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的咨询内容,现在提供一个学生咨询案例。
一、案例分类
自考生;人际关系。
二、案例背景
(一)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某某,女,17 岁,专科自考二年级学生。
主诉:经常有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在教室或人多的地方出现不安、紧张的感觉。以前在家里就有这种感觉,上学一年多来这种感觉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不愿意与别人来往,总担心被人利用或受骗,觉得任何人都不可信,因此很少主动与同学交往,常常拒绝与同学接近,与同学交往也是有选择的,不深交。很少与家人联系,每次联系都要发生争吵。平时除了教室就独自呆着,极少外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除了恐惧感的干扰外,还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不愿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几乎每一天都在紧张、不安、孤独、烦闷中渡过,自己无力改变,为了排解自己的压力,过去是写日记,最后发展到常常用刀子在自己手上划,看到鲜血流出来心情就放松了,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遇到问题时,又控制不住自己。
(二)成长经历及家庭情况
该生来自黄冈某乡镇,5 岁时父亲到上海打工,很少回家。此后,母亲又生了个弟弟,两年后带她弟弟也到上海去了,没人照顾她。她便由爷爷、奶奶照看。读初中时,奶奶去世,爷爷再婚,家里一片反对,父子反目。她被父亲送到县城寄宿学校,并且在县城买了房子,放假仅她一人在家。她父亲要求她不许找人玩。她希望父母对自己好些,可是总觉得父母不信任她,对她什么都不放心,偏爱弟弟。父母每次打电话交代这、注意那时,她就烦,说不了两句话,便与之吵起来。事情过后她又后悔,又不好意思道歉。于是她就在家里做卫生,有时做到半夜,看到家里干净卫生,心情就非常舒畅,可以睡个好觉。可是过不了两天,老毛病又犯了。对父母没有好感,跟弟弟的关系也不好,见面经常吵架。为了逃避家里的矛盾,天天想这想那,上课无精打采,成绩一落千丈。另外,在初中住读时,同寝室同学钱被盗了,同学们都怀疑是她同寝室的好朋友拿的,她也这么认为,晚上她当着同寝室同学的面,要求她的好朋友将钱交出。那个同学死不承认。过了两天,那位同学,见人就说是她偷的,其他同学反过来怀疑她,并且同她保持距离。这令她很伤心,与同学也不交往了。到新学校后,学习、生活与同学交往等各方面都不适应。性格较为内向、敏感,正直,喜欢写作,画画。
三、案例分析
(一)原因分析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心理测验,测验结果:总分201,其中强迫症状2.5,焦虑2.6,偏执2.5,呈现明显三高状态,初步诊断为焦虑型偏执人格。
她生性敏感、内向,情感丰富而又不善于交流沟通。幼年时期缺少亲人关爱,不被接纳,是不安全感形成的主要原因。成长经历中一直缺少家人、朋友、同学等相关人员的社会支持,经常有无助感。生活中的亲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猜疑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内心强烈渴望他人的理解、关爱,而行为上又表现出社交退缩,回避与他人的交往。这种矛盾冲突是她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之一。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使其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新校生活与以往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反差,特别是自考压力表现出较严重的适应不良。面对压力和困扰,她初期的反应是消极逃避,这样使原有的适应不良症状反而有增无减。
(二)咨询目标
针对她的情况,拟定了以人本学派为基调,遵循尊重、共感和真诚的基要条件,并融合精神分析、认知调整和行为改变等方法的咨询方案。
辅导的近期目标是通过减少她的消极情绪和不合理观念来缓解她的人际关系和学业方面的压力和困扰;中期目标是增加适应性观念和行为,使其尽快进入良好适应状态;长远目标是提升适应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协助其潜能得到发挥。
(三)咨询过程与咨询方法
1.第一阶段以咨询为主。我从充分尊重她的立场出发,认真倾听她的倾诉,使其负性情感得到宣泄,对其遭遇表示充分理解,与她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她感觉到有人理解、关心她,协助其澄清自己的感受、处境和面临的难题。使用的主要技术有尊重、共感、真诚、倾听、积极关注、提问、情感反应、内容反应、具体化等。第一次来访,我发现她烫了一个爆炸头,头发将面部全部遮住,而且低着头,声音很小,问她问题,总是以点头或摇头回答。我给她留的作业是将头发扎起来,学会与人进行目光交流。
2.第二阶段主要协助该生作深入的自我探讨。目标是使她能面对自己的问题,明了心理困扰的成因,具体地整理问题并使问题个人化;并设定辅导的目标,明确辅导的方向,确定支持系统。使用的主要技术有解释、提问、情感反应、内容反应、指导、自我开放等。
3.第三阶段协助该生积极改变态度和行为。第二次来访咨询时我问她最喜欢什么动物,她说最喜欢狗,因为它忠诚,通人性。我就使用认知调节的方法改变来她原有的不合理观念,代之以合理观念;激发她在改善同学关系方面采取行动,制定具体的行为目标,并运用作业法指导来访者逐步增加适应性行为。使用的技术主要有解释、面质、改观重解、角色扮演、自我开放、行为指导等(第三、四次来访)。
4.第四阶段以支持与督促为主。对她新的观念、感受和行为进行评估、修正与督导,促使其做更大的改变,向辅导的目标迈进;通过鼓励与支持,使适应性的观念和行为不断得到强化。使用的主要技术有认知调整、行为指导、鼓励等(第五、六次来访)。5.跟进阶段。以支持、鼓励为主,目标是巩固、强化适应性的行为和积极的情绪。使用的主要技术是指导、鼓励、支持(第七、八次来访)。
(四)咨询效果
通过认知调整和充分的共情,该生逐渐改变了对外界人际关系的认知,能用积极乐观的思维去重新看待家庭和同学关系,并开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咨询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案例启示
该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强。本次案例,根据求助者自身的特点,采用适合她的方法,通过认知疗法及时调整来访者的不良认知,又通过留作业的方式巩固来访者的学习经验。此次案例表明留作业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通过制定合理的、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内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作业也可以协助咨询老师了解学生的日常心理活动和行为,为咨询提供内容。
此外,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也是本次成功的前提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