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新兴领域,它的兴起,唤起了人们研究本土文化及心理的热望,也大大推动了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就中国而言,从心理学传人中国时起就开始了本土化的漫漫长路。1980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召开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的中国化” 研讨会上,
1.以本土文化为土壤建构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本身就是心理学本土化的依托点和生长点,中国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心理学宝库。在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包含了对自然、社会、自身的认知,但由于思想分布的散乱,研究专家的缺乏,导致中国文化资源的闲置,以至于让西方心理学理论长驱直入。建构中国化的心理学体系,当务之急就是振兴中国文化,开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心理学资源0要将“社会文化历史”作为研究的重点和依据,不但要探求古人的心理反应机制,而且要探求现代人心理反应机制的延续和变迁,使心理学研究真正符合中国文化的客观现实和发展方向。
2.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本土化的心理学需要本土化的研究方法,那种照搬西方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的倾向是不合适的。要根据语言、艺术、宗教、神话、社会风俗等文化现象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特民族心理这一客观现实,积极探索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要寻求历史学家、哲学家等与心理学家的积极配合,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并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专家评判和整体分析等多渠道、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构建本土化的方法论体系。
3.重点研究文化融合期的民族心理特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也是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融合的重要时期,要抓住这些历史的关键点研究民族心理的形成。而当今世界已演变为一个“地球村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频繁和密切,同时文化的冲突和斗争也更为激烈,这给一个民族带来的心理振荡是较大的。因此,牢牢把握时代变革的机遇,掌握中华民族的心理脉搏是另一研究的重要领域。
4.注重心理学的实用价值。解决当前中国的实际问在价值取向上,心理学的本土化必须要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困难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为己任。建构中国化的心理学体系,就要从心理学角度积极研究和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获得社会的认同、信任和尊敬。总之,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对于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化将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主题,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融人世界,贡献东方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