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界关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研究,侧重于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体系的健全和如何免责等问题,对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面临的伦理问题常常被忽略。作为咨询师,遵从专业伦理是最基本的要求。咨询师的专业操守,不仅关系着当事人及校园的福祉,也将深远的影响咨询师个人、学校环境内对咨询师的信任,以及整个心理咨询行业。在高校中,心理危机事件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话题,不仅一线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对此事关注,高校内各级领导也十分关注。因此,当高校心理咨询师需处理牵连学生生命安全的心理危机事件时,可能处在与家长、辅导员、上级咨询师、行政领导等多个角色互动的关系中,由于各角色对处理此类事件的角度和观点的不同,难免会遇到许多压力、不知如何处理的伦理困难与冲突[10]。心理咨询师对于帮助心理危机当事人从失衡心理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本身的处理是否感到一帆风顺呢?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咨询师究竟面临了哪些具体的伦理困境?咨询师如何构建他们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经验?采用何种方式应对面临的伦理困难呢?而目前,中国大陆地区仅有中国心理学会2007年出版的《临床与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是否为咨询师提供原则性的参考,是否给高校心理咨询师在专业工作以启示和提醒呢?
因此,对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危机事件中面临伦理困境的研究,将是高校心理咨询师伦理问题的一个新的切入视角。同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深入和全面对高校咨询师在心理危机中伦理困境和应对方式进行研究,丰富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危机中伦理困境的研宄理论,拓宽心理咨询师心理危机实践的指导路径,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