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至1949年之间,对于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已经较之上两个阶段显得更加成熟。在这一时期己经把\”音乐教育心理”转化成了 “音乐教育心理学”,显著的标志就是邹敏、铁明在《音乐杂志》(1937年第5卷第1至6期)上连载的书稿《音乐教育心理学》,这篇文章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篇中国音乐心理学中专门探讨\”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由此可说明在当时“音乐教育心理学”已初步形成。另外,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1946年印行)有关心理学的章节中,介绍了西方音乐心理学关于听众的反应、音乐想象、音乐情感体验的实验等成果,也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教师心理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心理研究中仍是最重要的方面。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进行音乐阶段式的教学。
邹敏、铁明在《音乐杂志》(1937年第5卷第1至6期)上连载的书稿《音乐教育心理学》中关于音乐课程在不同的年级是如何实行的,写到“唱歌在小学六年里,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作业。音乐欣赏可以从小学始,到了初中和高中里,便可以用较为高深的材料,而渐渐引入初步的音乐史。乐器的演习可以从小学或初中里开始,如果人数足够,在高中里便可以有乐队的演奏。音乐玩具的合奏可以在幼稚园和小学中作听觉和节奏的训练。在小学和初中里,学生可以制造简单的乐器。合唱和唱歌团的经验,在初中高中里,极有价值,初中应以单音和二重唱的合唱为主,高中应以二重音和三重音的合唱为主。在高中最后一年内,可用初步乐理与和声,作为以前各种音乐经验的一个结束。”
这其中所提到的“音乐欣赏、乐器演习、合唱和唱歌团的经验”说明在音乐欣赏教学、音乐表演教学中也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阶段式的教学,使得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与演奏经验更加丰富,对于音响感知更加敏捷。从另一方面也说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在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中还是有很大的比重,并且从侧面来看还是相互影响的。
在《小学各科心理学》在第五章《音乐:知觉性的学习》一文中所要讨论的是关于学习读乐谱的过程和能力问题也要考虑阶段性教学。写到“儿童必须先能唱音曲。在儿童没有学读谱以前,必须有唱一调的能力。这种唱音调的训练可以在幼稚园里或在一二年纪里实行。未受形式的音阶教学以前,儿童应该学读简单的乐谱。儿童应受形式的训练。音乐的根本要素就是节拍。节拍在音乐中是比较整齐,而且和全部调音有着深切的关系。节拍能调整各部的活动。训练节拍就是训练音乐。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种事实,就是节拍在音乐领域实在占着重要的地位。谐调是第三要素,基于和音乐不谐和音的认识。训练歌唱的时候,另有一种更精细的推究,就是不仅唱出准确的乐谱便算了事,更要设法产生一种婉转悦耳性质的歌声的能力了。
从上述这两篇文章可以得出,学生的音乐教育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发展的特点从而进行音乐教育,还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阶段性的目标,从而音乐教育才能更好的展,这也是我们现在教育活动中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对教师心理的要求。
部敏、铁明在《音乐杂志》(1937年第5卷第1至6期)上连载的书稿《音乐教育心理学》,首先介绍心理学中对音乐教员的特殊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音乐心理学的本身。“音乐教员应该对以下方面比较感兴趣:听觉的训练,节奏的感觉,儿童对于音乐的兴趣,音乐才能的遗传,欣赏音乐的基础,歌唱的原理,音乐天才和音乐造就的测验等”因此,要想使音乐教育更加顺利的开展,音乐教员一定要懂得音乐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找到适合学生心理的发展的音乐教育。“完善的音乐教育应设法使儿童得到各种音乐的经验,使他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生活,使他的音乐才能得以充分发展,而对于音乐的艺术获得高尚的丰富的爱好和了解。音乐教师的责任,不应该只是设法鼓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的热心,减除他的困难和增加他前进的勇气,还应该进行多量的正式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因此,要想负担起如此重大的责任,音乐教员对于神秘的儿童心理要有深刻的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与音乐学习的经验。
音乐教师应该使学生爱好音乐,用积极的态度、好的教材去教学生。文中写到“教师们需要有意义、有音乐价值、有兴味和学生能够相当满意的成绩中去找合宜的材料,作为教材。我们以为最好的音乐教材,决不是充满着练习的那一种,而是一本合于学生胃口的唱歌集。明眼的音乐教师,不难于这种丰富的库藏中去找寻适当的教材。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是,教师决不应袖手旁观 ”“小学的教师对于学生的音乐基础很有关系,所以我们希望小学教师们,都受过相当的音乐训练。
音乐教师当然要更进一步,对于音乐教育的意义和方法,都有相当的研究。 聪明的音乐教师,除了自己对于音乐教育应有深切的信仰而外,并且应设法把音乐课程放在学校当局的面前,而取得他们的同情。”
由此我们应该知道音乐教师对于音乐教育心理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应该做到音乐教育应适应各个儿童的需要,因材施教;不应用死板划一的方式去教育儿童;应该顺着儿童的心理,增加他们对于音乐的经验,提高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这种经验里获得愉快的感受。音乐教师应该使学生爱好音乐,用积极的态度、好的教材去教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当予以同情的援助,最后音乐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还得要加强自己的修养。
其中,在“音乐教学”中谈到“音乐教育不仅限于教室中的上课,而应该包括课内、课外一切关于音乐的活动,使学生从听、演奏和创作三方面去发展他们的音乐才能;音乐课程应有连络性,并且应当内容充实。音乐教师应该使学生爱好音乐,不应使他们厌恶音乐。`苦功夫\’足以摧残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是不合心理原则的。音乐教师对于自己的修养,应十分努力\’\’。
这一观点在当前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中也很适用,在当时对音乐教育有如此眼光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己经慢慢走向成熟,研究中所涉及的学生的读谱能力,从而扩展到音程、曲调、节拍、音调等并且还要考虑学生个性与年龄的差异进行阶段性教学这些方面,都能够说明。并且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些种种方面都体现着音乐教育心理在音乐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中的都是极为重要的。
与此同时,《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所提及的某些内容对于现在研究音乐记忆方面的知识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从而使得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