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是特殊的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是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和人的创造的过程。但是,正因为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而且是自觉的存在,所以人的生活也是自觉体验到的,是自觉创造出的。那么,心理生活就是人的生活中的主导部分。这也就是自主的含义。”这就是说,人的生活主要体现在心理的认识上,坎贝尔1981年强调用心理学人以区别经济学人,他认为“心理学人或自我,当他明显感到需要减少了,就会体验到幸福的感觉”;盖森认为“自我与社会的细节是社会进程的面貌,生活质量包含在正负自我感觉中,随着过程的展开而形成”;席勒认为“生活质量包含在自我评价,同时存在于自我与他人相互作用之中”。心理生活质量观,就是以心理学中的认知、情感、态度、需要、价值等维度审视人生活的幸福体验、心理健康、价值判断及生命质量的认识和看法,心理生活质量观是主观体验和客观感受的统一,既包含个体的直接体验的自身的心理,又包括个体对现实生活的间接认知和判断,可以说“任何人的生活都是人的心理生活构筑和构造出来的” 。从这个视角认识,心理生活质量是人生活质量的核心内容,更是整体生活质量的认识与体验的核心。(一)心理生活质量内容
心理生活质量的内容主要是指心理学视域下,生活质量所要求实现的心理学目标和结果。其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包括幸福体验、心理健康、价值判断及生命质量四个方面。
第一,心理生活质量的幸福体验。心理学家以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来测量生活质量,在这种研究思路中,强调当人们生活满意而且体验较多的愉快情绪和很少不愉快情绪的时候,就产生幸福感。在对幸福感进行评价时,不强加外在参照标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者认为,人们自己的信念最为重要。正如心理学家索雅指出的:“尽管每个人幸福感的来源不同,但大多数人知道自己幸福或痛苦。”大部分的人们能够评价其生活状况的好坏,能够对其生活进行判断,能够体验积极与消极的情绪。主观幸福感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认识评价,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即生活满意感;二是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三是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等情感体验。在心理学家看来,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多数人们感受到满意与快乐。此外,其他特殊的变量,例如信任、自尊、友好关系、工作满意与婚姻满意等,也常常作为主观幸福感的指标。事实上,幸福体验并不仅仅表现为主观感受,还表现为客观感受,即以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幸福体验。每个人在体验自己幸福的同时,也在体验别人的幸福,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寻求契合点,当自我幸福体验高于他人幸福体验时,无论当前自己生活现状如何,都会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反之就会感到不满意。幸福体验是一种心理比较,尽管这种比较带有较多的猜测性和不确定性,但却实实在在成为人心理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
第二,心理生活质量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的人,必将导致其生活质量的下降,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意志减退,生活兴趣低,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不高,人际关系差,可以说心理生活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对于追求生活、工作完美,对生活现状和工作成绩不满意,自我要求高,现实又无法满足的人来说,会产生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不正常或精神病人,生活质量就更无从谈起。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因其社会适应的程度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生活质量和生活格调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正如阿德勒所说:“适应良好的个人有勇气面对问题,追求优越和完美,形成健康的生活格调和社会兴趣;适应不良的个人只追求个人的优越而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各种心理疾病都是由错误的生活格调所导致。”
第三,心理生活质量的价值判断。人的心理生活是在不断发展的,其质量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但心理生活归根结底是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体验,这种追求和体验始终离不开客观对象、主体意识、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因此,不论客观的精神生活如何被人“主观”,不论精神生活质量标准如何变化,精神生活的质量判断都始终有一个主体或自我意识是否与主体、自我相符合的问题,对象或客体的价值判断是否与对象或客体相符合的问题。这就是主观中的“客观”,变化中的永恒。一种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必然是个人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自主自觉地创造并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合理而重大的、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精神需要的精神生活。有些学者在综合分析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时,指出了在另一些心理因素(如价值观、理想、期望值等)的影响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即使面对相同的现实生活境遇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生活感受,即人们通常指出的所谓客观现实生活与生活感受之间的“不一致性”。心理价值判断总是在对自己生活所体现的价值、获得的价值认同去评判,当自己生活所体现的价值与获得的价值认同出现较大偏差时,人会表现出对生活质量的评价低,尽管人对自我价值判断与生活质量判断并不能真正实现一致性的判断,但人仍然会不停地去寻求在价值判断中获得平衡。
第四,心理生活质量的生命质量。根据新兴的生物钟养生学论点,生命质量应该包括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劳动质量、发展质量。展开来讲,就是要活得健康、愉快,充分发挥智力;活得轻松、潇洒,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活得余热进发,多为社会,多为人民,就是要活得自身才能的潜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释放。总之,人要活得有价值。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都表示人的生存状态。人们追求好的、高的生活质量是必然的,人能享受较高的生活质量是社会的进步。有好的生活质量并不必然产生好的生命质量,而差的生活质量也未必不能产生好的、高的生命质量。我们从质量的角度定义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是通过提高能力追求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从而满足人类需求,并带来社会进步;生活质量,是通过提高发展追求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从而满足人类需求,并带来社会进步。由此可见,追求生命质量就是追求能力提高,追求生活质量就是追求发展。提高生命质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只有能力得到了提高,才能追求发展,也即创造更多价值,满足人类需求,并带来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