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拉扎勒斯

理查德·拉扎勒斯 (Richard Stanley Lazarus 1922.03.03-2002.11.24),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应激理论的现代代表人物之一,对情绪和适应作了大量的研究。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市,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核桃溪市(Walnut Creek)。
1942 年毕业于纽约城市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 1943 年应征入伍,在美国军队服役三年半。
1947 年在匹兹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然后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克拉克大学,并在克拉克大学担任临床训练主任。
1957 年起,供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1991 年退休后任名誉教授。

中文名:理查德·拉扎勒斯
外文名:Richard Stanley Lazarus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22年03月03日

逝世日期:2002年11月24日
毕业院校:纽约城市大学
职业:美国心理学家
出生地:美国纽约市

个人研究

20 世纪 50-60 年代,拉扎勒斯在“新面貌”运动中起着积极作用。这场运动的核心是把人们的兴趣集中于动机和防御怎样形成的知觉问题上,从而有助于个体的实际行为与环境的要求和制约协调一致。他和 R.麦克利里一起进行了“亚概念”的研究(1951),结果证明人们能够无意识地区别威胁性与非威胁性刺激。
研究历程
拉扎勒斯因其在心理压力、应对和适应以及认知、情绪和动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而闻名。关于应激的应对过程,他提出了认知评价的重要性,认为生活过程中的其它因素都是以认知评价为转移的。
他主张环境的刺激与情绪反应之间,还有认知评价存在,一个人对环境刺激进行认知评价之后,才会进一步产生反应。他提出情绪和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有关,则将心理压力与应激视为持续性的个人与环境关系下的产物。
他和同事苏珊(Susan Folkman)将压力(stress,或译应激、紧张)定义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特别关系,藉由个人的评价将其视为重担或超过他或她所能负荷,且危及他或她的健康。这个定义包含三个重点:
压力是一种交流状态(transaction) ,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交流的重点是评估个人的心理情境。
该情境必须为构成威胁的、挑战的或有害的。
他指出:是主观压力而不是客观压力产生问题的。也就是事件是否会产生压力就看人们如何诠释它,只有人们感觉到他们无法应付环境的要求时才会产生压力。
为了证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是产生压力的重要因素,拉扎勒斯做了一系列的经典研究。它让人们去看宣传锯木工人工作安全而有着许多恐怖事件的影片。
其中有一位工人被锯子锯断手指;还有一位工人操作圆锯不当,而使木片飞出造成其同事的死亡。这种情况应该是客观的事件,并会使人多少都感觉些压力。
他指出,这都跟人们如何看待此一经验而定。有一群先经过指导的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较能采取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而未经过指导的观众就会产生心跳加快的感觉。相较之下,先经过指导的观众会将这些产生压力的情况视为正常,所以采取近乎医学观点来看待这些意外,而不会像一般人一样那么怕见血 [1]。
心理应激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他和苏珊提出“认知 – 交互作用”的应激模式,成为该领域非常有影响的理论。在这一模式中较准确的一种应激定义把应激描述为“既不是环境刺激,也不是个人的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映,而是在需求与不以疯狂或死亡为代价的处理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应激只有在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需求的能力之时才存在。
如果某人应对能力很强,应激便不会产生,即使是旁人可能把这种需求看成了应付的极限。反过来讲,如果某人应对能力很弱,应激就会产生,即使在旁人看来这种需求会轻易解决。
依据拉扎勒斯和苏珊的观点(1984),心理应激是一种人和环境的特殊关系,该环境被个体认为是某种负担,或被评价为超越了他(她)能力并危害着他或她的健康。因此他特别强调进在相同强度的应激源作用之下,应激反应的可塑性和个体差异性,引入了“认知 – 评价 – 关系”的中介机制。他特别强调研究应激的情绪反应,这比过去对应激反应的弹性或伸缩性的压力 – 张力物理性质的虎克定律更易理解,更加符合人性与心理学规律。
应激引起的负性情绪反应可有愤怒、恐惧、焦虑、羞惭、罪恶感、幸福感、骄傲、释负和爱慕。只了解一个人处于应激反应状况是不够的,如果了解应激引起的情绪反应的情绪反应性质,就可以多少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如愤怒、易激惹或焦虑倾向。对应激源(stressor)的评估在地明确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评估过程包括 6 个决定性的因素:
与个体直观的利害关系;
利害关系的大小;
与个人价值观的联系(引起骄傲、羞愧、愤怒等不同性质的情绪反应);
归因、应激的形成原因,属于可控性或不同控性;
个体能否应对;
预期应激事件的发展倾向。
而评价的重点则包括伤害或损失、威胁和挑战的评价,其中每一项都具有不同的应付和适应结果。
伤害(harm):为已经造成的心理损伤;生气、厌恶、失望或悲伤。
威胁(threat):为伤害的预期;担心、焦虑或害怕。
挑战(challenge)为个人克服困难所具备的信心;兴奋或预期。
通过评估过程,同一应激源才对不同个体产生性质与强度不同的情绪或行为反应。拉扎勒斯认为,我们评估情境时,会经历几个阶段:
初级评估(primary appraisal):就是评估压力来源的严重性。这不是最必要的,但是在次序上是最先要做的。人会在潜意识中思考“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对我而言是严重的、好的、坏的还是无关紧要的?”。 此时的评估结果如果是“重要的”,并非“无关紧要的”,人就会继续展开第二阶段的评估。
次级评估(secondry appraisal):初级评估之后,对自己控制状况或处理伤害、威胁、挑战的能力形成了自我的印象。此时会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样的选择最可行?”、“我可以用哪些策略来减轻压力?”、“有效吗?”
重新评估(reappraisal):当得到有用的新讯息时,评估总是能够改变。重新评估不一定每次都会减少压力,有时也会增加压力。
次级评估决定了我们感受到的情绪,因此,认知先于情绪出现。当个人相信他们能做某些事情时,就会产生改变,亦即当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调适压力时,压力就会减轻。在评估过程中,人很有可能同时采取行动去验证。
如果当他采取了行动没有产生解决问题的效果,他会尝试继续采取其他策略,但如果不断失败,压力就会逐渐的产生,程度由弱到强。若压力一直存在,得不到释放或缓解,它就会同慢性病一样变成心理上的消极障碍,对人产生持久性的负面影响。如果个人在第一个阶段的初级评估中,就不认为该刺激会对他构成压力,并非坏的,或非常严重的问题,则不会进入次级评估,压力也就不会存在。
人物提出论证—比较的激励效果
生活中,人们常常拿自己和其他人在某方面进行比较,这会对人产生何种影响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
向上的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更好的他人做比较)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但同时也会引发正面的激励效果(Lazarus & Folkman, 1984; Taylor et., 1990; and Wood, 1989)。
相反的,向下的社会比较(将自己与较差的他人做比较)则被证明可达成自我增强的效果,因为这样的比较可透过对比效果(Contrast Effect)而引发正面的情感。

个人成就

他曾获得许多奖项,包括古根海姆奖学金、以色列海法大学及德国美因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拉扎鲁斯生平年表

• 1922年3月3日,出生在一个普通犹太族家庭,父亲是一名丝绸供应商,母亲是基督教从业者。

• 1938 年,进入纽约城市大学学习,主修心理学专业,副修社会学专业。

• 1942 年,大学毕业,在等待服兵役期间申请哥伦比亚大学读了半年研究生。

• 1943 年1月,开始服兵役,期间开展过上兵情绪稳定性效度的研究。

• 1945 年9月2日,与伯尼斯结为伉俪。

• 1946 年,从部队退役,进入匹兹堡大学读研究生。

• 1948 年,从匹兹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1948 年到1953 年,在霍普金斯大学任助理教授。

• 1953 年到1957 年,在克拉克大学任助理教授、临床训练项目主任,期间1955 年取得临床心理学执业医师执照。

• 1957 年到1991 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领导开展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项目。

• 1963 年到1964 年,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访学。

• 1965 年到1976 年,多次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研究所讲学和访问。

• 1969~1970 年,被授予古根海姆奖金。

• 1975 年到1995 年间,他还被邀请去以色列做了多次演讲和报告。

• 1980 年,在海德堡大学做客座教授。

• 1984 年,在珀斯的西澳大利亚大学做客座教授。

• 1984 年,加州心理学会对他的杰出贡献给予了特殊酬劳。

• 1988 年,德国约翰尼斯·古滕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 1989 年,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奖”(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ietific Contributions)。

• 1991 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

• 1991 年和1997 年,在丹麦的奥尔胡斯大学做客座教授。

• 1995 年,以色列海法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 2002 年11月24日,在家中摔倒,不幸逝世,享年80 岁。

• 2002 年,被《普通心理学评论》杂志评选为100 位20 世纪最著名心理学家,排名第80 位。

拉扎鲁斯生平年表2

拉扎鲁斯出生在犹太移民家庭。虽然儿时父母的关爱较少,但天分较好的拉扎鲁斯非常懂得如何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一、心理学大师的出生

1922年3月3日,拉扎鲁斯诞生在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中。拉扎鲁斯的父母分别是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的犹太移民的后代,他们从小的家庭生活都比较贫穷。拉扎鲁斯的出生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虽然是家中的长子,但父母好像并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的照顾。五年后,拉扎鲁斯家族中又添了一个孩子——拉扎鲁斯的弟弟诞生了。

拉扎鲁斯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虽然还没有到经济大萧条时代,但是美国当时的经济已经开始衰退。不过,在拉扎鲁斯出生时,拉扎鲁斯的父亲是一名丝绸供应商,因此,他们一家经济条件还算殷实,一家人住在美国纽约曼哈顿177号街区的一套公寓中。在拉扎鲁斯出生后不久,他们又搬到了一套更美丽、更宽敞的全新公寓中。这套公寓位于可以俯瞰哈德逊河的177号街区避风港大道。在拉扎鲁斯小时候,他们家里有个女佣。因此他后来回忆当时家里应该是很富裕的。在避风港大道生活期间,拉扎鲁斯度过了快乐的幼儿阶段。他记得在那个时候自己经常与小伙伴或者亲戚去逛商店、去看戏剧,他非常喜欢那些喜剧和杂技演员。即使后来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拉扎鲁斯依然热衷于观赏各种演出和电影。在拉扎鲁斯后来的很多有关情绪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时会引用戏剧或者文艺作品中的剧情来引出某种情绪,有时他也会对一个剧情展开深入剖析来说明他的论点,可见他对戏剧和文艺作品的这种兴趣也渗透到了他的研究中。拉扎鲁斯智慧地将生活和学术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幸福的幼年时光总是如此短暂。孩提时代的拉扎鲁斯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品味生活的幸福时,他们一家的生活就被一场社会经济变革给搅乱了。

二、多变的青少年期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如果总是在自己实验室里埋头工作而不进行学术交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迈向更广阔的天地,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研究的视角,还可以为开展合作研究打下基础。拉扎鲁斯也非常重视学术交流,他和妻子伯尼斯经常被邀请到国外大学访问。早在1963至1964年间,他和妻子伯尼斯去过日本东京的早稻田大学。1965至1976年间,他受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研究所临床应激研究实验室主任伦纳特·列维(Lennart Levi)的邀请,去该研究所参加了一系列的座谈会。1980年受德国海德堡大学埃尔兰根—纽伦堡(Erlangen Nürnberg)教授的邀请,拉扎鲁斯去该校访学三周,并做了该校的客座教授。此后,他还多次去德国其他学校和研究所进行过学术交流活动。1984年夏天,受老朋友拉基·贾亚苏里亚(Laksyri Jayasuriya)的邀请,拉扎鲁斯在珀斯的西澳大利亚大学做客座教授。1991年和1997年,拉扎鲁斯还在丹麦的奥尔胡斯大学做客座教授。1975至1995年间,他还被邀请去以色列做了多次演讲和报告。在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中,他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对应激感兴趣的研究者进行了交流,无疑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丰富了他的学术阅历。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术交流活动也会使他的应激、应对和情绪理论得到广泛的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喜欢、评价和检验心理学大师提出的这一重要理论。

五、崇高的荣誉和丰硕的成果

拉扎鲁斯的卓越研究工作受到世人的称赞。因此,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无数荣誉。例如,在1969—1970年他被授予古根海姆奖金。1984年,加州心理学会对他的杰出贡献给予了特殊酬劳。1989年,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奖”(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拉扎鲁斯还非常荣耀地获得过两个名誉博士学位,一个是1988年德国约翰尼斯·古腾堡大学授予的,另一个是1995年以色列海法大学授予的。由于他对心理学的突出贡献,拉扎鲁斯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拉扎鲁斯一生共有150多篇学术文章和20多部著作,这些著作有些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