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体育强国的重视。并与运动员选材、心理状态诊断心理疲劳恢复和比赛心理状态调节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采用脑电、肌电等生物反馈神经生理诊断等高科技手段,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心理档案。同时,在体育界,有关运动员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成果。笔者以“运动员心理素质”为关键词,检索了截止到2007年8月11日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38篇.内容涉及运动员心理素质与各项项目的关系、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及解决方案运动员心理类型与心理训练等.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档案学领域,诸多研究者对心理档案的研究也逐步被提上日程。如,笔者以“心理档案”为主索词,其检索到相关文献399篇。但主要都是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的讨论,而专门研究运动员心理档案的著作还没有出现。且相对其他体育强国来说,我国在运动员教练员档案的收羹整理利用方面大大落后。除国家体育总局保存有少量各项目国家队成员的档案资料外,对于其他优秀运动员的信息都由地方政府或其教练掌握。其中.运动员心理档案的建立工作更显露出不完善性.或者说还只是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从主观上来说,一是档案意识淡薄。由于档案长期以来的封闭性及其价值的潜在性,致使许多体育部门尚不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没有意识到档案工作是关系到运动员自身成长成才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体育事业的大事。二是心理健康意识淡薄。在体育档案中,过于偏重收集有关运动员成绩、政治品德鉴定等方面的资料.而心理健康状况的记录却被忽视。客观上来说,由于体育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也就难以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做好档案工作,致使体育档案工作存在经费匮乏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等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