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无意识概念的提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重大发展。荣格清楚地觉察到了文化对于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巨大影响,他指出,原型在法国所表现出的精神,不能以在印度所表现出的原型来代替:“如果我们想要用东方的华丽服饰来掩盖我们的赤裸,……我们就是在玩弄我们自己的历史”。但荣格并没有提出一个特定的概念来论述无意识文化层面的结构和功能。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家Henderson 于1962 年提出文化无意识的概念。目前国内学者还未对文化无意识的概念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尝试分析文化无意识的定义、结构、功能及其在临床心理治疗方面的意义,以期为我国心理治疗工作者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1 从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到文化无意识
分析心理学的创立源自荣格对弗洛伊德提出的人类心灵结构模型过分强调性驱力的怀疑。对于弗洛伊德而言,无意识是个体本能欲望的“沸腾熔炉”, 是意识无法接受的内容。荣格则认为, 相对于人类心理生活的丰富和复杂而言,“无意识这一概念起初局限于表示被压抑或遗忘的内容……因此其功能的意义也局限于此。”荣格对于人类的心灵结构,采取的是更乐观的态度,他指出:“无意识包含的不仅是本能和一直到动物水平的整体史前人类本性,它还包含未来的创造力的种子和所有建构性幻想的根源。”
文化无意识的概念由Henderson 于1962 年在于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分析心理学大会上提出, 他提交了题为“文化的原型”的论文,指出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应当把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扩展到将文化无意识包含在内。他认为,“大多数被称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根本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文化模式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环境传递,在我们的意识自我能够肯定其正确性之前,就已经传递。”无意识的文化层面来自“由荣格所说的历史遗留物表征”,但“ 这些遗留物如果没有某些有意义的原创性的来自环境的刺激,是永远不能激活的”。Henderson 将文化无意识界定为:“一个历史的记忆区域,位于集体无意识和文化的表现模式之间。它可能包括这两种模态,意识和无意识,但它有着由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引发的某种认同,有助于神话和仪式的形成,同时又促进了个体的发展过程。”
因此,人类的心灵结构拥有三种无意识的层面:个人无意识、文化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文化无意识作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中介层, 较难为我们的意识所捕获,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功能, 需要一定的教育经验的刺激,才能够被激活和唤醒。Henderson 指出,在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和训练、完全没有文化的人身上,我们不能发现任何来自文化无意识这一层面的有意义的创造物。文化无意识通过来自环境(如家庭、教育和时代精神)的特定的有力影响而反映出来,并得以唤醒和激活。
2 文化无意识:结构和功能
Henderson 认为,“大多数荣格所称个人的, 实质上是由文化规定的”,他主要是从个体心灵结构的角度,探讨文化无意识的内容和功能。Adams 则强调,文化无意识应当属于集体无意识的一个维度。集体无意识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天性”维度,由原型和原型意象组成,另一个是“文化”维度,由“定型(stereotypes)”和“定型意象”构成。文化无意识是由这些定型和定型意象所构成的范畴。个体从心理上取决于他们刚好所处的文化。Adams 认为,“大多数荣格所称集体的,应当是文化的”,他是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强调一个文化也具有无意识维度。因此,在探究文化无意识的结构和功能时,也需要从个体心灵及群体心灵这两方面进行。
2.1 文化情结
结合荣格关于情结的理论以及Henderson 关于“文化无意识”的概念,Singer 和Kimbles 把“文化情结”这一概念带入分析心理学领域。情结是一组高度汇聚情感能量的观念和意象,围绕一个原型的核心聚集。而在群体的心理当中,以及在个体心灵的群体层级上,存在另一个情结水平,这些群体的情结即为“文化情结”。文化情结可以为那些被文化情结所掌控的人提供潜在的故事和情感网络,提供关于群体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的简单确定性,当他们面临无穷的冲突和模糊的不确定性时。
Kimbles (2004b)探讨了文化情结的动力学,它既在个体心灵的群体水平运作,也在群体生活的动力场(dynamic field)中发挥作用。它们是个体和群体深层持有的信念和情绪的表达,以表征、意象、情感、模式和惯例为特点。通过这些属于更大的文化整体的情结的活动,个体拥有属于某一特定群体的归属感,获得特定的身份认同。文化情结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心理现实,是心灵结构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2.2 文化原型
Henderson 在1962 年提出文化无意识概念时,其论文的标题是“文化原型”;历经近30 年的临床实践之后,他在1990年指出,我们不能说“文化原型”,“应当称之为文化的原型内容”。文化无意识中的原型内容包括文化人格面具、文化阿尼玛/阿尼姆斯、文化阴影和文化自性。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化无意识概念的提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重大发展。荣格清楚地觉察到了文化对于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巨大影响,他指出,原型在法国所表现出的精神,不能以在印度所表现出的原型来代替:“如果我们想要用东方的华丽服饰来掩盖我们的赤裸,……我们就是在玩弄我们自己的历史”。但荣格并没有提出一个特定的概念来论述无意识文化层面的结构和功能。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家Henderson 于1962 年提出文化无意识的概念。目前国内学者还未对文化无意识的概念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尝试分析文化无意识的定义、结构、功能及其在临床心理治疗方面的意义,以期为我国心理治疗工作者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1 从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到文化无意识
分析心理学的创立源自荣格对弗洛伊德提出的人类心灵结构模型过分强调性驱力的怀疑。对于弗洛伊德而言,无意识是个体本能欲望的“沸腾熔炉”, 是意识无法接受的内容。荣格则认为, 相对于人类心理生活的丰富和复杂而言,“无意识这一概念起初局限于表示被压抑或遗忘的内容……因此其功能的意义也局限于此。”荣格对于人类的心灵结构,采取的是更乐观的态度,他指出:“无意识包含的不仅是本能和一直到动物水平的整体史前人类本性,它还包含未来的创造力的种子和所有建构性幻想的根源。”
文化无意识的概念由Henderson 于1962 年在于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分析心理学大会上提出, 他提交了题为“文化的原型”的论文,指出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应当把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扩展到将文化无意识包含在内。他认为,“大多数被称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根本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文化模式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环境传递,在我们的意识自我能够肯定其正确性之前,就已经传递。”无意识的文化层面来自“由荣格所说的历史遗留物表征”,但“ 这些遗留物如果没有某些有意义的原创性的来自环境的刺激,是永远不能激活的”。Henderson 将文化无意识界定为:“一个历史的记忆区域,位于集体无意识和文化的表现模式之间。它可能包括这两种模态,意识和无意识,但它有着由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引发的某种认同,有助于神话和仪式的形成,同时又促进了个体的发展过程。”
因此,人类的心灵结构拥有三种无意识的层面:个人无意识、文化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文化无意识作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中介层, 较难为我们的意识所捕获,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功能, 需要一定的教育经验的刺激,才能够被激活和唤醒。Henderson 指出,在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和训练、完全没有文化的人身上,我们不能发现任何来自文化无意识这一层面的有意义的创造物。文化无意识通过来自环境(如家庭、教育和时代精神)的特定的有力影响而反映出来,并得以唤醒和激活。
2 文化无意识:结构和功能
Henderson 认为,“大多数荣格所称个人的, 实质上是由文化规定的”,他主要是从个体心灵结构的角度,探讨文化无意识的内容和功能。Adams 则强调,文化无意识应当属于集体无意识的一个维度。集体无意识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天性”维度,由原型和原型意象组成,另一个是“文化”维度,由“定型(stereotypes)”和“定型意象”构成。文化无意识是由这些定型和定型意象所构成的范畴。个体从心理上取决于他们刚好所处的文化。Adams 认为,“大多数荣格所称集体的,应当是文化的”,他是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强调一个文化也具有无意识维度。因此,在探究文化无意识的结构和功能时,也需要从个体心灵及群体心灵这两方面进行。
2.1 文化情结
结合荣格关于情结的理论以及Henderson 关于“文化无意识”的概念,Singer 和Kimbles 把“文化情结”这一概念带入分析心理学领域。情结是一组高度汇聚情感能量的观念和意象,围绕一个原型的核心聚集。而在群体的心理当中,以及在个体心灵的群体层级上,存在另一个情结水平,这些群体的情结即为“文化情结”。文化情结可以为那些被文化情结所掌控的人提供潜在的故事和情感网络,提供关于群体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的简单确定性,当他们面临无穷的冲突和模糊的不确定性时。
Kimbles (2004b)探讨了文化情结的动力学,它既在个体心灵的群体水平运作,也在群体生活的动力场(dynamic field)中发挥作用。它们是个体和群体深层持有的信念和情绪的表达,以表征、意象、情感、模式和惯例为特点。通过这些属于更大的文化整体的情结的活动,个体拥有属于某一特定群体的归属感,获得特定的身份认同。文化情结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心理现实,是心灵结构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2.2 文化原型
Henderson 在1962 年提出文化无意识概念时,其论文的标题是“文化原型”;历经近30 年的临床实践之后,他在1990年指出,我们不能说“文化原型”,“应当称之为文化的原型内容”。文化无意识中的原型内容包括文化人格面具、文化阿尼玛/阿尼姆斯、文化阴影和文化自性。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中国心理学家网]
2.2.1 文化人格面具(the cultural persona)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人格最外在的表层,它是人们每天或在每一个不同的情境,都会戴上的面具,但它也取决于情境。正是通过这一面具,个体才能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根据社会界定的角色来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通常是恰当的,且前后相一致。文化人格面具植根于文化无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从个体心灵结构的角度来看, 它是指个体心灵的群体层次上的人格面具;从文化心灵的角度来看,它是指文化心灵无意识层次中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最重要的功能是适应社会,调节人际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社会接纳和欢迎的部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为多数人共享的人格面具。在中国文化当中,赞美/歌颂者、祝福者、好客者等人格面具具有极为广泛的适应功能。尽管荣格肯定了人格面具的适应性功能,他也指出,有过分认同为人格面具的危险。过分认同于赞美/歌颂者这一文化面具的个体和群体,会在任何场合编织对方喜欢听的赞美之言。《诗经·小雅·巧言》对这一类人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他们通常\”无拳无勇\”,却凭借\”巧言\”谋取较高的职位。2.2.2 文化阴影(the cultural shadow) 如果说人格面具代表社会期待、接纳和欢迎的层面,阴影则包含社会拒绝、憎恨或忽视的内容,通常被投射到他人身上。在分析心理学领域,人格面具和阴影是经典的对立两极。荣格指出,“阴影代表了主体不能承认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事物,然而却总是直接或间接把它自己推向主体—例如,性格的卑劣特征和其他不能相容的倾向。”我们讨厌、恐惧和不承认的东西,压抑到文化无意识当中,就成为了文化阴影。从我国的文化经典《诗经》中描述的不被人们所接受的人格特征,可以勾画出我们的“文化阴影”的一些内容。老鼠在中国文化中是阴影的象征,如《相鼠》一诗,描述的是对无仪、无礼和无止者的痛恨:“不死何为? ”在《硕鼠》一诗中,老鼠成为不劳而获者这一阴影的象征:“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采苓》一诗,最早表达了对“言而无信”的不接受:“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诚信”一直是我们的文化心灵极为重视的人格特点,而对“诚信”的强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言而无信”正是我们的文化阴影中的重要成分。
2.2.3 文化阿尼玛/阿尼姆斯(cultural anima/animus) 荣格这样描述阿尼玛/阿尼姆斯:他们“是我们不知名的祖先的心理,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体验生活和世界的方式”。荣格对于阿尼姆斯概念的界定是消极的,他推测,女性中的阿尼姆斯与男性中的阿尼玛类似:“如果阿尼玛是在男性中发现的一个原型,那么推测在女性中也呈现出对应的原型,也是合理的。正如男性通过女性得到补偿, 女性也通过男性得到补偿”。冯·弗朗兹则强调阿尼姆斯积极的层面, 她指出,“阿尼姆斯可以代表一种雄心壮志、勇气、真诚,在其最高的形式,是精神的深刻。” 后荣格学派学者则认为,女性和男性同样拥有阿尼玛意象:男性通过把阿尼玛意象投射到外在女性身上而与阿尼玛发生联系,而女性则通过认同为阿尼玛意象而与之发生联系;男性和女性同样也可以拥有内在阿尼姆斯意象。文化阿尼玛和文化阿尼姆斯存在于个体意识或群体意识与文化无意识之间, 他们是通往文化无意识的桥梁。文化阿尼玛是我们内在所拥有的女性意象,而文化阿尼姆斯则是我们内在所拥有的男性意象。这些意象通过我们文化中不知名的祖先在各种文化经典中保留的话语而不断从文化无意识中激活。如《诗经》中包含的文化阿尼玛意象,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压抑在文化无意识当中,经历了被理想化和被憎恨的命运。在《诗集传》中,朱熹指出“ 男女淫佚之诗” 共28首。“淫诗”说折射出我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曾经拥有的对这类文化阿尼玛意象的恐惧,“美刺说”则反映出文化阿尼玛意象被不现实地理想化了,并被投射到文化母亲原型之上。2.2.4 文化自性(the cultural self) Samuels 这样定义“自性”:它是原型的渴望,来整理并调和因对立而导致的紧张。荣格描述了自性原型的特点:在每一个人的心灵的中心,有一个意象,完美的平衡、完美的整体感,朝向这种完美,心灵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它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意识自我只是其中的基本部分,其他的由无意识构成。自性所起的作用是把心灵中的各个系统容纳在一起,并使它保持平衡,其目标是“和谐”。这一“和谐”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心灵系统通过变得更为平衡、相互关联和整合,而达到和谐。在我们文化心灵的中心,也有这样达到完美的平衡和完美的整体感的意象,如“阴阳”太极图,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经常采用的自性象征。在《诗经》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的平衡和整体感的自性意象:“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天空、阳光、茁壮生长的樛木、茂密的葛藟缠绕在樛木上共享阳光的滋养、快乐的人(君子)、装载幸福感受的容器“履”,呈现的是大自然与人类“天人合一”的和谐与统一。
3 文化无意识的临床心理治疗意义
文化无意识既在群体心灵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又在个体心灵的群体层面深入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及行为。在临床心理治疗工作中, 文化无意识还活跃于来访者-治疗师的移情/反移情关系当中,深入地影响双方的互动及治疗的效果。当前,以文化敏感性为核心内容的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目前被描述为心理咨询领域的“第四种”力量,补充了传统的三种力量,即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培养文化敏感性,以跨文化的视角实现国外心理咨询及治疗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无意识的概念及其结构和功能,并在治疗实践中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文化情结在治疗过程中的唤醒与激活。文化情结通常是消极的,积累的是因创伤而导致的情感能量,当它们掌控个体意识时,从心理病理学的角度来看,严重时会导致分裂、自杀或反社会等严重后果。群体水平的文化情结似乎能提供群体的凝聚力,如共享离乡背井“孤独”情结的群体可能会聚集在一起,相互提供支持;但当群体心灵被“孤独”情结掌控时,容易造成群体的集体阻抗,甚至有危害社会的危险。针对来访者做工作时,对其个人情结和文化情结作出区分非常重要,同时治疗师还需觉察自己的文化情结是否严重干扰了自己客观中立的态度。
其次,我们需要直面文化阴影,并消解对文化人格面具的过分认同。阴影基本上被投射到他人身上,而只要阴影被投射,而不是被承认,我们就能保持完美的“纯洁”,因为我们不必面对这一事实,就是阴影也有可能属于我们自己。而文化阴影则超越了时间和地域,它无所不在,几乎在每一种社会互动当中出现,而文化阴影如果被付诸行动,且这类行动如果是无意识的,就会对个体和他人产生有害的、毁灭性的影响。在治疗工作中,需要帮助来访者觉察并接纳自己的文化阴影,而不是投射到生活中的其他人身上。
适当而健康的文化面具,如我们文化中常见的赞美/歌颂者面具、祝福者面具和好客者等人格面具,不仅能表达人格中适应社会且受欢迎的层面, 同时还能够保持真诚与灵活性。但这些文化面具也有被过分认同的危险,如《小雅·宾之初筵》一诗则描述了这类被过分认同的好客者面具:“彼醉不藏,不醉反耻。”如果对物质丰富的满足感转化为对物质的浪费,而与人分享的快乐变成无度的醉酒,这一被过分认同的好客者面具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帮助来访者区分自己的意识自我与文化面具,在适应社会的同时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最后,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文化自性的协调与促进作用。文化自性是我们的心灵达到和谐完整的调解者和促进者,它能将文化阴影、文化人格面具、文化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文化情结包容在内,调和内在冲突和对立面。文化自性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是千百年来人们致力于保存且传播的文化精髓。如《诗经·小雅·鹿鸣》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这些“和谐”的自性意象通过文化经典的传播,一次又一次地在我们的文化无意识中被激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通过与文化无意识的沟通与整合,我们能够形成和谐统一同时又能包容独特个性的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