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心理——美育、学生学习心理、教师心理清末民初以来,随着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美育思想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一思想在“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在20世纪20年代的音乐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通过艺术等审美方式,来达到提高和教育人的目的,特别是提高对于人的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作为最生动而直指人的情感世界的一门艺术——艺术,是美育活动中重要的实施手段之一,因此,音乐美育也就成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 一词最早见于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他把教育分为三部分,即“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由此可见,王国维是第一个提出美育应该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家。后来,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进一步阐述他的美育思想。

美育在20世纪20年代的音乐教育心理范畴的研究影响也是甚为深远。美仿佛像心理学上的一种错觉,这一种德国派的美学论,从哲学的见地,慢慢儿同心理的见地相接近起来。在1920年的数部音乐文献中都在介绍关于“美”,其中包括杨昭恕《音乐在美术上之地位及其价值》,吴孟非的《美育是什么》、《女子对于家庭美育的责任》,吕澂的《说美意识的性质》、周玲苏的《新文化运动和美育》还有孙逸园的《社会教育实施法》等等。

其中,在吴孟非的《美育是什么?》—文中,写到“第一高雅的优美没有什么危险,并且养成学生高尚的精神,非常有效果。不过国民小学的儿童,对于此种高尚美感,不容易感得到,高等小学和中等学校时期,才有感得的能力 教育上应该注意的是可爱的优美,又壮美为男性的优美为女性的,所以男子的学校,必定要用壮美为主体;女子的学校应该特别注意优美。”

学生是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属于接受知识的群体,音乐教育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如:刘质平在《致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讨论中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意见书》(《音乐界》)半月刊第一期,1923年出版)一文中,提出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区分小学与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的目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音乐的类型也要有所选择。在《各科教学ABC》?的第十三章《怎样教学音乐》中写到“乐歌的调子,须与儿童的声带发音相吻合。须注意节奏的正确。歌词的意义,须合于儿童的生活及想象。每一歌曲,务使儿童反复欣赏,到唱的顺口如流为止。多教雄壮快活的歌曲。音调要简洁完美,使儿童动听。低级学生全用听唱,高级学生全用视唱,三四年级学生,则由听唱转入视唱。视唱的教学,就是教儿童看了谱表唱歌,适用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他的顺序是:引起动机,决定目的,说明,联系。”

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一文中,提出儿童音乐教学游戏化,以及有关音乐游戏的实验;根据环境刺激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提出儿童生活音乐化的见解。我们在教育上,就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创造性的发展。教材的选择在音乐教育的活动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吴承均在《音乐教育论》?中第二编的《教材篇》中写到“音乐教材,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没有音乐教材。音乐教育就无从着手。所以音乐教育家认为教材的研究,是极重要的工作。所以音乐教育无论以如何的方法来措置,非先从事教材的研究不可。音乐教材,是儿童和教师教育活动的直接媒介物,所以教材的良否,或适当与否,不仅能直接影响教授的效果,也和贯彻音乐教育的目的,有至大关系。教材的良否,或适当与否的影响,实比教授法的巧拙之影响更大。假使教材不得其当,则教师的技术和教法,无论怎样优良,决不能收得预期的效果。反之若教材是很得当的,即教师的技术和教法,虽略有缺点,也能获得相当的结果。所以教师的技术和教法,虽不能轻视,而教材的研究,在音乐教育家,更是不能一时或缺的重要工作。理想的音乐教育,须从优良的教材,卓越的技术,巧妙适切的教授法开始,使能称为真正的音乐教育。”

在樊兆庚《幼稚教育》一书的“选择教材标准” 一节中写到“中国幼稚园中,音乐教材极少。所有一点,率多抄袭外人。现在所有者,仅屠哲梅编之幼稚园唱歌 至于选择教材之具体标准,俞子夷已在幼稚园小学校音乐集中定出八条:歌唱的题目和思想,学生觉得有兴趣的;歌唱的意思有文学的价值,能激励湘鄂生的想象和情绪的;歌的意和乐的意,歌的构造和乐的构造符合的;一曲里的音是简单并且完美的;音调能使学生动听的;歌的句读和乐的段落,乐的律动和歌的抑扬顿挫符合的;乐是可以唱的。”

在这一时期还有一本是专门介绍教材及其教学法的书籍,即魏志澄的《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在其一书中写到“幼稚园的教材范围是很广泛的:有各种歌调的听唱、表演及欣赏,有节奏的练习,有通常音乐的欣赏和演作,有自然声音的欣赏和模仿。 歌曲种类极多,有的悲哀抑忧,有的激昂慷慨,有的陈意高尚,有的曲调粗俗,所有的材料,不一定都合于幼稚儿童;所以(一)歌词要适合儿童的程度(二)要有动作可以表演(三)曲调要高尚(四)曲调要适宜(五)名曲和歌词可以选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