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构建
新心性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由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和心理环境三部分构成,具体如下:
(一)心理文化论要:
新心性心理学关于传统的解析。任何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立足于特定的文化,在过去,无论是心理学的发展还是对心理学发展的探索,都缺乏文化的维度。其实,文化是考察心理学发展和演变的重要视角。心理文化的概念就是用以考察心理学成长的文化根基,探讨心理学发展的内涵,挖掘心理学的文化资源。从心理文化的视角来看,起源于中国文化的本土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一样,也有其自成体系的心理学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心性学说就是独特的心理学,它揭示了有意义的内心生活,给出了精神超越的发展道路。具体地说,心性学说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儒家的心性学说重心在社会,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仁道;道家的心性学说重心在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天道;佛家的心性学说重心在人心,在个体与心灵的关系,强调的是心道。不管是仁道、天道还是心道,“道”都不在人心之外,而在人心之内,所以要反求于内心,发挥心性的作用才能体认内在的道。
一直以来,中国之所以没有在这种心理文化中建立自己的心理学,其原因就在于对中国传统心理学的理解存在三种误区:一是在西方心理学的框架下的理解;二是片段破碎和语录摘引的理解;三是限于传统和解释传统的理解。这三种理解没有认识到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哲学从认知思维出发,采用了“本体论”的表达方式,把超越现实的本质存在变成了独立于感官之外的概念世界,走的是外在超越的路子,中国哲学从体悟体验出发,采取意象的表达方式,通过心的领悟来认识寓于万有之中又具有超越万有之性的“道”,走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子。因此,运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不能把握到蕴涵于中国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的精髓,不能推进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应该树立三个正确的观点,一是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的理解;二是完整系统和深入全面的理解;三是立足发展和力求创新的理解。可见,不管是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还是原始性的理论创新,都必须要对本土文化本身有着精准的把握。
(二)心理生活论纲:
新心性心理学关于对象的阐释。西方心理学一直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心理现象。所谓心理现象,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设定之上:一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绝对分离的,研究者仅仅是观察者、旁观者和中立者;二是研究者必须通过感官来观察对象,而不能加入思想的臆断推测。但人的心理是一种内在的自觉活动,它是无形的,所以通过感官是无法把握人类心理的原始全貌的,而只能把握到人的“心理基础”,如行为基础、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等。但这些心理基础并不是心理本身,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把心理生活作为研究对象。所谓心理生活,是人所理解、觉悟、阐释、构建的生活,它是没有分割和还原的心理原态。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哲学家、宗教家和文学家,都有自己对心理生活的探索,这包括宗教揭示的心理生活、文学描绘的心理生活、常识引导的心理生活和哲学思辨的心理生活。
心理生活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设定之上:一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彼此统一;二是生活者是通过心理本性的自觉来创造心理生活的。心理生活的性质是觉解,方式是体悟,探索是体证,质量是基本。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心理生活,就是要改变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绝对分离,改变科学心理学有关研究对象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使心理学的研究从对客观性的追求转向对真实性的探索。
(三)心理环境论说:
新心性心理学关于环境的探索0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环境具有不同的类别和含义,主要可以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环境:
其一,物理的环境,是可见的物理刺激和物理存在;其二,生物的环境,是直接涉及到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其三,社会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存在、关系存在和心理存在;其四,文化的环境,是通过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而获得的具有意义的环境。这四种理解把环境看成是外在的、客观的和独立的。当把环境看成了外在的影响、外在的干预,那么环境就成了异己的力量,就成了强加于人的奴役,无法摆脱的神喻,人的心理就是环境任意所为的对象,所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对于心理、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存在来说,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生物、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而且还是心理意义上的。心理环境就是被觉知到的、被理解到的、被把握到的、被创造出来的环境。它是最切近的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心理的成长不仅需要物理、生物.、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外在环境,而且需要内在的心理环境。所谓心理成长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展和丰满的过程,是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有着重要的差异,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有环境决定论和自主决定论。前者认为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行为,后者认为人的心理是自主发展的。其实,人心理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是交互的,所以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共生和互惠的关系,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就是天人合一。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一、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构建
新心性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由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和心理环境三部分构成,具体如下:
(一)心理文化论要:
新心性心理学关于传统的解析。任何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立足于特定的文化,在过去,无论是心理学的发展还是对心理学发展的探索,都缺乏文化的维度。其实,文化是考察心理学发展和演变的重要视角。心理文化的概念就是用以考察心理学成长的文化根基,探讨心理学发展的内涵,挖掘心理学的文化资源。从心理文化的视角来看,起源于中国文化的本土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一样,也有其自成体系的心理学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心性学说就是独特的心理学,它揭示了有意义的内心生活,给出了精神超越的发展道路。具体地说,心性学说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儒家的心性学说重心在社会,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仁道;道家的心性学说重心在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天道;佛家的心性学说重心在人心,在个体与心灵的关系,强调的是心道。不管是仁道、天道还是心道,“道”都不在人心之外,而在人心之内,所以要反求于内心,发挥心性的作用才能体认内在的道。
一直以来,中国之所以没有在这种心理文化中建立自己的心理学,其原因就在于对中国传统心理学的理解存在三种误区:一是在西方心理学的框架下的理解;二是片段破碎和语录摘引的理解;三是限于传统和解释传统的理解。这三种理解没有认识到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哲学从认知思维出发,采用了“本体论”的表达方式,把超越现实的本质存在变成了独立于感官之外的概念世界,走的是外在超越的路子,中国哲学从体悟体验出发,采取意象的表达方式,通过心的领悟来认识寓于万有之中又具有超越万有之性的“道”,走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子。因此,运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不能把握到蕴涵于中国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的精髓,不能推进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应该树立三个正确的观点,一是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的理解;二是完整系统和深入全面的理解;三是立足发展和力求创新的理解。可见,不管是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还是原始性的理论创新,都必须要对本土文化本身有着精准的把握。
(二)心理生活论纲:
新心性心理学关于对象的阐释。西方心理学一直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心理现象。所谓心理现象,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设定之上:一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绝对分离的,研究者仅仅是观察者、旁观者和中立者;二是研究者必须通过感官来观察对象,而不能加入思想的臆断推测。但人的心理是一种内在的自觉活动,它是无形的,所以通过感官是无法把握人类心理的原始全貌的,而只能把握到人的“心理基础”,如行为基础、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等。但这些心理基础并不是心理本身,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把心理生活作为研究对象。所谓心理生活,是人所理解、觉悟、阐释、构建的生活,它是没有分割和还原的心理原态。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哲学家、宗教家和文学家,都有自己对心理生活的探索,这包括宗教揭示的心理生活、文学描绘的心理生活、常识引导的心理生活和哲学思辨的心理生活。
心理生活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设定之上:一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彼此统一;二是生活者是通过心理本性的自觉来创造心理生活的。心理生活的性质是觉解,方式是体悟,探索是体证,质量是基本。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心理生活,就是要改变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绝对分离,改变科学心理学有关研究对象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使心理学的研究从对客观性的追求转向对真实性的探索。
(三)心理环境论说:
新心性心理学关于环境的探索0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环境具有不同的类别和含义,主要可以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环境:
其一,物理的环境,是可见的物理刺激和物理存在;其二,生物的环境,是直接涉及到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其三,社会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存在、关系存在和心理存在;其四,文化的环境,是通过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而获得的具有意义的环境。这四种理解把环境看成是外在的、客观的和独立的。当把环境看成了外在的影响、外在的干预,那么环境就成了异己的力量,就成了强加于人的奴役,无法摆脱的神喻,人的心理就是环境任意所为的对象,所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对于心理、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存在来说,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生物、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而且还是心理意义上的。心理环境就是被觉知到的、被理解到的、被把握到的、被创造出来的环境。它是最切近的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心理的成长不仅需要物理、生物.、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外在环境,而且需要内在的心理环境。所谓心理成长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展和丰满的过程,是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有着重要的差异,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有环境决定论和自主决定论。前者认为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行为,后者认为人的心理是自主发展的。其实,人心理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是交互的,所以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共生和互惠的关系,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就是天人合一。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二、新心性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变革意义
(一)建立新心性心理学,开创了中国心理学原始性理论创新的先河。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因为在中国本土的文化中没有产生出现代的科学心理学,所以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是从学习西方心理学开始的,它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在其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三次较大的批判、转折和重建。第一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许多中国学人为了寻求救国真理奔赴欧美,其中一些人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心理学他们的目标是改造和建设国人的心理学,以使国家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些学子把西方的科学心理学带回国,使中国开始有了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机构。第一次较大的批判和改造是在2O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反右运动的时候,当时的知识分子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改造,反对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包括对西方心理学的批判。第二次模仿、复制和跟随是在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接受前苏联的援助,大批前苏联的心理学专家进入中国,他们把唯物主义心理学特别是巴甫洛夫的心理学说带入了我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第二次较大的批判和改造是在“文革期间”,当时心理学被认为是伪科学,必须被清除。第三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是在“文革”之后,中国心理学开展了新一轮的翻译、介绍和评价。第三次较大的批判和改造是在2O世纪后期。我国学者开始认识到了中国心理学中具有西方心理学的文化印记,以及跟随在西方心理学之后的不足。此时,心理学本土化的呼声高涨,心理学本土化的努力开始兴起。可遗憾的是,理性的认识未能很好地付诸实践。近二十年来,中国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对西方心理学理论的翻译、介绍和评论上,停留在对已有理论的深层解析和梳理上,不是说这些研究不必要,而是说这些研究始终没有很好地和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心理学的跟随、模仿和复制,缺少有价值的原创性理论建构,这就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葛鲁嘉教授的“新心性心理学”是突破这种发展困境的理论探索,它是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原始性理论创新,是中国心理学的里程碑。因为在中国心理学百余年的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自成体系的理论学说。所以说,葛鲁嘉教授的新心性心理学开创了中国心理学原始性理论创新的先河,开辟了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新道路,为中国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树立了典范,为世界了解中国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和资源,也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贡献了中国人的智慧。
(二)树立大心理学观,推进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进程。
1980年台湾著名学者杨国枢先生做了题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方向和问题》的论文,标志着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热潮的开始。但对于“什么是本土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的本土化”、以及“如何进行本土化研究”等问题,人们还充满了分歧和困惑。葛鲁嘉教授从理论和历史两个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了更符合真实的解答。他认为,本土心理学包括“常识的本土心理学”和“哲学的本土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本土化就是在心理学确立其历史的传统。也就是说,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就是使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那么如何结合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葛鲁嘉教授以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为切人点,探析了其中的来龙去脉。在这百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取得了相当数量的和相当重要的成果。
从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看,可以把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西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扩展,使中国心理学转向考察中国人独特的心理行为,力图建立中国本土的科学心理学。但在科学观上并没能超越西方心理学的实证科学观,没有脱离这种小科学观的限制。第二个阶段是对西方心理学研究方式的改造。这个阶段的研究力图彻底摆脱西方心理学,完全舍弃西化心理学,以建立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这两个阶段的研究是两个极端,第一个阶段建立的中国本土的科学心理学由于受到实证主义小科学观的影响,强调感官经验,坚持方法中心,把是否运用实证方法作为判断心理学科学性的唯一尺度,心理学科学化抛弃了人类心理的文化属性,无视本土文化对人心理的影响和塑造。所以只有科学化而没有真正实现心理学的本土化。而第二阶段建立的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仅从本土文化的角度来解析中国人的心理,舍弃了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这种突破带有盲目性,这就使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只有本土化而没有科学性。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绝大多数都停留在这两个阶段。中国心理学要想继续向前发展就需要实现科学化和本土化的统一,为心理学的本土化建立新的规范。面对中国心理学本土化发展的现代困境,葛鲁嘉教授认为心理学应该树立大心理学观。
所谓大心理学观,不是要否定心理学的实证性质,而是要开放实证心理学自我封闭的边界。大心理学观不是要放弃实证方法,而是要消解实证方法的核心地位,使心理学从仅仅重视受方法驱使的实证资料的积累,转向重视支配方法和体现文化价值的大理论建树。大心理学观也将改造深植于实证心理学研究中的物理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理论内核,使心理学从盲目排斥转向广泛吸取其他心理学传统的理论营养。大心理学观为心理学的本土化树立了新的规范,为实现中国心理学的本土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元理论。葛鲁嘉教授不仅在元理论上有重大的学术建树,而且建构了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新心性心理学。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新心性心理学是大心理学观的具体展开。它使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进入了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原始性创新的新阶段,是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由理论的探讨走向了实际的理论建构,推进了心理学本土化的进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三)更新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打开了实证心理学自我封闭的边界。
当今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以心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方法为研究方法。应该说实证心理学的方法论使心理学从哲学思辨走出来,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增进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提高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但实证心理学的方法论也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那就是把心理现象等同于物理现象,认为人类的心理和自然物理一样,是自然已成的,受某种亘古不变的因果规律的制约,所以运用实验、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寻找到其内在的本体及构成因素,揭示其内在的函数关系,建立心理与外在物理刺激的数学模型。其实,运用这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很难认清人类的高级心理,因为人类的许多心理现象是无法量化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曾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以认识“形而下”的方式认识“形而上”的“道”,必然是不得其要领,所得甚少。人的心理是“形而上”的,虽然他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身却是无形的,所以用认识有形事物的实证方法来认识无形的心理是不适合的。因此必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重新的认识,并根据心理的属性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对象决定方法而不是方法决定对象。葛鲁嘉教授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心理生活,就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心理生活概念的提出,对心理学研究有三点意义:
(1)拓展了对心理属性的认识。实证心理学往往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自然的和已成的,而实际上,人类的心理具有觉知觉解的特性,所以能够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2)回归生活世界。心理生活是没有还原和分解的心理原态,把心理生活确立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学的研究由追求客观性转向深入生活世界。(3)融入了价值的引导。
现代西方心理学为了保证心理学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坚持价值中立原则,因为这样就能得出客观普适的真理。这种研究方式适合研究自然的客观物质,不适合研究人类的心理,因为人类的心理具有意向性,意识总是超越自身指向一定的客体,它不仅包容客体,而且赋予对象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价值追求是人类的心理属性,没有价值的追求,人的心理就会缺乏动力和健康。所以心理学不仅要求真,而且要求美、求善。心理生活是心理的实然存在,但也需要应然的向导。心理生活以环境为背景,其中心理环境对心理生活影响最切近。心理环境的营造需要自主的引导和榜样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心理生活的主体性,摆脱外在环境和本能对人的绝对控制,踏上自我超越的精神之旅。根据人类心理的这些特性,葛鲁嘉教授提出了“体悟和体验”的方法,体悟体验是人类心理的自觉活动,所以没有分离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而是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生成过程。所以 ‘体悟体验”的方法不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研究人类的心理,而是以自身感受和体悟的经验为基础,以被研究者的视角来观察研究对象,是“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的方式认识自身和他人的心理,通过超越自身的片面性来达到对人类心灵的普遍性的把握,这里蕴含着现象学的思想精髓。另外,体悟和体验也是一个体道于内心的过程,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所以体悟和体验既是把握人类心理的方法,又是内在超越、提高人生境界的方法。总之,新心性心理学开创了中国心理学原始性创新的先河,推进了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进程,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开辟了中国心理学新世纪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