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它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方式,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在1%9年正式提出了一个综合精神分析、习性学、认知科学和系统论、控制论等观点的依恋概念: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其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另一位依恋理论的早期研究者Ainsworth,通过“陌生情景法”观察发现婴儿和教养者之间存在三种关系类型:(1)安全型(seeure):因为教养者对婴儿的需要有所回应,在和婴儿的交往中表现出正性情绪,婴儿表现得信任教养者,不担心被抛弃,并认为自己是被喜爱的、有价值的;(2)回避型(avnidant):由于教养者的冷淡、疏远,并常回绝婴儿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婴儿变得压抑和教养者的亲近,好像他们知道这种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会被拒绝一样;(3)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由于教养者的情绪不稳定和专横,使得婴儿无法预知教养者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回应他们的需要,于是显得特别焦虑,想要亲近又害怕被拒绝。
虽然Bowlby在提出依恋理论之初就指出,依恋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联结,但直到1987年Hazan和Shaver发表的一篇文章才开启了对成人依恋的系统研究,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成人依恋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婚恋依恋领域。Hazan和Shaver依据儿nswo汕的分类将三种婴儿依恋类型扩展到成人依恋类型:安全型(Seeuxe)、回避型(avoidant)和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安全型的个体乐意接近和依靠其他人,对他人感到信任,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受人喜爱的,不担心被抛弃;回避型的个体不愿意接近和依靠其他人,对亲密感到不舒服,强调自我的独立;焦虑矛盾型的个体有很强的接近别人的愿望,渴望亲近,但同时又害怕被抛弃和拒绝。这三种依恋类型在成人中均得到证实。随着成人依恋研究的发展,又有学者提出依恋应该按照维度进行划分而非类型。BrenLnan等人(2000)在仔细分析了这些有关依恋测量的研究后,认为“陌生情景法”的结果与两个维度有着很高的相关,而这两个维度恰恰是构成依恋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回避性,体现了对亲密和情绪表达的回避,与他人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对亲近和依赖他人感到不舒服;焦虑性,反映了对他人的不信任,害怕被拒绝和遗弃,对于得不到足够的爱和被抛弃的担心程度。
Bartholomew和她的同事们(1992)根据Bowlby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的理论模型—内部工作模型,他们认为婴儿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表征,并且对自己和他人的表征方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具体而言,自我模型可以有积极的(“我自己是值得爱的”)和消极的(“我自己是不值得爱的”),他人模型也有积极的(“他人是值得信赖的”)和消极的(“他人是不可靠的”)。两类自我模型和两类他人模型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四个成人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倾注型、疏离型和恐惧型。安全型反映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感到舒适,认为关系有价值,既有亲近感,又有自主性(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倾注型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过度沉浸和依赖人际关系(对自我是消极的,对他人是积极的);疏离型的特征是崇尚独立(对自我是积极的),否认渴望亲近(对他人是消极的);恐惧型的特征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对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极的)。
依恋会贯穿个体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历程,它会影响成年之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不仅会对有着情感联结的婚恋关系产生影响,还将泛化到一个人与所有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影响其人际关系的行为风格。在咨询关系中,咨询师扮演了照顾者的角色,而来访者则是被照顾者,咨询师带给来访者的安全感和可靠感唤起了双方对彼此的依恋。Bpwlby曾将他对咨询师所扮演的依恋角色的理解概括为:心理咨询师所唤起的信任为来访者充满自信地探究和重新评估自己的依恋角色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础。因此,咨访双方的依恋方式必然会通过其人际交往模式影响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而心理咨询师的依恋特征也会通过他们对人际亲密的态度而影响到其职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