 频段(13-22Hz)的频率降低;左右两半球皮层电活动表现出较低的呼应而呈不对称性。优秀运动员的注意策略体现在外部注意时脑电alpha 功率谱低于内部注意,同时心率下降。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了运动实践中经常提到和渴望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呈现的流畅状态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感兴趣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的成分包括MMN、P电生理的研究则表明,完成专长领域的任务时,射击专家的额叶与颞叶脑电活动比射击新手更少; 这一差异在左半球表现得更加明显。电生理的研究还表明,完成运动任务时,与新手相比,优秀运动员中央运动计划区与左半球各脑区之间的沟通较少, 关联较小。这种中枢神经系统网络关联性的降低可能意味着对边缘系统(杏仁核)情绪性反应的控制或屏蔽,意味着运动控制中枢得以在更为安静的状态下专心地、稳定地工作。这一猜测得到了焦虑对EEG 关联性影响的研究的支持。

此类专家- 新手研究范式的研究结果提示,完成特定任务时,专家动员的能量更少, 存留的余量更多; 相关系统的参与高度集中,无关系统的参与相对较少;但知觉速度和决策速度更快更准,运动操作更有效,表现出机能优化和机能简化的典型专家特征。

4、情绪与运动的最佳状态

运动心理学将大赛高压下发挥失常失准的现象称作Choking,是运动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鉴于先前研究多从个体角度寻求Choking 发生的前因,Wolf 等参照集体努力模型, 从个人与集体关系角度对Choking 发生的前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参与者为213名运动员,他们在一场比赛前71 min 填写了用于调查工具性信念与情境重要性知觉的两份问卷。调查结果与集体努力模型的预期相一致,即集体信念可以正向预测工具性信念;工具性信念可以正向预测情境重要性知觉。这一结果可用来解释为什么当个体将集体任务知觉为与个体相关时其更容易发生Choking,抑或那些将自己或个人表现视为集体成功不可或缺或与集体存在强烈认同的个体更容易出现Choking。

运动心理学十分重视从自我控制的角度解释choking 现象。自动执行假说认为,意识控制会破坏成熟技术的自动化执行过程。高水平运动员大赛中的过度意识控制, 会引起关注过度和努力过度,进而使自动化动作执行过程受阻,最终导致发挥失准。王进的系列研究清楚地说明了其中的机制,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员在压力下做出的刻意关注和过度努力,常会产生过犹不及的后果。而流畅状态理论则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 立足于诠释运动员大赛中最佳竞技状态的原因。流畅状态(flow)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完全投入的、自我享受的特殊状态。人们在各类活动中,如旅游、艺术创作、工作、运动活动等等,都可能产生这种愉快体验或高峰体验。流畅状态包括以下9 个特征:

(1)要求在挑战与技能之间取得平衡;

(2)行为与意识的融合(自主感与自发感);

(3)明确的目标;

(4)清晰的反馈;

(5)对所用技能的完全关注;

(6)不需努力处于控制中的控制感(控制的矛盾);

(7)自我意识消失(与活动成为一体);

(8)_时间意识消失;

(9)自含目的体验(即专注在活动本身而不考虑活动的社会意义的体验,是以上8 个方面的最终结果)。

显而易见,流畅是一种最佳体验或高峰体验。在人们从事的所有活动中,体育运动活动最容易产生流畅体验。研究表明,流畅与最佳运动表现密切相关。例如,胡咏梅等对棒、垒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 当年棒球联赛中成绩最差的两个队在流畅状态主要特征指标上得分最低;相比而言,成绩排名在前3 位的天津、北京和广东队的得分均较高。这提示,运动员流畅状态的主要特征与比赛成绩高度相关。流畅状态研究对教练员、运动员最重要的应用提示是:比赛中必须降低自我意识,关注操作过程,自然而然发挥。

5、心理疲劳与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以目标简单而明确、竞争直接且激烈为特点,运动员训练过程的单调和艰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疲劳及恢复问题由此而生。张力为将疲劳做2(心理、生理)×2(短期、长期)的区分,即短期心理疲劳、短期生理疲劳、长期心理疲劳、长期生理疲劳。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长期心理疲劳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1)训练兴趣、动机下降,情绪低沉甚至感到抑郁;(2)过早退役。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如训练计划、运动队管理方式、社会支持、退役困扰等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重要原因。

西方学界对工业、医护、教育等行业的心理疲劳早有研究,称作心理耗竭(burnout)、职业倦怠或工作倦怠(job burnout),用于描述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下所造成的心理资源耗竭现象。

Mas-lash 和Jackson 将心理耗竭分解为3 个维度: 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丧失个人成就感。在此基础上,Raedeke 和Smith 将运动性心理疲劳分解为相似但有所不同的3 个维度: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对运动的消极评价。

林岭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 心理疲劳最明显的症状为厌倦训练,运动员有时、经常或总是出现此症状的百分比为84%。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成因可以概括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两大方面。林岭的调查研究还发现, 外源性的训练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最重要原因。张力为、赵茜对208 名执教时间自5 年到35 年不等的教练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构成教练员心理疲劳的三因素中,情绪体力耗竭得分高于成就感降低得分,成就感降低得分高于对运动的消极评价得分。这提示,教练员的心理疲劳更多地表现在情绪和体力耗竭的主观感受上。相对而言,教练员对运动的消极评价不甚明显。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常用测量方法是自陈报告,如《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脑波超慢涨落技术也被用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诊断,研究者也尝试用ERP 检测和评价心理疲劳。林岭的研究发现,中枢疲劳指数ET 达25 以上的4 名运动员,其ERP 的P300 波幅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而且在3 个测量部位都有程度不同的下降。孙锦绣、张力为的研究发现,完成情绪刺激分类任务(而不是认知刺激分类任务)过程中判断消极和中性图片时,运动员心理疲劳组和运动员对照组的LPC(400-600ms)平均幅值在不同脑区具有可靠差异。这提示,运动性心理疲劳更多地是情绪指向反应而不是认知指向反应。

关于心理疲劳的恢复,Jouper 等对1 名高水平射击运动员进行了个案干预, 研究中采用气功练习及正念练习作为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该运动员共进行了为期20 周的正念训练及两种气功训练,期间每周对运动员进行锻炼行为、应激水平、力量以及注意集中能力的测试,1 a 后进行心理疲劳问卷测试。6 周训练后该运动员在精力、力量及注意集中能力上均恢复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心理疲劳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 情绪/ 体力耗竭感以及成就感方面均已得到恢复,但低自我评价未完全恢复。

6、小结

总的来说,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有三个: 运动员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 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评价;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在第一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认知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发现了运动员注意、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一些特殊性, 但在运动员人格特征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大。在第二个问题上,采用生理指标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机能的研究有所增加,受到重视。魏高峡等人认为21 世纪中国运动心理学的新方向为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在第三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较多, 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明显进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