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是一种情绪,也是最神秘的一种情绪。厌恶来自于习得性,并最终成为我们关于自身脆弱和有限的生命的独有认识。任何触发厌恶的事物,从各种物质、人体结构,再到我们世界观被粉碎,都可以引发我们的厌恶。所有厌恶都会引起回避,但特定的、转瞬即逝的厌恶感是不能被制约的。厌恶可以是明显的、内在的和简单的,或者是抽象的、哲学的和复杂的。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厌恶(disgust)是远古人类在疾病、资源缺乏等适应性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进化心理机制。也有学者认为,厌恶是一种内脏情绪,有特定的面部表情、生理体验和行为倾向。厌恶是有同情心和文明的人的副产品,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鲜明的个体特征;厌恶也具有强烈的遗传性,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家庭的厌恶对象可能代代相传。

一、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法为行为假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例如,观察2~3 岁儿童群体对厌恶的人或物的反应,结果发现,可以区分儿童厌恶情绪表现方式。可通过观察被试者的日常行为和饮食习惯,记录厌恶对象名称,分析出厌恶的事物往往没有普遍性,但是每个事物可以划分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基本无素,每个元素都构成了厌恶情绪的一个层面。

实验法厌恶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厌恶量表研究和厌恶认知干预的研究。厌恶量表由心理学二、影响因素

不同学者对引起厌恶心理的因素有不同看法,角度也是多方面的,大体上认为厌恶从一种简单的机制进化而来,它帮助我们避免吞咽毒药,警告我们远离一些危害。厌恶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情感。它取决于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和在社会群体中理解互惠的重要性。同样地,我们对于疾病感到厌恶并回避它,因为这会有损我们的健康。

厌恶心理受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厌恶作为一种基本情绪,大多数时候被研究者忽略。然而,很多研究都暗示厌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一情绪在临床病理如恐惧症、厌食症和强迫症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此之外,人们的群体态度对厌恶也有影响。受家庭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身体相关的排泄物感到厌恶,儿童会被灌输粪便是人体排出的最脏的排泄物这个概念。这种思想的教育不仅外显地口口相传,而且还会通过一些日常行为将其牢固地内化于儿童的思想。社会文化、习俗、历史条件等对厌恶起主导作用,使厌恶现象出现扩大化现象。不同人的厌恶反应方式是与其所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有关。特定的文化形成特定的厌恶情景,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厌恶心理和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文化习俗影响着人们判断的对象,当认识的情景与自身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厌恶就可能产生。厌恶受习得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儿童在三岁才有厌恶的表现,五岁时才能理解母亲脸上厌恶的表情,在那之前,儿童很可能把这种厌恶理解为对他们的愤怒。最近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到九岁的时候才能辨认出厌恶的面孔表情;14%的概率能说明儿童是因为遇到恶心的事情才流露出厌恶的表情,其他时候他们都倾向于将厌恶表情描述成愤怒。幼儿时期对厌恶的钝感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因为在不干净的环境中,这样的钝感有助于免疫系统。传统的育儿方法赞成让小孩在室内或者到室外摸爬滚打,这实际上对孩子长大后的整体健康有好处。要习得厌恶这个多方面的情绪体,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大脑的发育程度是否足以对能引起厌恶感的刺激物进行深入的加工和理解。儿童的厌恶感在三岁左右开始发展,是因为独自上厕所之故。三岁之前,许多儿童会用手去抓甚至尝自己的粪便,但是通过家庭的如厕训练之后,加上心理能力的发展,儿童的理解力得到提升,于是能够在不同场合下初步分辨出别人的愤怒与厌恶,儿童由此开始说“真恶心”。但是对人类兽性及死亡的厌恶,需要在儿童中后期才能得到理解;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厌恶,则需要等到青少年时期。人们对厌恶的理解力与体验力是随着心智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厌恶受大脑机制的影响。研究者发现,亨廷顿舞蹈症患者之所以不能够识别厌恶情绪,主要是因为其大脑基底神经节的退化。基底神经节由大脑底部四个相互联结的区域组成,它除了负责控制动作机能外,还与人的动机与情绪,特别是厌恶情绪有关。当给健康的人注射抑制基底神经节活动的药物时,正常人同样会丧失识别厌恶表情的能力,但是识别恐惧、高兴、悲伤以及惊讶面孔的能力不会受到影响。而另外一个与厌恶情绪有关的脑区是脑岛。脑岛是一个向内凹陷的,并且被额叶、颞叶以及顶叶覆盖的大脑结构。由于脑岛看上去像是一个独立于其它脑叶的区域,因此脑岛一度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脑叶。但是现在,大多数研究者将脑岛视为颞叶的一部分。脑岛是厌恶情绪加工的一个重要脑区,无论是厌恶面孔,还是肮脏食物的图片,或者令人恶心的气味都会激活这一区域。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人的自我放纵、感官快感以及成瘾行为。此外脑岛除了驱动人们享乐外,脑成像显示,在人们观看肮脏的厕所图片或想象厌恶的表情时,脑岛也会表现出剧烈的活动。

三、对厌恶的研究展望

关于厌恶在理论上的建构和检验,成功的科学理论能够对实证知识进行概括,可通过提出可检验的假设,对研究进行引导并且能通过严格的检验。对厌恶心理的定义、与其他情绪情感的区别等等基本问题需要取得一定的突破。虽然我们已经开始研究有关厌恶的种种问题,但对于厌恶的基本理论现今却没有统一的认可,基本概念的界定也不清楚。厌恶到底是什么?厌恶为什么会引起回避,但特定、转瞬即逝的厌恶感又可能被制约?关于厌恶的研究方法:现有的研究及其相关研究是以观察法和实验法为主,由于厌恶心理的本身特点,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家庭观念的影响,从而很难揭示厌恶心理的实质。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增加对实验法的重视,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或干预实验,同时综合运用问卷法、投射法、个案法等,更加科学客观地研究厌恶。

关于厌恶的分类:关于厌恶的分类目前研究者还有不同观点,大体上从生理厌恶和道德厌恶上来区分。厌恶作为人类六大情绪之一,操纵着个体心灵和身体的各个方面。从进化论的视角研究厌恶分类,应把重心放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从不同时段、不同维度来区分厌恶形成类型;二是应结合累积的实验数据,不断修改和完善关于厌恶的分类依据,进而提高有关理论的信效度。

关于厌恶的研究对象:已有的厌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或是成人,对老人、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扩大研究对象范围,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厌恶心理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影响作用,不断促进厌恶心理的深入研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