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道在健身养心,其中养心更为重要。养心不仅可以保持心理健康,而且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太极拳将强身健体与修养心性即养心统一起来,且由养心来统领。通过养心,太极拳不仅能够颐养身心、完善人格、培养德性、陶冶性情和练就良好心理品质,而且由于身心统一,还可以通过心理(精神)力量或心理作用来影响躯体,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综合太极拳的特点和有关太极拳理论,太极拳的养心主要表现在静心、顺心、正心、和心等四个方面。一、静心
静心是维护和提升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如果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可以说“健康在于静心”。《黄帝内经》认为:养心就是“恬憺虚无”,其目的是要人们摒弃杂念尤其是对生理或物质的贪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心神宁静。太极拳秉承这一思想,把静心视为养心的重要方面。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人物陈鑫指出:“其枢纽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杨氏太极拳的集大成者杨澄甫认为,“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吴式太极拳》的作者徐致一指出:“由于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致越练越纯净(即心境异常安静之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提出,“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李亦畲指出:“心不静则不专……故要心静。”[孙氏太极拳的继承人孙剑云说:“练拳时心要静。”可见,静心是太极拳的精髓。
(一)清心寡欲
太极拳强调清心寡欲,有其哲学思想、文化和实践基础或土壤,对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极为有益。
清心寡欲是太极拳的静心的首要方面,是太极拳的宗旨和根本。陈鑫指出:“心为一身之主,身为性命之本源,必清心寡欲,培养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徐致一则认为,太极拳“要用意识引导动作,使人排除杂念,专心一意,在极其宁静的情绪下进行锻炼……来治疗疾病或增进健康。”
太极拳的清心寡欲是对中国传统养心思想的承继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把清心寡欲作为养生的重要举措。老子在《道德经·十九章》中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则得,多则惑。”这即是说,欲望过多过强,过分追求功名利禄,都会伤及自己的健康。《庄子·外篇·刻意》指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纯粹而不杂,静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孟子·尽心下》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二)心情平静
练太极拳需要心情平静,不要大喜大悲,过分兴奋与抑郁,更不能骄傲自负或失落自弃。“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非平心静气不可。”这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庄子·外篇·在宥》中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性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范仲淹要求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要处事深远,胸襟豁达。因此,始终保持心情平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与保障,而太极拳恰恰非常重视这一点。
(三)专注于过程,形神合一
太极拳强调“目不斜视,耳不妄听,神不妄想”,“ 会神聚精,运我虚灵” “ 壹志宁神,专注于敬。” “9 运行根于一心……眼不旁观,足征心不二用……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凝神注视。”它“在由动而静和由静而动的任何一个过程中处处接受意识的引导。”可见精神专注、形神合一的重要性。
太极拳的精神专注是中国养生思想的体现。《道德经·十二章》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庄子·外篇·在宥》指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智为败。”这即是说,要健康,就应清除各种欲念妄想,心生安宁。只有心态好了,人的健康才不会受损。
专注过程还指注重和享受练拳过程,而不要去想结果。就像钓鱼一样,只享受钓鱼过程及其中乐趣,而不在乎是否钓到鱼,钓了多少鱼。以结果为导向,首先会使练拳与名利挂钩,而非自我欣赏或注重内修,最终迷失在结果之中,受结果折磨;其次,过于注重结果,会使人只看到他人的成就而贬低自己,妄自菲薄、悲哀沮丧甚至自暴自弃,认识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己限制自己的发展;再次,过分看重结果还会使人产生嫉妒心,害人害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愈来愈追求物质需求而缺乏心灵锻造,人的心灵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骚扰而不宁静,人心狂荡及由此产生的身心问题随时随处可见。习练太极拳以保持内心宁静,有助于消除这些问题。
(四)潜心静修,不急功近利
太极拳的静心还表现在要求人们潜心静修,不要急功近利。“ 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功夫。……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躁心者其勉诸。” “平居去其欲速之心……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浡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日久优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因此,“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 “非用力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是在长久的日积月累的练习与揣摩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这对磨练人的意志品质,锻造良好心理素质或健康心理特质均十分有益。
二、顺心
“顺”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顺”即顺势、顺从、“不顶”“舍己从人”,顺着对手的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就是此意。而要“顺”,首先要在意念即心理上“顺”,由此长期习练太极拳,就会养成顺心品质,而顺心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心态或条件。
(一)顺其自然
太极拳的顺其自然,首先是顺从自己的自然,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所以,经常习练太极拳的人,逐渐养成了不追求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不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懊悔、遗憾;不嫉妒别人取得的而自己无力取得的成就或事业,总是量己之力而行,保持一种平和之心,这是健康的首要之道。当今许多人之所以不健康,主要就是“操别人心太多”,看不得别人有一点好,不根据自己的能力考虑自己能做什么、应做什么,而总是为别人的一点好而愤恨、抱怨,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
其次是要求依规律而行。“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气而运之。”[2]289这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对于一切事物、人的发展,应该抱持着“自然”的观念,顺着其发展方向,使其得以顺利进行,既不要抑制其发展,也不能揠苗助长。庄子也是如__此。《庄子·外篇·在宥》中说:“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万物云云,各复其根,……物固自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太极拳以它们为基础,要求人们依自然而行,而不要硬去控制、改变自然。长期习练太极拳,就会养成顺其自然的心态:1.与自然保持一致,根据气候、季节等自然变化调整自身;2.模仿自然,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3.不“逆天行事”,把自己无法控制或改变的东西尤其是自然的东西视为合理,按照客观规律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4.合理利用自然界中的东西,用它们来调理自己的身心;5.不要与自然过不去,用消极或不良的心态看待自然。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也是太极拳的重要养心思想。
(二)变逆为顺
太极拳依据阴阳相互转换的辨证思想,非常强调变逆为顺。“在交手时,先要顺着来劲的方向,用‘走’法引使落空,以避免冲突(即避免损伤),然后再顺着走化以后的余势,随即用粘法遏制对方转变,以造成我顺人背的优势。” “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可见变逆为顺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表现在心理上,即对待逆境、挫折或失败的积极心态,凡事从积极方面想。由此看来,变逆为顺是太极的重要养心原则,是中国传统养心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把逆境视为成功的重要条件,把变逆为顺、变不利为有利视为成功素质,要求人们勇敢面对乃至欣然接受逆境。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把耳顺作为人生的第二高境界。而耳顺既有“好坏话都听得进去而不生气、难受”之义,还有“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听、去对待,从中捕捉对自己有用的积极意义。即使是逆耳的话,听起来也是顺耳的。”孟子善于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逆”,把困境看作是“天将降大任”的条件,是对自己的磨练。司马迁把遭遇的大难看作是成功的阶梯,在遭受宫刑忍受奇耻大辱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积极心态。俗语说:“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都要求把逆境看作顺心的事,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艰难困苦。这既能预防身心问题,也能激发斗志,形成成功心态。
任何事情一旦发生,就是事实。不管接受与否,它无法改变。但认可、接受与否导致的心理不一样,即人可以选择与改变它们所导致的心情,其关键是人们如何看待事实。依据太极原理,把自己无法控制或改变的东西尤其是自然的东西视为合理,以顺的心态对待逆境,对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三)舍己从人
“舍己从人”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和核心理论之一,太极名家都对之非常重视,把它作为太极拳要诀。武禹襄指出:“舍己从人……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死。”李亦畲指出:“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因此,长期习练太极拳能形成舍己从人的心态。
舍己从人既是太极拳借力打力的要求和技法,是不顶或顺的体现,也是一种重要的健康养心之道,同时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视界、角度看待问题、事情和他人。但由于人的认识水平、立场或视界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其看法或处理事情的方式都会有一定的欠缺。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由于受自己的立场、视界等的局限,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偏差,由此产生一些不利于健康和和谐人际关系的矛盾、偏差与误解,造成有损于身心健康的内心冲突、煎熬等。
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舍己从人是烦心的根源之一。通常人们都有一定的影响欲或控制欲,总想影响或控制他人或事物,要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要求做,与自己保持一致。但这样的影响或控制常常难以完全办到甚至不能实现,于是就会导致人们感到焦虑、郁闷、失落,造成人际冲突等,成为心理问题的重要起因。庄子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庄子·外篇·在宥》中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告诫人们舍己从人、舍己从物是养心健康之道。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健康之道在健身养心,其中养心更为重要。养心不仅可以保持心理健康,而且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太极拳将强身健体与修养心性即养心统一起来,且由养心来统领。通过养心,太极拳不仅能够颐养身心、完善人格、培养德性、陶冶性情和练就良好心理品质,而且由于身心统一,还可以通过心理(精神)力量或心理作用来影响躯体,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综合太极拳的特点和有关太极拳理论,太极拳的养心主要表现在静心、顺心、正心、和心等四个方面。一、静心
静心是维护和提升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如果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可以说“健康在于静心”。《黄帝内经》认为:养心就是“恬憺虚无”,其目的是要人们摒弃杂念尤其是对生理或物质的贪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心神宁静。太极拳秉承这一思想,把静心视为养心的重要方面。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人物陈鑫指出:“其枢纽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杨氏太极拳的集大成者杨澄甫认为,“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吴式太极拳》的作者徐致一指出:“由于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致越练越纯净(即心境异常安静之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提出,“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李亦畲指出:“心不静则不专……故要心静。”[孙氏太极拳的继承人孙剑云说:“练拳时心要静。”可见,静心是太极拳的精髓。
(一)清心寡欲
太极拳强调清心寡欲,有其哲学思想、文化和实践基础或土壤,对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极为有益。
清心寡欲是太极拳的静心的首要方面,是太极拳的宗旨和根本。陈鑫指出:“心为一身之主,身为性命之本源,必清心寡欲,培养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徐致一则认为,太极拳“要用意识引导动作,使人排除杂念,专心一意,在极其宁静的情绪下进行锻炼……来治疗疾病或增进健康。”
太极拳的清心寡欲是对中国传统养心思想的承继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把清心寡欲作为养生的重要举措。老子在《道德经·十九章》中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则得,多则惑。”这即是说,欲望过多过强,过分追求功名利禄,都会伤及自己的健康。《庄子·外篇·刻意》指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纯粹而不杂,静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孟子·尽心下》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二)心情平静
练太极拳需要心情平静,不要大喜大悲,过分兴奋与抑郁,更不能骄傲自负或失落自弃。“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非平心静气不可。”这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庄子·外篇·在宥》中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性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范仲淹要求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要处事深远,胸襟豁达。因此,始终保持心情平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与保障,而太极拳恰恰非常重视这一点。
(三)专注于过程,形神合一
太极拳强调“目不斜视,耳不妄听,神不妄想”,“ 会神聚精,运我虚灵” “ 壹志宁神,专注于敬。” “9 运行根于一心……眼不旁观,足征心不二用……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凝神注视。”它“在由动而静和由静而动的任何一个过程中处处接受意识的引导。”可见精神专注、形神合一的重要性。
太极拳的精神专注是中国养生思想的体现。《道德经·十二章》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庄子·外篇·在宥》指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智为败。”这即是说,要健康,就应清除各种欲念妄想,心生安宁。只有心态好了,人的健康才不会受损。
专注过程还指注重和享受练拳过程,而不要去想结果。就像钓鱼一样,只享受钓鱼过程及其中乐趣,而不在乎是否钓到鱼,钓了多少鱼。以结果为导向,首先会使练拳与名利挂钩,而非自我欣赏或注重内修,最终迷失在结果之中,受结果折磨;其次,过于注重结果,会使人只看到他人的成就而贬低自己,妄自菲薄、悲哀沮丧甚至自暴自弃,认识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己限制自己的发展;再次,过分看重结果还会使人产生嫉妒心,害人害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愈来愈追求物质需求而缺乏心灵锻造,人的心灵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骚扰而不宁静,人心狂荡及由此产生的身心问题随时随处可见。习练太极拳以保持内心宁静,有助于消除这些问题。
(四)潜心静修,不急功近利
太极拳的静心还表现在要求人们潜心静修,不要急功近利。“ 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功夫。……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躁心者其勉诸。” “平居去其欲速之心……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浡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日久优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因此,“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 “非用力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是在长久的日积月累的练习与揣摩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这对磨练人的意志品质,锻造良好心理素质或健康心理特质均十分有益。
二、顺心
“顺”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顺”即顺势、顺从、“不顶”“舍己从人”,顺着对手的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就是此意。而要“顺”,首先要在意念即心理上“顺”,由此长期习练太极拳,就会养成顺心品质,而顺心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心态或条件。
(一)顺其自然
太极拳的顺其自然,首先是顺从自己的自然,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所以,经常习练太极拳的人,逐渐养成了不追求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不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懊悔、遗憾;不嫉妒别人取得的而自己无力取得的成就或事业,总是量己之力而行,保持一种平和之心,这是健康的首要之道。当今许多人之所以不健康,主要就是“操别人心太多”,看不得别人有一点好,不根据自己的能力考虑自己能做什么、应做什么,而总是为别人的一点好而愤恨、抱怨,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
其次是要求依规律而行。“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气而运之。”[2]289这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对于一切事物、人的发展,应该抱持着“自然”的观念,顺着其发展方向,使其得以顺利进行,既不要抑制其发展,也不能揠苗助长。庄子也是如__此。《庄子·外篇·在宥》中说:“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万物云云,各复其根,……物固自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太极拳以它们为基础,要求人们依自然而行,而不要硬去控制、改变自然。长期习练太极拳,就会养成顺其自然的心态:1.与自然保持一致,根据气候、季节等自然变化调整自身;2.模仿自然,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3.不“逆天行事”,把自己无法控制或改变的东西尤其是自然的东西视为合理,按照客观规律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4.合理利用自然界中的东西,用它们来调理自己的身心;5.不要与自然过不去,用消极或不良的心态看待自然。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也是太极拳的重要养心思想。
(二)变逆为顺
太极拳依据阴阳相互转换的辨证思想,非常强调变逆为顺。“在交手时,先要顺着来劲的方向,用‘走’法引使落空,以避免冲突(即避免损伤),然后再顺着走化以后的余势,随即用粘法遏制对方转变,以造成我顺人背的优势。” “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可见变逆为顺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表现在心理上,即对待逆境、挫折或失败的积极心态,凡事从积极方面想。由此看来,变逆为顺是太极的重要养心原则,是中国传统养心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把逆境视为成功的重要条件,把变逆为顺、变不利为有利视为成功素质,要求人们勇敢面对乃至欣然接受逆境。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把耳顺作为人生的第二高境界。而耳顺既有“好坏话都听得进去而不生气、难受”之义,还有“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听、去对待,从中捕捉对自己有用的积极意义。即使是逆耳的话,听起来也是顺耳的。”孟子善于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逆”,把困境看作是“天将降大任”的条件,是对自己的磨练。司马迁把遭遇的大难看作是成功的阶梯,在遭受宫刑忍受奇耻大辱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积极心态。俗语说:“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都要求把逆境看作顺心的事,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艰难困苦。这既能预防身心问题,也能激发斗志,形成成功心态。
任何事情一旦发生,就是事实。不管接受与否,它无法改变。但认可、接受与否导致的心理不一样,即人可以选择与改变它们所导致的心情,其关键是人们如何看待事实。依据太极原理,把自己无法控制或改变的东西尤其是自然的东西视为合理,以顺的心态对待逆境,对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三)舍己从人
“舍己从人”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和核心理论之一,太极名家都对之非常重视,把它作为太极拳要诀。武禹襄指出:“舍己从人……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死。”李亦畲指出:“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因此,长期习练太极拳能形成舍己从人的心态。
舍己从人既是太极拳借力打力的要求和技法,是不顶或顺的体现,也是一种重要的健康养心之道,同时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视界、角度看待问题、事情和他人。但由于人的认识水平、立场或视界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其看法或处理事情的方式都会有一定的欠缺。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由于受自己的立场、视界等的局限,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偏差,由此产生一些不利于健康和和谐人际关系的矛盾、偏差与误解,造成有损于身心健康的内心冲突、煎熬等。
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舍己从人是烦心的根源之一。通常人们都有一定的影响欲或控制欲,总想影响或控制他人或事物,要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要求做,与自己保持一致。但这样的影响或控制常常难以完全办到甚至不能实现,于是就会导致人们感到焦虑、郁闷、失落,造成人际冲突等,成为心理问题的重要起因。庄子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庄子·外篇·在宥》中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告诫人们舍己从人、舍己从物是养心健康之道。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三、正心
太极拳讲究身正心正。太极歌诀中提到:“立身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由于太极拳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身心统(合)一,且以心驭身,以意导形,因而身正必然要求心正,心正是身正的前提,心正引导着身正。质言之,正心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也是太极拳的养心健身之道。《太极拳论》指出:“立身须中正安舍”“身必以端正为本”“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卑不亢,我守我疆”,等等。引申到人的心理上,就要求人“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恭敬谦和”,等等。“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修身、求真。欲修其真,先正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正身正,自然心平气和,身心健康。”这种对品行或德性的注重与中医学理论和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是一致的。“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孙思邈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庄子·外篇·达生》指出:“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吕氏春秋·去私篇》指出:“天无失覆地,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徳而万物得遂长焉。”
在现实生活中,正心或德性与身心健康十分密切。其原因主要有:修德可以强化心理平衡,做到《论语·宪问》中所说的“仁者不忧”和“坦荡荡”;修德可以为自己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8]48。换言之,心正德高者,其心情常是平静、欣慰、松明的,没有怨恨、懊恼、恐惧、焦虑、郁闷等,其内心的温暖、松静可缓解乃至消除内心的焦虑、恐慌或愤懑,使身心保持平衡,所以健康少疾。而心不正缺德者,则会在整日算计别人和唯恐别人算计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导致心灵的扭曲和身心疾患的产生。由此看来,正因为太极拳强调正心,所以经常习练太极拳能够正心养德;正因为正心能够提升身心健康,所以习练太极拳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四、和心
和心是指心理平和、和谐,它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养心的重要方面。太极拳非常强调和心。“身法端宁莫测,收敛精神,别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
太极拳的和心思想,是中国传统“和”的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中指出:“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明白四达。”就是要人们身心和谐而不相互偏离,心平气和,荡清杂念和妄见,使心灵不被其扰乱。在他看来,人的欲望和身外的功名利禄常常骚扰人的内心,使人的心不和、不安,由此导致疾患。《庄子·杂篇·外物》指出:“外物不可必……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昬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南北朝时代的梁朝的沉约说:“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浓。”]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明本》中说:“外物弃志,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明代方孝孺在其《逊志斋集·赠林公辅序》中说:“彼或不知自身重而为外物所移夺者,自轻者也。”这都是说,外物扰乱心和,心不和导致疾患,因此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要不受外物扰乱,保持心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身心疾患都是由于对身外之物的欲求所导致的心不和。由此看来,太极拳对和心的强调使它能够在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身心和谐
太极拳将养身(形)和养心(神)统一起来,强调以意导气,以气引领四肢百骸。“太极拳的创造者是把精神锻炼和肌肉锻炼看作同样重要,甚至还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运动(内主静心养性,外主锻炼体魄)。” “意到力到,运用自如……意之所至气即至,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身全身经络,无时停滞。”其实质是心理素养与身体素质同时提高,从身心两方面加以调整;其目的是以治形来养神和以调神来养形,即心与身的相互促进与提高。这与具身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一致,要求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身体,并依据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合理确定自己的目标,采取恰当的方法。
(二)心理各部分的和谐
心理各部分的和谐是指个体心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统一。它既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个体内在心理要求或近乎本能的需要。心理和谐的人善于平衡心理,理性、乐观、豁达,他们知情统一、情意协调、乐观、欲望需求适中、悦纳自我、有自知之明、性格和能力互补。练太极拳可以促进人的意志品质、性情、性格特征、心态等各方面和谐发展,增强人的自我同一性。
(三)人与事的和谐
人与事的和谐是指人在遇到并处理事时能保持积极良好心态,积极主动并理智地处理事情,不为事情或事件所奴役,善于变不利为有利,变逆境为顺境,胜不骄,败不馁。其实质是人们在遇到事情、处理事情和做事后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长期习练太极拳可陶冶人的性情,使人遇事冷静、平和,保持一种积极心态,宠辱不惊、得失无意、勇于拼搏、敢于抗争、不屈不挠,妥善处理喜事与悲事、乐事快事与愁事忧事、顺境逆境、好事坏事、利事难事等,对所有事都能想得开,坦然对待,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尽的幸福。
太极拳养心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静心能导致顺心、正心与和心,顺心必然能使心静、心正与心和,心正可使心顺、心静与心和,心和同样能导致其他三心。正因为如此,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全面养心,进而提升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