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方的心理学传统中都有关于“乐”的思想的阐述,二者有其共同之处,比如都是指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但是由于特定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乐的内涵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乐”的内涵

(一)西方心理学传统中的“乐”

1.情绪之乐西方情绪 ,心理学是把“乐”称作“快乐” 或“愉悦”,认为其是主要的正性情绪,是为人们带来享受的重要来源。没有愉快和快乐,就没有享乐和享受。这里所说的享乐或享受,是指“心理上的享受”,是指愉快和快乐的情绪体验,即享乐调(hedonic tone)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愉悦、快乐和舒适:最高的快乐是满足和幸福感。⋯

2.乐观之乐

(1)气质性乐观的定义

气质性乐观的定义基于传统的期望一价值理论,认为乐观不仅指特定情境中的抱有希望的期望.而且指相似情境中一种类化的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一致性的期望,一般强调个体总体上的感受。Seheier等人首次提出气质性乐观的概念。认为气质性乐观是对未来好结果的总体期望。

(2)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定义基于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乐观和悲观指人们习惯性地解释生活中积极的或消极事件的方式,包括自身一他人的、持久一暂时的、整体一局部的三个评价维度。当人们把积极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或者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为他人的、暂时的、局部的原因,称为乐观的解释风格.这些人称为乐观者.反之则称为悲观者。

(二)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中的“乐”

1.儒家的道德之乐

儒家所谓乐. 是以道德情感的直觉体验为根本特点.同时又具有美学意义.但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美。儒家并不重视感性欲望的满足和物质占有的享受,如富贵财货之类,这些都是外在的,如“浮云”一般.可以随时得到.也可以随时消失。儒家强调的是内在精神的自我体验和感受.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乐” 是从内在道德精神中体验到的。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评价和自我享受,或者说.“乐”是一种与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相联系、以道德实践和精神信仰为前导的快乐心境,是一种内在心灵得到高度整合后自然生发的庄重、充实、和谐、园融的纯美体验。

2.道家的精神自由之乐

道家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的思想中., 在他的思想中,“乐” 是一种超越的精神自由之乐。喜与怒,哀与乐是相对的, 也是以人的有限生命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自然之道为出发点,因而陷入生死的烦恼而不能自由。这是一种“桎梏”。只有超越这种对立,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而是“以生死为一条,以可与不可为一贯”(《庄子·德充符》)者,才能解除“桎梏”,成为得道之人,自由之人。“心”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情感有目的的.但又不是主观任意的目的性,而是与自然界的和谐而有秩序的过程.只有真正实现了这种合一,才能体会到“天地有大美”,实现真正的快乐。即“与人和者谓之人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__ 3.释家的涅磐之乐释家的涅磐之乐是与涅磐之常紧密联系的.人生无常,故而痛苦,进入不常的境界.则定然苦去乐至。但涅磐之乐不同于人生中通常意义上讲的乐,不是欲望满足或愿望实现后所产生的心理欢快或愉悦,而是人在领悟了生命真谛,经历了人生觉悟后.内心所达到的一种无念虑、无差异、无执著、无绊累、清净自如,圆融无碍的精神境界。佛说最寂静乐.为远离贪嗔痴等烦恼而得到解脱之乐、涅磐大乐或寂灭之乐,唯此方为能满足人趋求真常极乐之本性的真正的、胜义的乐。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在中西方的心理学传统中都有关于“乐”的思想的阐述,二者有其共同之处,比如都是指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但是由于特定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乐的内涵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乐”的内涵

(一)西方心理学传统中的“乐”

1.情绪之乐西方情绪 ,心理学是把“乐”称作“快乐” 或“愉悦”,认为其是主要的正性情绪,是为人们带来享受的重要来源。没有愉快和快乐,就没有享乐和享受。这里所说的享乐或享受,是指“心理上的享受”,是指愉快和快乐的情绪体验,即享乐调(hedonic tone)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愉悦、快乐和舒适:最高的快乐是满足和幸福感。⋯

2.乐观之乐

(1)气质性乐观的定义

气质性乐观的定义基于传统的期望一价值理论,认为乐观不仅指特定情境中的抱有希望的期望.而且指相似情境中一种类化的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一致性的期望,一般强调个体总体上的感受。Seheier等人首次提出气质性乐观的概念。认为气质性乐观是对未来好结果的总体期望。

(2)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定义基于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乐观和悲观指人们习惯性地解释生活中积极的或消极事件的方式,包括自身一他人的、持久一暂时的、整体一局部的三个评价维度。当人们把积极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或者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为他人的、暂时的、局部的原因,称为乐观的解释风格.这些人称为乐观者.反之则称为悲观者。

(二)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中的“乐”

1.儒家的道德之乐

儒家所谓乐. 是以道德情感的直觉体验为根本特点.同时又具有美学意义.但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美。儒家并不重视感性欲望的满足和物质占有的享受,如富贵财货之类,这些都是外在的,如“浮云”一般.可以随时得到.也可以随时消失。儒家强调的是内在精神的自我体验和感受.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乐” 是从内在道德精神中体验到的。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评价和自我享受,或者说.“乐”是一种与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相联系、以道德实践和精神信仰为前导的快乐心境,是一种内在心灵得到高度整合后自然生发的庄重、充实、和谐、园融的纯美体验。

2.道家的精神自由之乐

道家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的思想中., 在他的思想中,“乐” 是一种超越的精神自由之乐。喜与怒,哀与乐是相对的, 也是以人的有限生命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自然之道为出发点,因而陷入生死的烦恼而不能自由。这是一种“桎梏”。只有超越这种对立,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而是“以生死为一条,以可与不可为一贯”(《庄子·德充符》)者,才能解除“桎梏”,成为得道之人,自由之人。“心”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情感有目的的.但又不是主观任意的目的性,而是与自然界的和谐而有秩序的过程.只有真正实现了这种合一,才能体会到“天地有大美”,实现真正的快乐。即“与人和者谓之人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__ 3.释家的涅磐之乐释家的涅磐之乐是与涅磐之常紧密联系的.人生无常,故而痛苦,进入不常的境界.则定然苦去乐至。但涅磐之乐不同于人生中通常意义上讲的乐,不是欲望满足或愿望实现后所产生的心理欢快或愉悦,而是人在领悟了生命真谛,经历了人生觉悟后.内心所达到的一种无念虑、无差异、无执著、无绊累、清净自如,圆融无碍的精神境界。佛说最寂静乐.为远离贪嗔痴等烦恼而得到解脱之乐、涅磐大乐或寂灭之乐,唯此方为能满足人趋求真常极乐之本性的真正的、胜义的乐。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二、“乐”的哲学基础的不同

(一)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中西哲学传统之差别实则都可用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之别来说明。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既是人对世界的两种关系,也是两种人生态度,它们的不同决定着中国与西方两种思想文化。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3c41=~#统.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是主客二分的思想文化传统, 这便是中西文化思想传统之首要区别。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所强调的是人与世界之融合。无论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天人合一,天人相类的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天人合一,还是宋明理学中朱熹、王阳明的天人合一,都是以此为最高理想的。在天人合一这个观点的支配下.人们很自然的强调世界与人不可须臾分离,重视人、重视人生,就成了天人合一说之必然。[6]西方哲学传统的“主客二分”倾向,实际上是把人视为具有意识和思维、能够从事主观认知活动的主体。而把周围的世界视为人的认知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很明显,这种倾向在本质上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归结为一种认知性的关系,强调人作为主体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认识把握外部世界的本质规律。这种依据人与世界的认知性关系确立主客二分的倾向. 恰恰与西方哲学传统特有的认知理性精神分不开。

(二)主体体验型思维和理智型思维

中国哲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文化心理, 一直很重视人的情感因素,主体的情感需要、评价和态度在思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思维的主体体验性特点。中国人习惯于用体验的方法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 善于从具体感受中抽象出一般原则, 而不是讲求概念的形式化和公理化。因此在思考问题时,主观情感色彩非常浓厚.总是带有情感的成分。人们在观察和理解自然现象时,也就很自然地把主观情感投射到自然界。中国哲学中的两大家,儒家和道家,无论是从人开始,还是从自然开始,都是情感体验的天人合一论者,他们都把人和自然界融为一体而不可分离,并且在人和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 求得内心的平衡与安宁,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是“爱智”的,‘即属于理智型思维。并且形成一种传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理性主义传统。可以这样说,西方哲学是一个理智型的知识体系,发端于希腊文明的这个知识体系是以某种形式的“共识”为基础的。从历史上看,古代希腊人的思维就更多地关注某种具有抽象性的“本质”.具体体现在宗教生活中“神”的观念、哲学思想中“存在”的概念、数学体系中的公理预设以及逻辑分析中所谓的“本质”和“属性”。这样一些分析/还原式的思维模式都有着最基本的概念或观念作为其知识体系的基元,它们具有很明确的规定性和普遍性.是构筑其文化类型的基础,这些“不证自明”的基元就是内在于文化之中的“共识”。近现代科学技术得以在西方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而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共识”的规定性、可推导性和可通约性。

(三)“内求”与“外求”

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是思考人如何通过觉解和践履来安顿我们的生命,来实现我们的生命意义.旨在追求内在精神的充实、圆融、永恒。它是由宇宙人生本体的认同与证悟,再由一定的修养过程.直至与天为一,与道为一的终极境界。因此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兴趣不在于向外探求.不在于获得关于外在世界的客观知识, 而是探索生命的意义, 以及实现生命、展开生命的方法。它的重点一直是重内观轻外求,重体验轻知识,重直觉轻理智,重内省轻经验的思维模式。孟子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正心诚意,不断修养,你就可能成为圣人;道教讲得道tO.是这样,只要你积功累德适法修炼也可以得道成仙;佛教也是这样。只要明心见性.功德圆满即可成佛。这一点恰好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认识传统形成鲜明的对照。西方主要是外求,比如基督教,祈求于一个远远超越自己的神:上帝。我们人绝对不可能成为上帝,人和神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耶稣也只是上帝的儿子,代表上帝说话。

(四)“指向当下”与“指向未来”

梁漱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构造了一个“世界文化三期重现”的模式。西方文化为“本来的路向”,代表入世的、向前的人生态度;印度文化为“消解存在的路向”,代表出世的、向后的人生态度;而中国文化介于两者之间,既不是积极地入tU:主义,也不是消极的出世主义; 它“随遇而安”,“调和持中”,不出不入,亦出亦入,恰到好处。l9

在中国文化当中. 禅宗强调对生命的认识不能够只停留在虚无缥缈的地;tj-. 不能永远沉浸在幻想中间。禅宗十分强调现实,也即当下。生命的意义,体现在当下,我们活在当下.修在当下,悟在当下。禅不需要离开当下,离开了当下什么也得不到。近代著名高僧太虚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体悟生命,就要从当下作起,不要离现实。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三、“乐”的侧重点不同

(一)应然与实然

实然是指描述事物性征的各种现实表现以及事物的实际存在状态, 应然是指阐述事物依据其自身__的特性应该是什么或者应该怎样。_l。。也就是说,实然注重的是感官经验所证实的外在表现,坚持价值中立.应然注重的是人和事物的理想状态,强调价值干涉。对“乐”的解析同样如此,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中的乐.更强调的是一种应然的状态,如:儒家所倡导的“孑L颜之乐”,“仁者之乐”,庄子所说的至乐,在这种思想传统中,乐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通过自己不断了悟。直觉可以到达的一种状态。而方心理学传统中。所说的“快乐”、“乐观”导源于西方人爱智的传统.更强调的是“乐”的是什么,或者乐观是什么,并对乐或者乐观进行知情意分解式的解析

(二)知情意合一与知情意分离

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中所说的“乐”是直觉,是了悟.是天人合一过程中对人生的一种体验,它是不以知为主的知、情、意等等方面相结合的一个整体;离开天人合一,离开知、情、意等方面的整体,就不能懂得乐的真正含义。如:孟子曾谈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这里“万物皆备于我”并非说我拥有万物,而是说万物之理皆在我心之中,不必向外求索。这万物之理则主要是指仁、义、礼、智、忠、孝等人伦之理。此理禀于天而具于人,是“合外内之道”的结果。人因此理与生俱来。不假外求而得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因此,求“理”、求“道”之过程实际即是存心尽性之工夫.也即认知的过程。只须“反身而诫”则万理毕现.因此而为至乐。而西方心理学传统中的“乐”,是建立在知情意分离基础上的,既需要概念化的分析,也需要逻辑化的推理。如:现代情绪心理学所研究的“快乐”,主要是指情绪方面,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而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乐观”则更侧重于个体的认知层面.是个体对未来好结果的一种期待。这既源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世界观.也源于西方哲学传统的理智型思维方式。

(三)纵向提升与横向调节

国内著名学者葛鲁嘉指出. 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那么。怎样使个人从一己之私到包容天下,人与人之间的心性差异就体现在心性境界的高低上。这是一种纵向比较的心性学说。人与人不是等值的,而是有心灵境界的高下之分。境界最为低下的就不是人,而是畜生,甚至是猪狗不如。因此.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中提供的心性学说是境界等差的学说.是境界高下的学说,是境界升降的学说。人格的差异实际上就成了德行的差异、品德的差异、人品的差异、为人的差异、境界的差异。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对“乐”的阐释也同样如此,乐是一种人生境界.比如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不仅仅是一种每个个体都能体会到的情感.而是需要靠不断的体悟修养才能达到的一种生存的境界。

西方文化是以个体主义为核心的。所以。科学心理学在19世纪后期诞生后,最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就是对个体差异的研究。这是一种横向比较的人格理论。人与人是平等的,或者说在价值上是等值的。人与人仅仅是心理行为特征上的差异。不论个体有什么样的心理行为差异,这些差异并没有高下之分和贵贱之别。或者说,个体心理行为的差异仅仅是个体心理行为的特征。在西方的心理学传统影响下的当代心理学对快乐研究强调的是快乐的“共识”性.即快乐的普遍性的知识,这就使快乐具有横向调节的特点。

(四)内心体乐于外物引乐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的心理活动带有强烈的主体情感体验性的特征。n 而“乐”也是一种在认知的基础上不断体验的过程。庄子说:“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庄子·知北游》)以知为外. 以不知而为内, 说明知识和体验是不同的。二者有内外主客之别。体验是主体自身的事,知识则是由对象决定。为什么“不知”比“知”更为深刻呢? 因为“不知”是体验所得之知,而知则是一般的对象知识。体验所得之知识是无限的,绝对的,也是整体的,一般的对象认识则是有限的,相对的,也是部分的。所以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讲的是主体自身“体乐”,当达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时,也就体验到了精神自由之“天乐”,这是一种最高的体验。在这样的体验当中。内外之别,物我之分,统统都消除了,进入了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种主客合一、内外合一的内在体验.是出于情感而又超越情感的本体体验。它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其内在根据(性来于道)。以主体的意向活动为其内在动力。

而西方心理学传统中的乐的阐释强调的是对乐

观或者快乐进行知识性的分析, 换句话说是把快乐作为对象进行解析,比如:快乐产生的机制,快乐的影响因素,快乐的功能,它侧重于外物的引动,而且这种乐经常是囿于个体,而达不到超越个体,超越个体日常情感的境界.所以说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中的乐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是一种主体体验到的审美的境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四、对当前“乐”的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一)理论假设的重新设定

正如葛鲁嘉教授所指出的. 心理学家在对人类心理行为的探索之中隐含着的理论框架或理论设定无不体现其独特的文化精神。西方科学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行为的探索中隐含的理论框架是主客二分的,对人的心理行为的解释时更侧重于将人的心理行为看作是对象而进行知识性的探求。 对于乐的研究也同样如此。而中国本土文化中的乐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的, 强调的是内在的情感体验的层面。因而,要想达到对乐的更全面的把握,就需要开放科学心理学对“乐”的研究的边界.以一种更宏大的视野去糅合中国本土文化对乐的研究的理论假设。

(二)概念的重新界定

对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中乐的思想进行梳理.__然后又对中西心理学传统中乐的进行比较研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在一个跨文化的视野下提出一个对乐的界定,这是进一步研究的一个基础。我认为,乐是个体在心理上一种愉悦舒适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主体意识(主要是情感意识)自我完成、自我实现中的自我享受而又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三)测量方法的重新调整

西方科学心理学对个体“快乐”或“乐观”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科学量化的方法,比如:量表法,实验法,生物学方法。但是我一直认为,量化的方法在获取“共识”或“普遍性”的知识方面是富有成效的。但是对于乐的自我体验性的层面则很难给予确切的说明。所以,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去提取相应的研究方法也就变得势在必行。葛鲁嘉教授认为,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学传统中有着独特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那就是体证和体验,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中独特的内省方式和内省方法。我一直认为,西方的实证研究方法是在获取具有普遍性的知识,而中国本土的体证的研究方法可以获取的是对道和自然的普遍性的体认。但是这一方法如何真正的切实的贯彻到对“乐”的研究中.这还有待于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四)干预方式的变化

西方心理学对如何使自己快乐或乐观的干预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主体的认知方式,从而使被干预的对象改变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通过对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中“乐”的思想的探查,梳理及中西心理学传统中 ‘乐”的比较研究发现,乐不仅是一种单一的情感过程,也不是单一的认知过程,而是一种知情意合一的过程。因而,我认为,对“乐”或“乐观”的干预研究应在原来重认知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以一种整体构建的理念来进行相应技术方式的探寻。这种整体性构建既要强调人生之“乐”的横向的养成.还要注重人生之“乐”的纵向境界的提升。因为在中国的心理学传统中,强调智慧和德行在个体体乐中的作用,所以要想有乐,这是需要一个渐修的过程的。需要一个积淀,沉蕴的过程。而同时“乐”的体悟又是一个顿悟的过程,与天地为一,与万物合一的至乐,涅磐之后的乐有时候只是一瞬间就可以提升到的境界。所以我认为。在乐的干预方式上,我认为应在整体建构的基础上去寻求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和技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尾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