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与市场异象分析
人有着和自然界动物群体一样与生俱来的从众心理,使人具有与他人保持一致和做相同事情的本能。作为群体中的一员, 人们容易受到群体情感的感染, 倾向于采取与群体行为相近的行为,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自己的偏好与习惯, 并忽略自身可获得的信息。这种心理现象可以使个体的认知、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规范。然而从众心理在投资领域的表现往往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 并会对市场潜藏极大的破坏性, 从众心理具体表现在开放基金市场上就是被称为市场异象之四的“羊群效应”。所谓的“羊群效应”, 是指开放式基金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 而受到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6]。它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在对投资对象的分析和选择、交易行为、投资策略方面呈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和趋同性。虽然积极参与羊群行为的投资个体在开放基金市场上获得的收益率比较低, 我国仍然存在大量的“跟风”、“跟庄”行为。羊群效应尤其是在基金经理中相当普遍。我国开放基金行业非常关注基金之间业绩比较, 特别是基金净值的涨跌已成为评价基金经理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标, 为了不落后于同行, 基金经理不得不关注其他经理的投资倾向。同时基于职业声誉的考虑, 为避免因投资失误带来的个人能力不够的声誉风险, 基金经理也有模仿其他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此外, 信息串流、认知的糸统偏差等社会心理特征也会对投资产生影响。开放基金市场上的“热点”频现、“媒体轰动效应”等现象与此类社会心理特征有着密切联糸。
我国投资者在投资心理上存在诸多偏差, 这些系统性偏差导致投资行为上的非理性, 由此产生种种市场异象, 并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震荡, 务必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社会媒体要教育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观, 引导投资者培养长期投资理念; 监管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度建设、风险管理和加强对基金公司的监督; 心理学界可吸收社会学、金融学和经济学的专家组建合作团队, 跨学科、多角度、更深层次上考察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机制; 投资者个体更应当根据自身的偏好、认知特征和心理因素制定合适的投资策略, 努力克服人性弱点, 更好地实现外部财富与内心世界的心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