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对我国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如下:
(一)加快心理干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善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往往重视物质因素,而忽视了心理干预。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但是远远没有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层面。因此政府部门要增强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加快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救援制度。这是做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根本保证。
(二)建立适合国情的干预模式以指导重大危机事件后儿童心理干预
危机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危机前平衡状态一危机产生时的状态一危机后的平衡状态。根据这样一种发展状态,可以设想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干预模式:危机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指导以及个性的培养;危机中实施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包括热线援助、叙述治疗以及认知治疗;危机后进行充分的成长教育,可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后期干预和压力调适。
(三)建立危机干预的具体实施方案
1.接触处于危机中的人,确保其安全;
2.评估危机程度。在干预中,评估是进行干预的前提条件,通过评估干预者才能理解当事人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
3.给予支持,分年龄段(学前阶段的儿童、学龄阶段的儿童及中学阶段的学生),分受灾情况(自身受伤的青少年、亲人受伤和去世的青少年)确定干预目标;
4.制定计划具体实施干预,形式有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5.建立效果评估与督导机制,这是保证心理干预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心理于预系统不可缺少的内容。
危机干预的前期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倾听,倾听孩子的心声,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诚恳而简要的回答。老师、父母、志愿者等有机会接触地震灾区儿童的人,应该创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儿童的家庭、朋友、邻居应联系组成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它把个体和建设性的资源联系起来以达到有效的个人适应。建立由政府支持的危机心理干预系统,教育部门编写相应的危机事件后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手册,为学生、教师、社会包括家长和领养孤儿家长等相关人员提供指导;还需要对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培训。
(五)恢复重大危机事件前的状态以帮助儿童的心理重建
在重大危机事件后,应尽快为孩子建立一个类似学校的安全的学习环境。这不仅使孩子们从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虽然很多事情都已改变,但至少有一部分生活还存在。在老师带领的活动中,也容易发现需要个别辅导的孩子。另外要做到的是,应建立儿童失散亲人联络中心,帮助孩子尽快找到亲人,让亲人的关爱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将大大加快心理重建的过程。
(六)培养合格的儿童心理咨询师
四川汶川地震凸显出中国内地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不足和专业水准的欠缺。面对着数量巨大的灾后儿童群体,急需建立一支儿童心理咨询的专业队伍。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现已探索制定咨询师的培养体系:分为认证体系和执业能力培训体系两部分。其中,执业能力培训体系以培养实用型心理咨询师为目标,设置实务训练、专业定向和风格整合三项内容,可通过远程课件、专家面授、网络督导、观摩见习、小组成长、咨询实践进行实施。这也为儿童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方案。
总之,重大危机事件对儿童的心理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长远来看,我国应该以汶川大地震为契机,制定一些前瞻性的政策,比如定期在学校里组织教育培训,让所有孩子都了解灾难来临时的自我保护和心理调整。对儿童的家长要教导他们明白儿童的基本心理特点,提高发生重大灾难时的处理能力,以减少对儿童造成的伤害。总而言之,我们必须重视重大危机事件对儿童心理层面的影响,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救助方法,帮助儿童迎接重大危机事件后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