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效应和管理工作心理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规律,是一种连锁反应。即某事物和人物发生反应,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跟着发生系列变化。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心理效应也一样,它可以分为积极的心理效应和消极的心理效应。。因此,正确的认识并利用心理效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心理服务工作,要重视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降低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从而有效影响员工的心理行为。

以“温水煮青蛙效应”为例,温水煮青蛙效应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青蛙会由于疼痛本能地跃出水面,寻求生存机会,而放在温水里逐渐加热时,开始适应水温不会反抗,并随着水温升高无力反抗而死去。开展管理工作不能做温水里的青蛙,应当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发生以后,亡羊补牢的工作做得很好,但是在防患于未然方面,往往缺乏预见性,既不能有效化解员工心理的负面效应,也不能有效利用员工心理的正面效应,不能围绕各种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预案,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工作方法。发生问题才想起总结教训,忽视了把问题想在前、防在前。心理服务贯穿经常性工作、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敏感时期、重要时间节点确定相应的心理服务内容、工作重点和方式方法,制定心理服务工作预案,实行有效地危机干预,高标准实现两个确保。

再以“森林效应”,为例。森林效应是指,荒郊里的独树,即便成活也多半无法成才;如果独木成林,则树林中的树木为了争夺阳光,争先长高,使树木成才率大增。这就是“森林效应”。“森林效应”提醒我们:通过集体这个大家庭,人能得到更好的成长机会,集体里的良性竞争、人际交往等活动更能刺激人的心智,积极向上的集体能历练出优秀的人才,不健康的集体却能让人变得消极而一事无成。公司员工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性格特征都有很大不同,要使青春涌动的心灵保持健康和谐,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因此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从而对员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中释放压力、净化心灵、陶情励志;要营造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用真挚的员工情、员工爱成为员工的“心灵守护者”;要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进一步纯正公司风气,“阳光”处理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对员工多关心帮助、少苛求挑剔,多减压释负、少层层加码,多雪中送炭、少雪上加霜,切实使员工工作张弛有度,身心愉悦。

二、心理效应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走进社会的历程里,我们经常会被尴尬与无奈困扰。比如:我们经常向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因为我们错把他们当成了自己认识的人;当好朋友出现在眼前时,我们竟然叫不出他的名字了;正激情澎湃地说着话,竟然不知道说到哪里了,不知道下面该说什么了;自己一直好好保管的的资料,要用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匆匆走在路上,竟然听到有人叫自己,回过头去,却发现没有人和自己打招呼……

我们经常会很骄傲地说我们是万物之灵,因为我们拥有地球上最聪明的大脑,我们拥有无穷的智慧;同样,我们也经常会因为我们的能力低下感到羞愧,大千世界千变万化,我们是人,不是神仙,不可能有鹰一样敏锐的洞察力,狗一样灵敏的嗅觉,也不可能拥有蝙蝠那样的听觉细胞。

人类的感觉是有限制的,管理者必须要掌握这个重要的特征。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凭借当时的感觉马上拿出有效的策略,有利于争取时间紧握机遇,机会一闪而过,容不得我们半点犹豫。可是,我们必须要大胆地承认,我们的感觉是有限度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以,作为管理者不能片面地过分的相信自己的感觉,要尽量去听一听自己下属的意见,用平和的心态去和下属进行最诚恳的交流。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采纳多人的感知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案。

“一千个人心目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感觉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主要是受各人的身体器官限制,还受到各自的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干扰,所以对同一事物产生了千奇百怪的感知现象,这是幸事,因为有差别,才能碰撞出奇异的火花,才会创造更美的世界。作为管理者,就要巧妙地引导大家把各自的差异进行合理的碰撞。

心理学是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产生与发展历程的最普通规律的科学,它探究的领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现象的一般本质,二是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感知是怎样产生的,干扰感知的要素有哪些,思维能分成哪些种类,思维该怎样来评判,记忆的一般历程,避免遗忘的方法有哪些?气质与性格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气质与性格的特征怎样。通常,上述规律可适合于每个人和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管理心理学是工业心理学分支,它把心理学内容借用在分析、说明、指导管理行为的活动中,专门来探究管理活动中大家产生的心理现象、历程和演变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各部门中人的心理规律,以此来提升管理者自身的超前感知能力、方法指导能力以及科学掌控下属心理的能力,从而达到更科学的管理目的。如:如何激发自己下属的积极主动性是加强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有能力的管理者不是任何事情自己都亲力亲为,而是善于激发员工的主动性,让他们来想事情、干事情,让他们自己创造性地完成一切工作,领导者也展现了自己的领导才能。如果想提高员工的主动性,让员工找到归属感,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详细研究本部门人员的可调动因素,研究哪些因素最能激励员工,如何正面强化员工的积极行为,如何转变员工的不积极行为等。这全部是管理心理学必须探究的环节。再看决策,它也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核心环节。部门领导人的决策是否科学有效,对部门的前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什么是决策?从心理学的视觉来分析,心理学即人的思维、意志过程。各部门的领导者在重要的决策颁布之前,一定会先对自己部门的各个环节展开调查,进行合理地组合加工,然后才尝试制定出多种方案,让大家在这些方案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提交,最后再达成共识找到最佳方案。从而来作出最合理的决策。此过程本质就是思维过程,即人类的高端认知过程。领导者不但要有迅速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还要拥有果断的意志。领导者当断不断就会反受其乱,即便有了好的方案,领导者犹犹豫豫就会丧失机遇。由此看来,管理心理学就是用来解决管理进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它是在合理运用心理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这样说,管理心理学是以一般心理学为依据的,管理心理学是一般心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合理运用。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那就是普通与特殊联系、主干与分支的联系。

三、企业管理中如何应用心理效应

在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会找到很多好玩而有效的效应,这些好玩的效应有利于大家很好地理解教育学这门课程,同时,管理者掌握了这些效应,就会让自己所在的企业受益无穷。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作为管理者要做发现员工的缺点并不可怕,只有发现缺点才能解决缺点。一方面企业可以可以进行培训,尤其是针对问题实施个性化的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鲨鱼效应,变短处为长处。对的工作细节进行分析和把握,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科学,将员工放到更适合他的岗位上去。企业在成长的历程里,职工个体的优劣和企业自身发展的优劣是相辅相成的,个体进步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反过来,企业进步发展的同时,也能带动职工个人的进步发展。企业的目的就是需要自己的职工时刻进步、时刻发展,而进步发展的历程会让部门的效应进一步显现,会让企业更有战队力和竞争力。

“首应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效应,指的是人在初次见面时,会给对方留下第一印象,这个印象会深深刻在对方的记忆里,并长期处于主导位置。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们在第一次与某人或某物相接触时留下的印象持久而深刻。你只有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错过了想再改变会很难。

“首因效应”不容忽视,和大多数事物一样,它也有正反两个方面,我们在实际的管理进程中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可以利用对人的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但“首因效应”又存在弊端。首先利用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常常会被一些显性的现象所欺骗,影响了自己对一个人真实情况的掌握。还非常可能以貌取人,让自己被假象所蒙蔽而没有察觉。因此,我们在了解下属时,一定注意合理运用“首因效应”,既要利用第一印象来判断、更要长期地观察。而另一方面,运用首因效应我们要学会注重仪表,至少让人看起来干净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同时,注意言谈举止,让自己显得落落大方,倘若还能做到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举止优雅,可谓是锦上添花,一定会在对方心里得个高分。并且这一印象会长时间地左右对方未来对您的判断。

近因效应刚好与首因效应相反,它也被称为“新颖效应”,是指多种刺激同时呈现时,对他人产生的印象主要来源于最后的那个刺激,也就是在相处时间里,我们对他人的了解会越来越多,他人最后留给自己的印象会刻在记忆的深处,占据大脑的主要位置,遮掩住了之前对此人的印象。分别很久没有相见的朋友,最后分手时的场景会深深地刻在自己记忆深处,也会把这个印象作为朋友的形象加以保留。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近因效应也同样有正反两个方面,我们在管理时,要善于利用此效应的正面效应,同时还有要避开它的负面效应。此效应容易让我们只是依据他人一件事情去判断这个人的优劣,忽视实际和本质的关系,让我们不能对一个人或事情作出最公正的评判。但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让我们给别人造成更好,更强的正面印象。

再比如,晕轮效应是个以偏概全的效应。美国最有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出了这个理念。他说,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优劣时,经常不考虑全局,而是会不自觉地从部分出发,只关注一点,从一点而推算出总体印象。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好人,我们就容易对他的所作所为都进行肯定,无论优劣都认为是好行为好品质;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坏人,我们会用消极的眼光来看待他,无论他的所作所为是否优劣,我们都觉得他的行为是不好的,他所有的品质都是低劣的。这好比是刮风天气前的一夜,月亮四周呈现出的圆环(月晕),实际上,月晕只是月光的扩大化。因此,桑戴克就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晕轮效应”,或者叫做“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对我们有很大的干扰。因为它只是依据人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的判断,容易出现差错。例如,我们看见有的人一次表现非常棒,我们就认定他是好人,而对犯了一次过错的人,我们认定他就是一个坏人,因此,光环效应是一种消极的效应,它容易蒙蔽我们的眼睛,把我们对人的印象引入歧途。从认知的方面观察,晕轮效应是一种主观的心理臆测,它往往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容易从部分推及全部,还容易把一些并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妄下结论。它是受主观偏见控制的绝对化倾向。

晕轮效应会影响我们正确的判断力,会让我们的双眼蒙蔽,不能看到有缺点的人身上的闪光点。也无法清楚地看到优秀人才身上的某些不足,会做出“绝对好人”、“绝对坏人”地极端判断。实际上,生活中,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是没有的。因此,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就是以偏概全,进而干扰了我们对人作出公正的评价。

管理者正确掌握晕轮效应,会让管理者擦亮眼睛,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员工,不按照内在的标准将人分类,更不对员工施加心理影响。我们既不能因某人某些方面的长处就一俊遮百丑,也不能因某人犯了错误就搞成王败寇。再者,掌握晕轮效应对管理者非常重要,它会让管理者掌握下属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从而来对症下药,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

当然,我们需要掌握的心理效应还有许多,作为管理者,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并巧妙运用此类效应来高效地进行管理。如果我们掌握不透彻,运用不合理,如果在容易受“首因效应”干扰的情况下,再受一点“晕轮效应”的影响,不仅在选人,看人,识人环节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更容易加剧企业内耗,进而引发危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