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不同的心理学派别对此解释不同,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 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迷信是投射的结果,即人将自己行为不曾意识到的动因转移到外界的结果。迷信者隐约可以感到自己行为的内在条件性,但又找不到满意的解释,于是就把行为的根源归于外界。在人的潜意识中有许多不能被自我所接纳的想法、恐惧和希望,倘若它们进入到意识层面必将威胁到自我,而消除这种威胁的唯一方式就是将其归咎于外部世界,即“投射”的过程。奇幻思维与迷信观念表现极为相似。弗洛伊德 (l919/1955)指出,在儿童发展的早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他们极度的自我中心并专注他们的意愿,于是他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影响外部世界的能力。这个阶段以奇幻思维为特征,是婴儿自恋的自然结果。这种思维的残存会在成年期暴露于威胁中时产生退行而出现。荣格则将迷信看做是人类灵魂的基本属性。他认为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情结,是人们适应现实发展出来的。简而言之,弗洛伊德将迷信作为一种防御机制的表现,而荣格将其视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但二者的解释都表达了迷信的心理适应功能。

2 行为主义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迷信是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一种反应机制,是偶然强化的结果。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当做出一个有效的反应之后出现了一个期待的结果,则这个反应就会得到加强。当所期待的结果再次出现而没有相应的反应时,人们仍旧将反应与所期待的结果之间赋予因果关系,这种通过偶然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反应就是迷信行为,实际上个体的行为与强化物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比如,某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刚好穿某件衣服取得了好成绩,以后就会每逢考试都穿这件衣服,并认为这件衣服会带来好运。其实穿着与考试成绩并没有必然联系,但由于好成绩强化了穿某件衣服考试的反应,因此这个学生就会将穿某件衣服考试和好成绩之间赋予因果关系,即便后来考试没有穿“幸运服”也取得了好成绩,学生的这一行为还是会被偶然强化固定下来。斯金纳用间接强化的理论说明了并不是每一次的迷信行为都会受到强化,然而一旦受到强化就很难消退的原因。

国内也有学者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迷信形成的心理机制,认为迷信者的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而习得的。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观察学习理论特别重视替代强化的作用,因为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强化,有利于观察者学习和保持那些他人受到强化的态度与行为。比如,看到别人买了风水好的房子家庭和睦美满,自己在买房时也要找人看看风水。通过观察他人习得的迷信经常表现为一种盲目的从众。从07年“金猪宝宝”现象到08年8月8日和09年9月9日注册结婚的高峰都可以很好地证实这一点。一些迷信的观念和行为一旦被公众认可,就会被广泛流传和延续,体现了很强的社会相感性。

尽管行为主义观点很好的解释了我们生活中的事例,但正如这一学派所受到的普遍批评那样,它过多地强调了外在因素的影响,忽视了人类的内在心理过程。

3 社会认知观点

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对迷信的产生机制进行解释主要涉及归因和心理控制两个方面。海德认为人们有两种强烈的基本需要: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的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这两种基本需要使得人们具有一种寻求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归因,人们可以通过寻求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获得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控制和预测。由于人类不能做到对自身、社会、世界和宇宙等一切领域的全知全能,因此归因的心理倾向就会使人们在自己无法获得明确解释的情况下,在复杂事物之间建立荒谬的胡乱联系或错误的因果关系,这种错误的归因正是迷信观念得以产生的心理机制。原始初民在蒙昧状态下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信仰刚好印证了这样的观点。

人类有控制环境的基本需要。当人们对失去控制有着预感,对即将来临的消极事件缺少信息,知道得很少,也没有办法来纠正或改变失去控制的情景时,便想尽各种办法,进行各种努力来恢复控制。迷信正是在人们努力获得控制不得时,所采取的次级控制手段,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控制错觉 (illusionofcontrol)使人们重新获得一种控制感。比如,一个学生为了获得好的成绩而努力学习,但学习过度劳累使他在考试期间生病了,不良的状态让他发挥失常,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如果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他考试失利的原因,他就会在考试这件事上缺乏控制感,为了消除这种观念上的控制感缺失,避免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从而求助于求神拜佛等迷信的方式重新获得控制感。

4 基于心理动力学的假设模型

Irwin在1993年的一篇关于超自然信念的综述性文章中,细致且全面地回顾了影响超自然信念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待验证的心理动力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幻想倾向具有重要地位。幻想倾向的发展基础是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在儿童的想象活动中给予的鼓励。童年期的创伤经历也会诱发幻想倾向,特别是身体上遭受虐待会发展出一种控制感的需要。这种对于控制加强的需要会在个体生活中出现异常或不可控事件时表现得较为明显。幻想倾向会得到超自然信念的支持,因为这种信念可以为异常或不可控事件提供一种控制错觉超自然信念和个人的超心理经验会交互地双向支持(Snow&Machalek。模型另外还假设两个其他的反馈圈。当超自然信念为个人提供了对不可控事件的应对感,衰减的无助感会加强超自然信念,可能也会减弱幻想倾向。被确定超自然信念相关因素都包含在模型的各种元素中。社会环境包括比如人口学变量、童年期创伤的可能性、个人生活中的不可控事件等因素。个人的主观信念包括在幻想倾向中。教育、推理技能和创造性等与认知相关的因素包含在社会环境和幻想倾向当中。尽管这一模型的正确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但它为人们认识迷信产生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一种参考、一个整合的视角。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