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辞海》的解释,目标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指目的;二是指标的、对象。此处使用的是第一个含义:所谓目标,就是指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人们行为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可以说,按照既定目标来进行实际行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恩格斯在讲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曾经指出,“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心理疏导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它是有其既定目标的。所以,心理疏导目标就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心理疏导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简言之,心理疏导的目标即心理疏导结果的预期,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主旨的活动。心理疏导主体总是要按预定的目标进行的,希望心理疏导客体的思想出现其所期望的状态,希望客体的思想按其预定的方向发展。心理疏导的目标贯穿于心理疏导的全过程,并直接影响到心理疏导的效果,如果目标含糊不清,则心理疏导就会失去方向,有可能过程越卖力效果越糟糕。心理疏导目标对心理疏导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心理疏导的目标对心理疏导韵发展方向也发挥整体把握与控制的作用:o它反应了心理疏导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疏导需要与心理疏导客体需要心理疏导的一种理解,不仅表明了J吸理疏导的方向,也表明了心理疏导的出发点和归宿。心理疏导总是要按照预想的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思想发展的期望状态去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所以,思想教育不应有无指向的疏导、无目标的操作,方向不明则会导致心理疏导的无序和失控。
心理疏导的目标是心理疏导的本质和方向的体现,心理疏导目标指明了心理疏导实践的方向和任务,提供了衡量心理疏导成败得失的尺度。具体来看,在心理疏导活动过程中,心理疏导目标主要具有导向、统御、规范、协调以及评估等作用。具体如下:
其一,导向作用。心理疏导目标的导向作用,是指它有彰示指向、减少盲目性的定向功能,使心理疏导明确其行为方向,避免心理疏导偏离正确轨道。心理疏导目标既表明心理疏导的现实要求,也预示着心理疏导的未来发展方向,对心理疏导的双方都是一种牵引力,都有激励作用,可以使心理疏导活动稳定在一定方向上。
其二,统御作用。心理疏导目标的统御作用,是指它具有形成多元有序与合理的聚合功能,可以促使心理疏导主体、心理疏导客体、心理疏导内容、心理疏导情境等形成合力,可以使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聚合起来,有利于发挥心理疏导的整体效应。另外,心理疏导目标可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整合在一起,把主要目标与辅助目标整和在一起,保证目标内涵的丰富性。
其三,规范作用。心理疏导目标的规范作用,是指心理疏导的目标对心理疏导的活动,有减少主观随意性和外来干扰性影响的规范功能,有利子强化心理疏导践行的力度;有利于防止心理疏导行为的迟疑、不力与方向的迷茫,有利于保证心理疏导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具体要求的实现。
其四,协调作用。心理疏导目标的协调作用,是指心理疏导目标可以在减少心理疏导过程中的心理、思想阻力作用,有利于提升心理疏导主体、心理疏导客体的自觉性,促进心理疏导的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情境等各要素间按心理疏导目标要求自我调节,强化其共享性、协调性。
其五,评估作用。心理疏导目标还有防止心理疏导过程偏失的评估作用。因为,一个目标就是一种尺度,心理疏导目标向心理疏导主体提供了权衡施教过程、施教价值的得失的基本依据,保证了心理疏导主体在其教育活动中对自身得失的良好反应,有利于提升心理疏导主体对自身施教效果的敏感度,保证心理疏导主体始终保持清醒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