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记忆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任务阻断(停止当前进行的任务,从事前瞻记忆任务)会影响儿童的前瞻记忆成绩,当前任务的中断使得幼儿对注意资源的需求增加,从而影响前瞻记忆任务的顺利完成。处于阻断条件下的儿童比处于非阻断条件下的儿童前瞻记忆成绩更差,表现出任务阻断效应。

有效地利用线索能够较顺利地完成前瞻记忆任务,成人使用内部和外部线索来辅助记忆;儿童更多的是依靠外部线索的提示。研究表明:6岁和8岁儿童都能利用外部线索完成前瞻记忆任务;外部线索对4岁至8岁儿童的前瞻记忆均有促进作用。

综上, 由于不同研究者的实验设计、研究内容等相差很大, 儿童前瞻记忆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目前还没有一个一致的儿童前瞻记忆的发展模式, 也没有一套系统的儿童前瞻记忆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儿童前瞻记忆研究需要进一步深人探讨。儿童前瞻记忆到底是在什么阶段发展起来并趋于稳定的, 儿童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作用关系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确定。今后的研究中可考虑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拓宽被试年龄范围、单一研究变量变多维研究变量来研究儿童的前瞻记忆特点及其规律, 也可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任务来研究某一年龄阶段内儿童前瞻记忆的特点。

⑵ 前瞻记忆的年老化研究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的前瞻记忆失败情况会经常发生, 而且是困扰很多老年人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因此自前瞻记忆被提出之后, 前瞻记忆老化现象一直是前瞻记忆研究的重点。但是, 关于前瞻记忆老化现象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项对先前一些关于前瞻记忆老化效应的实验结果进行元分析(meta-analysis)的研究揭示, 在实验室情境下, 无论是基于时间的还是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 年轻人的表现都优于老年人; 而在自然条件下, 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表现好。

对于前瞻记忆老年化效应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前瞻记忆老年化与很多因素有关, 如前瞻记忆任务类型、靶线索、进行中任务等。

Einstein和MeDaniel的经典实验表明, 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成绩没有出现年龄化效应, 但是在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的研究中却发现了年龄差异, 即任务类型会影响前瞻记忆的年老化效应。靶线索特征也会影响前瞻记忆的年老化效应, 研究发现年龄对靶线索的辨别难易度以及靶线索的熟悉性不敏感; 但在靶线索的典型性以及靶线索数目对前瞻记忆的影响的研究中却发现了明显的年老化效应。进行中任务和前瞻记忆任务都有语义和知觉两种加工类型,当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加工类型不一致时, 需要更多资源的参与, 老年人在完成前瞻记忆任务时会感到更困难, 比年轻人的成绩要低。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前瞻记忆的年老化效应,Huppert F.A. 等研究了11956名65 岁以上的老年人, 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前瞻记忆与年龄有非常强的线性相关, 男性、教育程度低的人和社会地位低的人前瞻记忆水平相对低, 痴呆症患者(3882人)的前瞻记忆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差。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前瞻记忆的老年化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实验数据且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 但由于前瞻记忆老化现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研究结果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 存在不少分歧和不足, 前瞻记忆老化现象尚需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提高研究方法的生态效度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以深人探讨前瞻记忆的老化规律以及老年人前瞻记忆的特点。

2. 任务本身特点

关于前瞻记忆任务本身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任务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习惯性对前瞻记忆有影响。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影响其完成情况。在研究任务重要性方面,Smith &Bayen,Kliegel、Martin和Moor,张芝、王健和张彤等,以及田翠,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任务的重要性对前瞻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任务的复杂性方面,Einstein、Holland和McDaniel的研究发现复杂任务比简单任务的成绩差,可能是前瞻记忆任务太复杂,包括环节太多,造成某一两个环节发生遗忘。Azizuddin Khan、Narendra K.Sharma、Shikha Dixit研究了认知负载和任务环境对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揭示基于事件的任务比基于时间的任务执行率高,认知负载只在基于时间的任务中才有影响。习惯性在于每天都要做的习惯事情,因为重复次数比较多,从而加深记忆,不容易遗忘。

3. 靶线索特征

⑴ 靶线索的内外部特点

靶线索的内外部特点是指前瞻记忆的任务类型,基于事件的还是基于时间的。Einstein 等[、李寿欣等研究发现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高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成绩, 而Gery d’Ydewalle等人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对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来说, 被试活动意向提取主要依靠自我启动的内部线索来促进,较之进行中任务相同的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来说, 需要更高的认知监控技能, 因此, 一般来说,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成绩低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成绩。但由于各研究的实验设计以及实验目的的不同, 实验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Einstein 和李寿欣两位学者的研究相似, 进行中任务词语呈现时间较短, 被试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监控时间; 在Gery d’Ydewalle 等人的实验中, 被试在完成进行中任务过程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去监控时间, 因此线索内外部特点对前瞻记忆的影响还与进行中任务的特点有关。

⑵ 靶线索的特殊性

靶线索的特殊性指的是靶线索在进行中任务的上下文显得突兀。这种特殊性容易使注意力从进行中任务中转换到前瞻记忆任务中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执行意向的重要性。有研究采用低频词作为靶线索词或采用不同的字体或使线索词与背景词颜色相区别或增大靶线索尺寸来增加靶线索的特殊性, 结果均发现具有特殊性的靶线索能够促进前瞻记忆的完成。

4. 干扰效应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或者工作中,人们经常需要同时做几件事情。因此,大多数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特征是对进行中活动和任务的干扰。通常情况下,这种干扰有两种。一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在恰当的时候中断当前所从事的活动而去完成目标任务。例如,为了在特定的时间打一个电话而不得不中断看电视的活动;另一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再完成当前的任务和活动之后再执行目标任务。例如,可以看完电视再去打电话。总之,个体必须记住在一项活动进行之中,或完成之后去完成某项,或某些任务。

在王丽娟等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五和实验六中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地探究了中断程序和听力分心干扰因素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其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证实了Kvavilashvili等人的研究结论,任务中断是造成年幼儿童前瞻记忆成绩不足的主要原因。实验五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前瞻记忆成绩也表现出显著的干扰效应。而在实验六中,被试全部为大学生,结果并没有发现干扰效应的存在。从研究中,我们可以推论出两点造成干扰效应的原因:1)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注意资源数量不一致,因而年幼被试的成绩不如年长被试。2)由于前瞻记忆任务要求被试从进行中任务转向前瞻记忆任务,因而,成绩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注意转换能力差异所造成的。

5. 个体差异

有研究显示人格和前瞻记忆能力有关, A 型人格的人比非A 型人格的前瞻记忆表现好; 对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研究表明, 状态定向的被试较行为定向的被试能认出更多的靶线索词; 言语能力也能够影响前瞻记忆的表现, 高言语能力者前瞻记忆成绩高于低言语能力者。还有研究发现, 前瞻记忆与性别、智力、自评特点以及艾森克个性问卷的个指标无关, 与16PF个性问卷中的F 因素有接近显著的弱相关[22]。不同类型认知方式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特点, 实验研究表明不管是基于事件的还是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 场独立型认知方式个体的成绩好于场依存型认知方式个体。

影响前瞻记忆表现的因素有很多, 除上述几种因素外, 提示物、注意水平、社会心理压力等都会对前瞻记忆产生影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使用外部提示物如便签本等能够提高前瞻记忆成绩, 但提示物并不总是起作用, 有效的提示物应能加强或激活靶一意向间的联结。注意水平会影响前瞻记忆成绩, 一般情况下, 集中注意的前瞻记忆成绩好于分散注意, 但也不尽然, 任务本身的特点或许是主要原因。近期有学者研究发现, 当存在社会心理压力时, 人们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高于无社会心理压力时, 此研究表明, 在记忆任务之前存在的压力会提高前瞻记忆成绩。

前瞻记忆研究是近二十年刚刚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目前尚处于数据收集阶段, 是一个较年轻同时又充满活力的研究方向。由于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的复杂性, 前瞻记忆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各研究成果间因为实验设计、研究变量等的不同存在分歧, 今后还需要拓宽影响因素的研究广度, 加强影响因素的研究深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