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性别、年级、是否有过咨询经历、社会文化因素如种族、社会阶层等。APFelbam认为不同性别来访者对咨询师有不同期望,男性希望咨询师具有批判性、分析性和不纵容等直接性特点,女性希望咨询师是一个不做评判、宽容的倾听者。King和Matteson认为来访者对咨询的期望会随着大学教育阶段发生改变,大学新生和大二学生往往把心理咨询师看成信息提供者,而高年级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师更多是社会–情感性问题的解决者。研究者也发现,来自不同种族的来访者会对咨询有不同的期望,而以后将会影响咨询过程和结果的不同方面。迄今为止一些综合文献表明,仅有有限地一些对期望的研究涉及到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研究也大多以留学生为样本。通过对墨西哥裔美国人和英美裔美国人咨询预期的研究发现,相似文化背景的人具有相似的咨询预期。
国内关于心理咨询期望的研究刚刚起步。张宁、李箕君等人在对心理咨询及咨询师的期望与要求的研究表明,来访者对咨询师有很高的期望提出对于来访者的期望和要求我们应该客观地去评价、分析,不能一味地顺着来访者的期望和要求而发生改变。孙启武、江光荣对心理心理咨询期望进行了概念辨析和理论上的探讨。段兴华,段昌明等对66题目,17分量表的心理咨询期望量表简版(EAC-B)进行了翻译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存在两个因子:\”咨询师素质与技能\”以及\”来访者的个人投入\”。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测试发现被试对\”咨询师素质与技能\”的期望高于对\”来访者个人投入\”的期望,女大学生在对\”咨询师素质与技能\”上较男性大学生具有更为积极的预期,大学生对\”咨询师素质和技能\”的预期存在年级差异,一年级髙于二、四年级,二年级低于一、三年级。有研究表明咨询师可信度可能为心理咨询期望与工作同盟之中介变量。张瑞星、赵山明提出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水平、来访者的人格特质、文化因素、付咨询费用的多少和心理疾病病耻感等是影响来访者心理咨询期望的因素,并且指出了人格特质与心理咨询期望的密切关系和实证研究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