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所处的环境特点、身心发育特点以及咨询心态特点寻求适当的咨询方式,才能使咨询活动为学生所理解、接受,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学生心理咨询必须采用与校园氛围相适应的方法与方式才能收到好效果。有效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大学校园中的咨询活动多为教育性、发展性咨询,学生中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轻度的心理困惑,而且有部分同学对心理咨询尚有模糊认识。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必须走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道路才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的作用,收到最大成效。具体做法包括:

①开设心理咨询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及咨询常识,提高学生的认识。由专业人员开设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内容的知识讲座;也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板报广播;还可以结合心理学教学课宣讲心理卫生知识等。从多种感知渠道入手全方位地开展宣传,让心理健康与咨询的知识深入每个同学心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树立对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的正确态度。

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扰,不同阶段会有带普遍性的关键问题。如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老生的学习压力、专业与理想的矛盾,毕业生毕业后的择业问题,考试之前的考试焦虑问题,还有青春期的恋爱问题。也有因家庭、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等。

③对团体辅导中发现的突出个案进行个别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从本意上讲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劝告、教导的过程,而个别咨询是其主要的途径。由于和学生同处一个心理环境、共同商讨某个问题,就很容易了解和发现在团体中那些存在着较明显心理障碍的同学,便于根据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个别咨询与治疗。在集体活动中接触较多、观察了解机会也相对较多,所以对咨询对象的把握就比单纯听其倾诉要全面细致得多,而提出调节与治疗的建议与措施也有力得多。如果能够将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对群体性、发展性问题有效,对个案心理障碍的了解与治疗也是极有帮助的。

其次,主动服务与约谈相结合。主动服务就是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一方面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主动寻找、筛选、发现心理有障碍或有潜在障碍的学生,然后根据情况上门咨询。采取相应的方法将心理冲突化解在萌芽中,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约谈是主动约请咨询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晤谈的学生来咨询、面谈。这种咨询不一定非在固定的房间内进行,可变换地点在优美、舒适、放松身心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如校园的草地、花坛、林荫路等场所,它们可使谈话在一种轻松、无拘束的氛围进行。约谈的内容可以是某个问题(心结)也可以是某种状态(心境)。咨询过程也可以较为灵活,在遵循基本程序的框架内充分发挥想象力,因人、因事做出创造性的引导,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为原则,使咨询过程更符合每个人的具体需要。

最后,自我调节与适当指导相结合。按心理咨询中的“非指导性原则”,咨询者不应该以权威面目出现,指示来访者应做什么或不应做什么,问题是来访者遇到的;只有来访者自己去解决,任何一种解决办法的后果都必须由来访者自身承受。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要来访者自强、自立、学会自己去应对处理问题,自己对自己的事物做出最终选择。然而在大学生中进行的咨询则无法完全照搬这一原则。因为大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成熟与不成熟交织的过渡期,他们虽然有较高的智力生活水平、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思想、行为等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在咨询过程中,一方面他们自认为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老师能指点迷津,这就增加了咨询谈话的难度。若一味沿用非指导性原则,来访者很难自己寻找到成熟的最佳解决途径,达不到咨询的目的;同时,来访者也会产生“老师没水平,解决不了问题”的看法,寻求援助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对心理咨询失去信任。因此,有效的做法是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给予适当明确指导,不仅告诉他们怎么做更好,而且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促使其接受这种作法并将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一个“情与智”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对咨询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咨询者的谈话语言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需要咨询者有睿智的头脑、敏感的触角,善于拨开学生心中的重重迷雾,探知其心灵深处的声音,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远比向来访者提供信息,引导他们自行发挥,由他们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为困难。在大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则会比后者收到更好的效果,不仅使来访者有较大收获,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信任感,为在校园中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创造了条件。综上所述,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面对的是较为特殊的对象群体,他们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因此心理咨询工作也应灵活变通,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目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