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Situation),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等1918年在《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中。现代意义上的情境,即指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境指的是教育主体精心设置的环境,包括了物理环境,心理氛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等等;“情”是指寓于“境”中的教育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以及“境”本身所蕴涵的情感。情在境中,情因境生,境为情设。因此,情境是情与境的和谐统一,情境与环境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表现为: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以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是情境的基础;而情境更多地是体现了活动主体所拥有的文化、精神、心理、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它是教育主体精心选择或创设的。环境是客观的,而情境则不是纯客观的。与环境相比,情境更多地体现了教育主体的意图,对教育的过程有着更为显著的针对性作用。所谓心理疏导情境,则是指为心理疏导的运用而精选或创设的蕴涵着,体现着主体意图、具有教育意义的,以真实、生动、鲜明的形象为主题的教育情景,是一种集文化、精神、心理于一体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以及人际互动。心理疏导情境不同于心理疏导环境:心理疏导环境是在运用心理疏导时所处于其中的客观外在,它是心理疏导活动系统之外的影响因素;而心理疏导情境则不同,它是为心理疏导的运用而创设的,是心理疏导的构成要素,并且是对心理疏导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在心理疏导的运用中,心理疏导情境为合理疏导活动的开展、为心理疏导客体初步接受心理疏导等提供具体场合,并且渗透着心理疏导的目的、内容。

1.心理疏导情境的特点

心理疏导情境融形、情、意、理于一体,在具有一般情境所含有的境真、情浓、意深、理于其中等特性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真实性。心理疏导情境的真实性,是指心理疏导情境的真实性及其给心理疏导客体带来的亲切感。心理疏导中的情境有些是真实的情境,它的本身是真实的;但有时为了心理疏导实际工作的需要,心理疏导主体可以灵活科学地创设一些虚拟的、模拟的或想象的情境。这些人为创设的情境本身虽然不是完全真实的,但是它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样可以使心理疏导客体产生“身临其境”和“心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中形成真切的感受。

其次,情感性。情感性是心理疏导情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情感是情境的主体和基础。它包含着几层意思:首先,心理疏导情境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能使心理疏导客体受到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形成与情境中的情感相一致的情感;其次,心理疏导情境能以自身蕴涵的情感激发心理疏导客体的情感,使心理疏导客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契合,在情感潜移默化中将情境中所蕴含的情感转化为其自身的真挚情感。

再次,渗透性。心理疏导情境的渗透性,是指心理疏导情境中本身包含着心理疏导主体深刻的教育意图,但是它的形式通常是隐性的、无形的。为了改变心理疏导客体的认识状态,心理疏导要通过情境所包含的隐性教育,通过对教育对象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使其变为现实。它对心理疏导客体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往往使心理疏导客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与影响。

最后,可控性。心理疏导情境是由心理疏导主体根据心理疏导工作开展的需要,而有目的地创设和选择的情境。它能为心理疏导主体操作和控制,具有明显的人为调控特点。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可以根据不同的心理疏导客体、不同的心理疏导的内容和目标等,科学、灵活、有针对性地对情境进行创设和选择。

2.心理疏导情境的作用

可以说,心理疏导情境是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离开了情境,心理疏导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情境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一,激发作用。心理疏导情境可以激发心理疏导客体的需求和情感,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心理疏导,并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其二,提高认识。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适当地对心理疏导客体的思维与认识进行启迪,引导其对各种思想认识进行思考、探究、体验,进而深化认识。其三,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疏导的具体情境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这些具体的心理疏导情境,可以到达提高心理疏导客体心理素质的目的。比如,在心理疏导实际过程中可以通过道德两难情境,培养心理疏导客体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通过后果情境,可以培养教育对象的道德想象力;通过体谅情境、冲突情境等,可以培养心理疏导客体的道德移情能力;还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培养教育对象的道德思维能力;另外,心理疏导的各种真实情境,也有助于心理疏导客体将所获得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运用于实际。其四,陶冶情操。心理疏导情境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对心理疏导客体进行情感的感染与熏陶。将深刻的价值观念、抽象的道德规范,通过潜移默化的启发、引导,使其在情境活动中“入情”、“动情”、“移情”、“抒情”,从而使道德情操得到提高和升华。其五,塑造品质。在心理疏导情境中,包含有人际互动的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有助于使心理疏导客体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使其逐渐形成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情境(Situation),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等1918年在《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中。现代意义上的情境,即指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境指的是教育主体精心设置的环境,包括了物理环境,心理氛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等等;“情”是指寓于“境”中的教育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以及“境”本身所蕴涵的情感。情在境中,情因境生,境为情设。因此,情境是情与境的和谐统一,情境与环境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表现为: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以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是情境的基础;而情境更多地是体现了活动主体所拥有的文化、精神、心理、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它是教育主体精心选择或创设的。环境是客观的,而情境则不是纯客观的。与环境相比,情境更多地体现了教育主体的意图,对教育的过程有着更为显著的针对性作用。所谓心理疏导情境,则是指为心理疏导的运用而精选或创设的蕴涵着,体现着主体意图、具有教育意义的,以真实、生动、鲜明的形象为主题的教育情景,是一种集文化、精神、心理于一体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以及人际互动。心理疏导情境不同于心理疏导环境:心理疏导环境是在运用心理疏导时所处于其中的客观外在,它是心理疏导活动系统之外的影响因素;而心理疏导情境则不同,它是为心理疏导的运用而创设的,是心理疏导的构成要素,并且是对心理疏导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在心理疏导的运用中,心理疏导情境为合理疏导活动的开展、为心理疏导客体初步接受心理疏导等提供具体场合,并且渗透着心理疏导的目的、内容。

1.心理疏导情境的特点

心理疏导情境融形、情、意、理于一体,在具有一般情境所含有的境真、情浓、意深、理于其中等特性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真实性。心理疏导情境的真实性,是指心理疏导情境的真实性及其给心理疏导客体带来的亲切感。心理疏导中的情境有些是真实的情境,它的本身是真实的;但有时为了心理疏导实际工作的需要,心理疏导主体可以灵活科学地创设一些虚拟的、模拟的或想象的情境。这些人为创设的情境本身虽然不是完全真实的,但是它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样可以使心理疏导客体产生“身临其境”和“心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中形成真切的感受。

其次,情感性。情感性是心理疏导情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情感是情境的主体和基础。它包含着几层意思:首先,心理疏导情境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能使心理疏导客体受到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形成与情境中的情感相一致的情感;其次,心理疏导情境能以自身蕴涵的情感激发心理疏导客体的情感,使心理疏导客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契合,在情感潜移默化中将情境中所蕴含的情感转化为其自身的真挚情感。

再次,渗透性。心理疏导情境的渗透性,是指心理疏导情境中本身包含着心理疏导主体深刻的教育意图,但是它的形式通常是隐性的、无形的。为了改变心理疏导客体的认识状态,心理疏导要通过情境所包含的隐性教育,通过对教育对象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使其变为现实。它对心理疏导客体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往往使心理疏导客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与影响。

最后,可控性。心理疏导情境是由心理疏导主体根据心理疏导工作开展的需要,而有目的地创设和选择的情境。它能为心理疏导主体操作和控制,具有明显的人为调控特点。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可以根据不同的心理疏导客体、不同的心理疏导的内容和目标等,科学、灵活、有针对性地对情境进行创设和选择。

2.心理疏导情境的作用

可以说,心理疏导情境是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离开了情境,心理疏导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情境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一,激发作用。心理疏导情境可以激发心理疏导客体的需求和情感,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心理疏导,并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其二,提高认识。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适当地对心理疏导客体的思维与认识进行启迪,引导其对各种思想认识进行思考、探究、体验,进而深化认识。其三,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疏导的具体情境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这些具体的心理疏导情境,可以到达提高心理疏导客体心理素质的目的。比如,在心理疏导实际过程中可以通过道德两难情境,培养心理疏导客体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通过后果情境,可以培养教育对象的道德想象力;通过体谅情境、冲突情境等,可以培养心理疏导客体的道德移情能力;还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培养教育对象的道德思维能力;另外,心理疏导的各种真实情境,也有助于心理疏导客体将所获得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运用于实际。其四,陶冶情操。心理疏导情境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对心理疏导客体进行情感的感染与熏陶。将深刻的价值观念、抽象的道德规范,通过潜移默化的启发、引导,使其在情境活动中“入情”、“动情”、“移情”、“抒情”,从而使道德情操得到提高和升华。其五,塑造品质。在心理疏导情境中,包含有人际互动的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有助于使心理疏导客体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使其逐渐形成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3.心理疏导情境的类型

心理疏导情境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心理疏导情境的真实情况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实际情境。心理疏导的实际情境,是指心理疏导主体置身于其中的、由具体的实物、实践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的具体场景。心理疏导实际情境包括多种具体情境,主要有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区环境、工作和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等等。心理疏导的实际情境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广泛性等特点。真实性主要是指这种情境是客观存在、并由人为设置或设计、创造的,在心理疏导活动中,情境的真实性更易于引起心理疏导客体的真实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直观性是指这种情境是心理疏导客体所能看到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广泛性是指这种情境的类型、范围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自然的,又包括社会的;既包括寥庭的,又包括学校的;既包括社区的,又包括各种场所的;既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虚拟情境。心理疏导的虚拟情境是指由心理疏导主体根据实际工作对象需要而创设的,虚拟情境的最突出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心理疏导的虚拟情境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情境和氛围,而是心理疏导主体根据心理疏导活动的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情境和氛围。心理疏导的虚拟情境虽然从形式看是虚构的,但它并不是无中生有、随意创造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地选择与设计的,它是虚拟和现实的巧妙结合。虚拟情境也是一种外在的、体验着感知的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心理疏导的虚拟情境是心理疏导主体人为创设的。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可以根据心理疏导的目标与内容,心理疏导客体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剔除情境中有可能对心理疏导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因素,而突出、增强能对心理疏导产生积极作用的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虚拟情境更有利于心理疏导目标的实现。

第三,想象情境。心理疏导的想象情境,是心理疏导主体创设的、需要心理疏导客体运用想象进行疏导的情境。想象情境形式灵活,既可以是真实的,又可以是心理疏导主体创设的,也可以让心理疏导客体进行后果体验,还可以让心理疏导主体进行心理换位体验。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在想象情境中对心理疏导客体进行疏导,需要心理疏导客体具有相应的情绪情感的经验,并对这种想象情境的具有某种程度的认知能力。

4.选择和创设心理疏导情境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上所述,心理疏导情境是由心理疏导主体创设、蕴含着主体意图、具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创设良好的心理疏导情境有利于心理疏导主体和客体之间教育关系的确立和互动关系的形成,可以增强心理疏导的实效性。因此,心理疏导情境的选择和创设,是心理疏导情境科学运用的基础。要想达到心理疏导情境的预期效果,在进行心理疏导情境的选择和创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心理疏导的情境的选择和创设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在实际过程中,心理疏导的情境的选择和创设要符合心理疏导客体_已有的心理发展与思想认识的水平。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思想品德状况的客体,-所选择和创设的情境和类型也要有区别。年龄越小,心理发展水平越低,思想认识水平越低,选择和创设的情境及内容就越要具体,以便其能更容易接受与发生作用。

其次,心理疏导的情境的选择和创设要注意多样性。多样性一是指心理疏导情境的多样性,除上述的实际情境、虚拟情境和想象情境外,具体的情境还可以包括道德两难情境、体谅情境、后果情境等;二是指创设方法的多样性。比如说,李吉林情境教学提出的平阔生活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实物演示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等创设情境的方法就是值得借鉴的。再次,心理疏导的情境的选择和创设要突出主体性。主体性是指选择和创设情境要充分发挥心理疏导客体的具体作用。虽然,情境主要是心理疏导主体选择和创设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发挥心理疏导客体的主体性。比如,让心理疏导客体根据具体情况自主选择情境,对于心理疏导主体创设的情境,心理疏导客体可以补充、修改、完善,发挥心理疏导客体在选择和创设情境中的主体性,这样更有利于心理疏导目标的实现。

最后,心理疏导的情境的选择和创设还要注重体验性。心理疏导主体要从心理疏导客体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及思想道德状况出发,根据心理疏导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心理疏导客体进行自我角色体验,以及模拟体验、移情体验、换位体验等形式的他人角色体验。通过这些体验活动,使心理疏导客体形成和升华相应的道德情感,产生顿悟或渐悟,达到对道德和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并进一步讨论、交流、总结,进而使客体的情境体验更为深刻和明细,最终达成思想问题的彻底解决。

上述内容即是心理疏导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心理疏导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中,心理疏导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它主导和支配着心理疏导客体、心理疏导目标、心理疏导内容以及心理疏导的情境等因素,对心理疏导相互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疏导主体首先要认识心理疏导客体的状况和特点,确定心理疏导方向和目标;选择心理疏导的内容与方法,发挥心理疏导的方向和目的,加强对心理疏导的情境的开发利用,坚持从具体的环境出发组织和实施心理疏导,影响和推进心理疏导的实际进程。

心理疏导客体具有主动性作用。它在接受心理疏导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具有主动性。这主要表现在:心理疏导客体的实际状况制约和决定着心理疏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理疏导的整个过程都是为了影响心理疏导客体的思想和行为,疏通心理疏导客体的思想障碍,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疏导的效果和目的最终要在心理疏导客体的身上体现出来;心理疏导客体主动参与心理疏导过程,在心理疏导内容、心理疏导方式的接受上具有选择性,在心理疏导氛围、心理疏导环境的营造上照样也有主动性,反过来会影响心理疏导主体的主导性行为。心理疏导客体主动参与心理疏导的程度决定着心理疏导运行的机制、方式、层次和水平,决定着心理疏导的实际效果。心理疏导情境起着条件作用。心理疏导情境的条件作用表现在,没有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任何心理疏导都不能进行,心理疏导情境决定着心理疏导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程度,并作为心理疏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理疏导主体的教育决策和实施、具体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心理疏导客体的思想行为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心理疏导情境发挥着“教育的主体”和“条件的教育”的双重作用,没有一定的心理疏导情境作为条件,任何心理疏导就不会发生。同时,心理疏导情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心理疏导作用。

心理疏导目标是心理疏导在思想观点、政治方向、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是整个心理疏导所要追求的目标;心理疏导内容是心理疏导活动的客观依据和物质保证。没有心理疏导内容,心理疏导过程就失去了依据,心理疏导效果也失去了客观测量的标准。另外,心理疏导内容是心理疏导目标的具体体现,离开了心理疏导的具体实施内容,就失去了连接心理疏导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当然也就不能实现心理疏导的目标。

综上所述,上述心理疏导各要素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既有各自特定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缺少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或其中任何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心理疏导的完整性,影响心理疏导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效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