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心灵与肢体的交汇,优秀的舞蹈演员无一不是通过内心来表达舞蹈所要带给观赏者所能感受的美感。在北京舞蹈学院一、舞蹈心理学中的心理距离说

平心教授在其著作《舞蹈心理学》中指出:所谓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肯定不是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一种“心理距离”,即艺术形象即意象与具象或原型之间的心理距离,亦即指审美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是记忆表象与想象表象即意象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距离。可见“心理距离说”是舞蹈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审美准则与创作思路,对于舞蹈创编、表演与欣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舞蹈心理学中的心理距离有如下几点特性:

(一)超越性

舞蹈形象是产生于舞者自身的艺术想象,是通过艺术想象对于接近客观现实的记忆表象进行艺术加工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形象。审美需要是人在完成基本需要之后,所追求的成长需要的最高级别,而审美需要和求知与理解的需要是一种超越需要,审美需要正是人在生活中最为高级的情感需要、心理需要,这种需要与生理需要的距离正是心理距离的根源与本质。所以,只有让艺术想象与现实世界拉开特定的心理距离,让想象表象与具象表象拉开特定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产生舞蹈艺术的美。

(二)辩证性

心理距离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标准,成为解决许多艺术中矛盾的关键,在于它的辩证性。它强调了审美活动时,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有一个适中的距离,即能让主体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目的去审视客体,又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客体的存在和其中内藏的寓意。舞蹈艺术一般都取材于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的改变就会引起审美趋势的改变,只有素材来自生活,才能提取出可以进行艺术加工的舞台元素。

(三)无功利性

无功利性是“心理距离说”在艺术创作与欣赏方面的重要标准。这个理论就是要求人需要“超然于物外”,只有在审美客体与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剥离开来才能产生心理距离。因此,舞蹈艺术才会产生那种让人感觉绚丽夺目的美,就是因为我们在欣赏过程中是没有夹杂着任何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心态去观赏它的。

二、表现主义舞蹈

舞蹈表现主义的诞生一般都以拉班、邓肯,特别是玛丽·魏格曼的出现为标志。可以说,表现主义的出现,为舞蹈本体的定位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作为表现主义舞蹈萌芽时期最负有盛名的舞蹈家鲁道夫·拉班以理性的艺术思维深刻挖掘关于内心性灵的原始冲动与迷狂精神成为了一种对于舞蹈艺术新的的归类与定义,从舞蹈的角度传承了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内在精神特质。因此,拉班在理论上注重于对舞蹈、语言、音乐三个方面的统一性,将其融入到内心体验,转化为抽象化身体动作。魏格曼曾评价为:“力量、时间与空间的不可撼动的统一体”。因此,我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拉班不仅将尼采的酒神艺术思想继承了下来,并将其与自己的身体动作研究相融合。从而奠定了表现主义“自由舞蹈”的理论。拉班在“力效”动作理论最具有代表性,主要是关注舞者在舞蹈时,动作所应该表达的含义,只有充满了寓意,将舞者内心的冲动表现出来,才能不再重蹈古典芭蕾那种类似于华丽装饰形态的覆辙。可以说,拉班对于身体动作的多年研究,一直都是建立在内心情感表达与自身灵魂展现的基础上的,不仅继承了诺威尔、邓肯、福金等先前著名舞蹈家的思想,更通过对于酒神精神的深刻领悟在以工业文明和现代主义为背景的时代下,将舞蹈真正地提炼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身本体价值的艺术门类。鲁道夫·拉班,作为近代舞蹈历史中的大家,他为真正的纯舞蹈开启了通向表现主义的大门,而传承了他的衣钵,并正式地举起表现主义舞蹈旗帜的人,正是他最为出色的学生便是玛丽·魏格曼。

表现主义舞蹈最为重要的就是其情感与情绪的把握,如果舞蹈者、欣赏者在表演、欣赏舞蹈之时,受到情感或情绪的波动影响太大,这就难免会背离审美活动中所需要的那种“超然”状态,过于激情昂扬或悲痛欲绝都无法让舞蹈审美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只有将实际生活中的功利目的完全忘去,在观赏之时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旁观者身份去领略,才能真正达到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欣赏层次。从舞蹈心理学看来,这也就正是从表象到想象、从具象到抽象的一个状态,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就无法让观众将事物从记忆表象延伸到想象表象也就是意象上去,就无法将现实与艺术拉开所需要的心理距离,就难以真正产生那种超脱、不切身的艺术美,而沦为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上的善与恶。

三、结语

我个人认为,对于表现主义舞蹈来说,心理距离在对其的审美活动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为心理距离的辩证性、超越性和无功利性,使得表现主义舞蹈能够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达到所想要追求的目的,既不会太过于偏向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高不可攀,又不会过于自然过于现实,让舞蹈艺术成为庸俗的消遣娱乐。正如托尔斯泰的那句话:“艺术不是享乐、安慰或者娱乐,艺术是一桩伟大的事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