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目标的科学定位,有利于心理疏导主体的期望值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可能性、现实性。可以说,心理疏导目标定位的准确性,是心理疏导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概括起来,心理疏导目标定位原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即合理性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方向正确即定位适度及科学。心理疏导目标的制定是主观的产物,但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坚持客观性,才能保证目标的合理性。因此,心理疏导的目标要随着客观的变化与进程而及时地进行调整,保持客观和合理。所谓客观,就是人与社会的发展中的现实状态;所谓合理,就是符合人以及人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心理疏导的目标不宜过高或过低,对心理疏导客体来说,目标过高则会使民意疏离,可望而不可及,目标过低则会使期望失落,产生无所得的预感,而对心理疏导主体本身来说,目标过高或过低则都会损害教育者本身精力的最佳投入。所以心理疏导目标宜高低有度,虚实得宜。

第二,张力性原则。张力性原则即应然性原则,心理疏导要尊重人与社会的现实状态,但不能只是对客观现实的消极适应,_应保持目标的张力性与超越性,如果没有张力性,就没有进行心理疏导的必要。.张力性是价值性的体现方式。心理疏导目标要有一定高度,站得高,看的远,心理疏导才会有深度,目标要鲜明,不可含糊,如果指向不明,就会产当自理疏导方向的迷失。目标要有涵盖力,要有一定的普适性,涵盖面广则影响面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疏导目标的张力性就是心理疏导教育的吸引力。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即相关性。心理疏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标定位时要注意目标内涵的有机结合,要注意内部与外部的结合,总分有序的结合,这样才会出现互动效应、多元效应,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相反,如果心理疏导目标内涵单一,则会减弱教育对象的接收,导致心理疏导效果的有限性。同时,心理疏导目标是个有机体,应体现社会、单位、个体目标的一致性,体现政治、思想、道德、经济目标的相容性,体现精神、物质目标的统一性。

第四,价值性原则。心理疏导目标的制定,还要注意价值性原则。心理疏导目标的价值估计,要做到心理疏导主体与客体的双向权衡。如果忽视客体的受教价值体验,只是主体的一厢情愿,那就会缺乏客体的支持与配合;除此之外,还要做直接间接、局部整体、短期长远等多侧面的判断,要认识到期间不平衡的必然性,要坚持目标价值的可见性。心理疏导的目标价值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存在,要保持清新头脑,对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零价值甚至负价值要做冷静的估计,不应该出现出乎意料的非良性效果状态。如果出现零效果、负效果则应该不掩盖,不回避,努力做好后续补救。一般来说,心理疏导主体对心理疏导的目标价值估计高,则对施教精力投入的热情也会相应提高;同样的道理,心理疏导客体如果对心理疏导目标价值估计高,则其受教诚意、受教虚心、受教容量都会更好。

第五,可能性原则。心理疏导目标的定位,不能仅仅就主体善良的主观意愿作宏观的设想。如果想入非非,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则只会如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或令人望而却步,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因此,心理疏导要分布到位,做层次性构建,具有适度性,要保证客体的承受力与周边环境的可容度作为施教目标的重要依据。如果忽视承受力与可容度作为施教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如果忽视承受力与可容度,就会使心理疏导在具体过程中出现目标迷茫。此外还要考虑心理疏导主体自身的承受力,也即主体究竟能向客体提供什么,要做自身施教优势与弱点的权衡,施教主体的承受性与成功可能性的权衡,逐步推进,不断深化。

第六,具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即可操作性原则。在心理疏导中,如果目标太抽象,就会难以操作。而心理疏导目标的具体化则可强化目标的可操作性,以便于把目标的期望转化为现实的可能。目标不具体实际上是一种盲目性,目标不宜太笼统太抽象,不宜一刀切,一锅煮。心理疏导目标应该根据心理疏导的实际情况,具体聚焦于人们的关注重点上,才能切实可行,真实见效。

第七,动态性原则。心理疏导的目标要与时俱进,是心理疏导的活力所在。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或由于发现原定心理疏导目标有非合理性存在,或由于发现客观情况发生可未曾预计到的变化,或由于发现心理疏导客体关心点的转移,或由于心理疏导目标已提前实现等等,心理疏导主体必须要因实际情况的变化而灵活进行调整,使心理疏导目标与心理疏导客体相适应。在整个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应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敏于发现,勇于承认心理疏导目标定位上的不足,并要及时对心理疏导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反映了心理疏导主体对客观世界变化与发展观察的敏锐性。心理疏导目标的适度调整、适时调整,是正常现象;同时,心理疏导目标的及时调整,也反映了心理疏导主体的灵敏度与主动性,显示的是心理疏导目标的不断延伸,避免心理疏导活动的不敏和迟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