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职业选择面很大程度上得到拓宽,人才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人才的供求关系进行“双向选择”,使得当下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事实上,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意味着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由于职场竞争的激烈和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焦虑、自卑、嫉妒等心理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烦恼,学生表现出的职业心理问题是尤为突出,职业心理辅导工作在高职院校越显紧迫。
1 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突出问题
1.1 社会层面一是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录取分数线较低,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时对高职学校教育就持怀疑态度,家长让学生上高职院校认为是出于无奈。二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用人单位、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竞争加剧,同时学校招生政策与就业制度改革之后,求职者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加剧。这些使得在校学生择业之前心理压力与日俱增。三是由于社会上用人方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许多单位招聘公告上都要求本科、研究生、甚至名牌高校优秀毕业生,使得大专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历和学校产生偏见,从而产生职业心理障碍。
1.2 个体层面一是依赖心理。依赖学校、依赖父母,不是主动出击、积极联系,而是坐等学校推荐、父母安排。二是自卑心理。拥有大专学历的高职生对自己定位不明确,看不到自身优势,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勇气,容易陷入“自卑—受挫—放弃”求职心理模式中。三是从众心理。缺乏独立见解,不根据实际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跟着别人投简历。四是攀比心理。觉得自己成绩好、荣誉多,理所当然地工作也应该比别人好,忽视用人单位评判人才的标准。五是盲目自信心理。过高估计自己能力水平,不能认识社会职位要求,进而找到准确的社会定位,双向选择变成一厢情愿。六是急功近利心理。许多学生择业时表现出过分看重“地位”,地点就城不就乡,单位就公不就私,企业就大不就小等择业心理趋向。为了暂时的功利,轻易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2 高职学生职业心理辅导概念重整
基于以上问题,为了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健康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做好健康的就业心理准备,学校必须把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高职学生职业心理辅导是高等职业院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心理辅导技术手段为选择职业及试用期职业适应不良的学生介绍职业分类、职业要求等信息,培养职业价值观,进行求职心理调适,介绍求职技巧,帮助职业适应,以及启发自助,协助个人与职业匹配的过程。
高职学生职业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针对性强。职业心理辅导员必须针对不同的心理成熟度、不同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学生和学生求职时面临的各种问题或心理困惑进行心理辅导。二是时机性强。学生求职前、面试前、就业前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均需要针对性的分析。三是涉及面广。职业心理咨询的内容较为广泛,源于学生职业心理问题发生的领域很多,涉及个人、社会及国家、工作价值、职业观念及服务精神、个人志趣潜能等多个层面。四是发展性辅导为主。职业心理辅导不仅包括职业咨询,还包括生涯辅导。学生职业心理辅导须遵循生理、心理、职业及社会发展的原理,通过对个体进行一系列有步骤、有阶段的辅导活动,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3 高职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对策
3.1 合理归位评价
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分别具有其各自的特征和适合从事的职业,所以首先要引导和指导高职学生将自己对照、合理分类。具体引导时可以提供整套的分类体系予以比照,如:普通型、事业型、知识型、现实型、艺术型等等。详细介绍每种类型人的特征,帮助学生准确归位,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职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进行分析,这项工作不是为了直接帮学生归纳出择业方向,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心理与职业的关系,这往往是许多职业心理辅导人员所忽略的关键问题,学生的最终选择必须经过引导,在理性的思考和现实之间自己做出。
3.2 正确认知自我
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看作是最高智慧,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才能在短暂的大学阶段,做“最重要”、“最有效”的事。“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阐述了“职业—人匹配”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有三大要素:一是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等其他特征。二是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学知识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所占的优势、不利和补偿,以及机会和前途。三是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由此,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特质,认知自我,是真正做好职业心理调适的基础。
3.3 职业生涯辅导
生涯发展包括生涯规划与决策,因此生涯辅导必须协助学生学习如何规划人生,面对抉择情境,收集并运用资料,准确规划和决策。当然,生涯规划与决策行为需要学生对自我的观念及价值观清晰明了,并且对行业、企业需求较为明晰。因此职业生涯辅导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二是明了个人价值观等自我现实状态;三是选择的做出;四是自身潜能的挖掘。
3.4 舒缓就业心理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的基础性条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多种教育形式进行心理素质的提升。与职业心理相关的良好人格特征主要有: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自控力强、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只有将学生的最为基础的心理素质进行塑造,学生在面临择业和就业时才会沉着冷静、游刃有余,职业的执业过程才会顺畅、顺心,个人的潜力才会等到很好的挖掘。
3.5 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企业招人难,行业专业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毕业生有业不就,有班不上,类似的结构性矛盾的产生,究其根源,在于毕业生的个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基于这一现实状况,必须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客观、理性的进行社会评价。
3.6 提供就业服务
及时提供供求信息、指导择业和推荐就业等工作,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环境,特别是减轻学生就业成本上下功夫,会使得学生能在学校服务中感受到温暖,进而增进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认同感,对于大学生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巨大的促进作用。
职业心理辅导与调适是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内容,在做好以上基础性的工作时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提高认识,全员参与。学生职业心理辅导是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需要多个部门密切合作。二是认真评估,促进发展。职业心理辅导必须通过认真检查和评估,检查和评估的内容应当包括人力财力的投入、学生满意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