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咨询的发展过程来看,心理咨询一直是与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概念纠缠在一起的,在三者之间一直无法划出一条一道径渭分明的界限。“心理咨询者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又被心理咨询者看作是咨询。心理咨询的先驱者之一帕特森(C.H. Patterson)在1983年撰文指出,即便是心理咨询的专业出版物似乎也“忽视了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的发展历史,……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前的出版物中,把指导、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概念混为一谈”,而且“在1931年以前的专业文献中从没有提及到咨询这个概念”气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中国的心理咨询往往包含许多咨询服务,如非正式的支持性咨询(informal supportive counseling)、心理面询(drop-in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 )和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等。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存在医疗、教育、社会三种机构运营模式,通常将医学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称作心理治疗,而教育模式和社会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则被誉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其中医学模式起步最早,教育模式起步次之,社会模式起步最晚,但近年来有迅速发展之势。

其实,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辅导是存在差别的。一般而言,心理咨询接待的咨询对象称作“来访者”(client),而提供咨询服务的是\”咨询师”或“咨询心理学家”(counseling psychologist)。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主要为正常人和遇到一般心理问题的个体,提供发展性咨询和健康性心理咨询,例如,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方面的问题、教育求学过程中的问题、恋爱婚姻方面的问题、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等。并且,心理咨询涉及的意识程度一般较浅,基本在意识层面工作,更重视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遵循的是预防与发展的咨询模式。心理治疗是在医疗机构中发生的,就诊的对象是“病人”或“患者”(patient),而从事治疗的人一般是临床心理学家,称为“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Psychotherapist)。心理医生具有医学背景,受过良好的生物医学训练,有处方权,擅长疾病的诊断,而且他们受生物医学的影响,重视症状的识别、临床综合症的归纳和精神科诊断的确立。

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往往是神经症、性变态、心理生理障碍等,较多针对无意识层面工作,注重病人人格的重构。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主要是由担任心理学教学工作,有一定心理学学习背景的教师进行,是为在校学生提供的免费或象征性的收取一点费用的心理辅导,遵循的是教育与发展的服务模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