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语言遮蔽效应”么?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两个人同时目击了犯罪过程,其中一个人用语言描述了他们所看到的情况,而另一个人没有。不久之后,调查人员让他们再次讲述事发过程。

结果发现,前一个人在复述事实时出现了偏差,而之前没有讲述过这件事的另一个位,对事实的描述相对更准确。

研究人员因此发现,重新讲述会让叙述的准确度会下降。也就是说,复述的过程会干扰最初以知觉的形式编码的记忆。这就是语言遮蔽效应(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 VOE)。

用语言表达了一件事之后,人们的经验记忆就会出现偏差,而无论回忆的内容是人脸、物体颜色,还是汽车行驶的速度。

美国心理学家的乔纳森·斯库勒(Jonathan Schooler)和托尼娅·恩格斯特勒-斯库勒(Tonya Engstler-Schooler)于1990年发现了语言遮蔽效应。Schooler对此大惑不解,甚至怀疑自己的发现。不过,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共有33个实验室成功重复、验证了该效应。

虚假记忆研究专家Elizabeth Loftuse认为不完美的记忆会让我们自以为自己了解的都是真实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因素会干扰我们的记忆,进而顽固地干扰真相。

如果我们用某个概念对事物进行分类,那么这件事就被语言框定在某个特定概念的盒子之中,其他信息就会被忽略、排除和遮蔽。

比如,我们说“她有三条狗”,那么这三个动物就贴上了“狗”的标签,被归为了一类,记忆就会选择性忽视这三只狗的颜色、大小或品种的不同之处。

正如“白马非马”的思辨一样——我们说“白马”的时候,可能就忽视了马的其他特征。关于马的详细记忆可能就被屏蔽掉了。

 

因此,通过以某种方式标记某物(同时丢弃区分后的剩余信息)的做法,会覆盖具体经验的心理表征。当文字渲染了经验,就会遗漏一些特定的信息,甚至会在记忆中删除这些信息。

这也是目击者再次描述犯罪现场之时,他们的记忆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即,语言描述过滤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理解一个人,就已经和他对话了。

——列维纳斯

所谓“言多必失”,一旦过度概括,事物之间的差异就会被遮蔽、特定的特征也会变得无关紧要。这种遮蔽会让我们不再用更加详细而又具体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更多的细节。

语言遮蔽效应的范围很广,从感官记忆到内在体验,甚至还会改变你的信仰,所以,缜密的斟词酌句尤为重要。

行文至此,小编惊奇的发现《大涅槃经》早已描述、甚至超越了这一效应:

「无常之法,或言此有、或言彼无。如来不尔,不可说言是处有,彼处无。是故为常。」

或许,这也是「谈话疗法」的奥秘所在——创伤、冲突、丧失、分离在言说之后得以遮蔽,与此同时,在不可言说之时,心智得以常驻。

Schooler, J. W., & Engstlerschooler, T. Y. (1990). Verbal Overshadowing of Visual Memories: Some Things Are Better Left Unsaid.. Cognitive Psychology, 22(1), 36-7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