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不少研究生存在心理障碍,迫切需要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但一些研究生心理障碍表现为人际敏感、敌意等症状,使得疏导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在此情形下,合理运用网络聊天等方式,充分发挥网络交流中的“松绑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研究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现状 :人际敏感导致心理疏导困难
研究生群体在人际沟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欠缺,赵殿军等对全国 40 所高校的在读研究生与本科生进行的测试发现,30% 的研究生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一检出率比在校大学生(21.68%)高出 8.32%,心理障碍类型中强迫、人际敏感、敌意、抑郁症状明显。
人际敏感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与人交流或相处时保持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等等。由于这些特点,导致人际敏感的人员经常表现出敏感多虑,与别人交往时谨小慎微,不自在、不自然,虽然在许多时候表现得特别有礼貌,实则给人距离感和拘谨感;此外,这些人不少是“小心眼”,爱钻牛角尖;自我意识比较强烈,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生怕自己的某些举止招致别人的负面评价,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封闭自己的心灵,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尽管他们在内心深处迫切希望拥有“知心人”,却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缺少知心朋友。存在人际敏感的研究生往往不能正确开展人际交流和沟通,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难以有效进行,并不表示所有的传播途径都已经被堵死,我们可以充分拓展人际传播的渠道,用其他方式弥补直接的人际传播的不足,法国新闻学家瓦耶纳早就指出,以人际传播为代表的直接的线型传播模式是人类传播中“最丰富最良好的形式……人类的其他联络形式都不过是这种形式的替代,且往往是这种形式为扩大其传播范围而采取的手段延伸”。对此,国内研究者也作出了解读:大众传播应该是一种建立在人际基础上的社会化传播活动,在大众传播中引入人际传播模式,发挥人际优势,也将成为将来大众传播的新趋势。
而当下非常流行的网络传播模式,尤其是网络聊天等,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扫除现实生活中人际沟通的障碍,方便教师、辅导员、心理医生等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舒缓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致效 :“陌生人”交流带来的“松绑效应”
与研究生开展网络交流,需要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现在的研究生普遍都使用电脑,而且每天留连在网络上的时间很长,相当多的研究生长时间网上“在线”,这便是人际传播中的“在场”前提。
网络交流具有匿名性,人们在网络中普遍掩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其交流与沟通的对象往往带有偶然性,这些特点促使研究生在网络交流、特别是网络聊天时可以抛开心理包袱:因为匿名,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言行承担太多的后果;也因为对方是偶遇的“陌生人”,他们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知悉,更不用畏惧这些隐私被曝光。这种表现切合网络聊天的本质,即人们进入聊天室时,往往希望通过网络交流排遣自己内心的苦闷,为自己减轻心理压力。
心理学家称网络上交流的方式为“松绑效应”(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松绑效应”是说,网络由于不直接看到人、大家身份平等、一切都像在游戏,因此人们在线上真的可以将自己完完全全地“松绑”,一些在实际世界很害羞或有社交闭锁症的,可以轻意地在网上“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说一些平常说不出口的话,和其他人生成实际上做不到的交互。
面对“陌生人”,研究生无需锁闭自己的内心,而可以较少顾忌地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尤其在遭遇“陌生的知己”时,更容易将个人的心理问题宣泄给对方,以寻求对方的理解和疏导。
研究生愿意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对于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很有意义,一方面宣泄在网络人际传播进程中具有载体作用,宣泄本身就意味着减压,网络已然成为他们排解压力的一个有效阀门;另一方面,宣泄也提供了相对丰富的信息内容,教师、心理医生、家人等可以针对研究生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倾诉的内容,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疏导和启发,不至于淤积成疾。
要通过网络交流排解研究生心理压力,心理疏导者在交流中的介入身份、话题选择上都应当进行充分考虑。第一,疏导者的“陌生人”地位至少在前期必须被确信,为此研究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应当更换自己的网络身份;对于某些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研究生,须经过多次心理疏导才能产生效果,最好是不同人员分批次与之进行网络交流,以契合网络聊天中“偶遇”陌生人的文化语境,避免被疏导的研究生产生怀疑,甚至因为知悉心理疏导者的“熟人”身份后因羞愧、恼怒等采取抵抗行为。
第二,务必将身边的问题“陌生化”,以“事不关己”的姿态提出,使参与者看不出话题有明显的针对性。总之,既不能使该问题所针对的研究生感觉到压力,又能通过讨论和情绪宣泄,促进问题的解决。
合力 :网络交流与线下人际传播的有效对接
网络交流产生的“松绑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但人们切不可将解决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网络上,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仍然重要,甚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为此,必须坚持“两头在线下”的态度:一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二是在现实生活中彻底解决问题。
首先,网络交流有赖于线下的信息了解
其一是交流的内容,教师、辅导员等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关注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对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疾患及时掌握;其二是交流空间的获取,心理疏导人员只有提前掌握这些研究生的网络虚拟身份、经常光顾的论坛、个人微博与博客等基本信息,才能顺利搭建起与之交流、沟通的“平台”。
其次,不可把网络交流作为最终的解决途径,不能满足于网络交流取得的成效
一些存在抑郁症状的研究生,其心理疾患往往难以彻底消除,其他人各种形式的宽慰、劝解等,可能仅仅只有一时的效果,无法达到长久的功效。对于心理疾患较为严重的研究生,老师、辅导员等要持续关注其日常行为,防范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再次,在沟通进程中,也不可完全依赖网络,线下的人际沟通有时可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如前所述,对于那些不愿意敞开心扉、打开心结的研究生而言,网络交流可以促进他们倾诉;但是,如果他们已经把内心的郁结倾诉出来,老师、辅导员、家人等就应当适时以真实身份介入,给予他们亲情的抚慰,让他们体会到真正的爱来自现实生活,并非只是在虚拟的网络上才有飘渺的“关心”。当然,这个时机必须选择准确,以免引起本来就人际敏感的研究生的反感和抵触,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