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Milwaukee),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生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和心理系教授。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于193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1939年—1942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194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学位;1944年—1949年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1945年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副教授;1947年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教授;1949年—1959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工业管理系主任;1957年—1973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工业行政研究生院副院长;1962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行政和心理学系教授;1967年—2001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系教授;196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1年2月9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逝世,享年85岁。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结合方面的研究。

中文名: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
外文名:Herbert Alexander Simon
别 名:司马贺

国 籍: 美国
出生地: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
出生日期:1916年6月15日

逝世日期:2001年2月9日
毕业院校:芝加哥大学
职 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6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生平

1916年6月15日,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Milwaukee)。
193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
1939年—1942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
194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1944年—1949年,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1945年,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副教授。
1947年,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教授。
1949年—1959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工业管理系主任。
1957年—1973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工业行政研究生院副院长。
1962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行政和心理学系教授。
1967年—2001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系教授。
196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1年2月9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与A.纽威尔等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类思维,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E.A.费根鲍姆等人利用启发方式设计了EPAM程序;和纽威尔设计了GPS程序,提出手段—目的分析等,为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帮助;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建立起决策理论。

学术论著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与A.纽威尔编著的论著有《Empirical Explorations of the Logic Theory Machine》《Chess-Playing Programs, and the Problem of Complexity》《Human Problem Solving》《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odels of Thought》《Search and Reasoning in Problem Solving》《Representation and Meaning》等。

人才培养

院系建设

1965年,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与纽威尔(Newell)、艾伦·佩利斯(Alan Perlis)共同创建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8年,该系升级为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68年—1972年
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2年
《经济行为与组织(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名誉编辑 
科学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PUP)委员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出生在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亚瑟·西蒙(Arthur Simon)是一名电气工程师,1903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后来到美国。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的母亲埃德娜(Edna)是一位钢琴家。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共兄弟两人,还有一个大他5岁的哥哥。

婚姻家庭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的妻子的名字是多罗西娅·派伊(Dorothea Pye),两人育有三个子女,分别是凯瑟琳(Katherine)、彼得(Peter)和芭芭拉(Barbara)。

人物评价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是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人工智能之父’。”(中国科学院评)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在人工智能领域、认知心理学和表处理方面做出了基本贡献(Simon and co-recipient Allen Newell made basic contributions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cognition, and list processing)。”(美国计算机协会评)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 Considered a pioneer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美国国家科学院评)

西蒙的决策理论

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着眼于合理的决策,即研究如何从各种可能的抉择方案中选择一种“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赫伯特·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该学派吸收了系统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理论,特别是消费者抉择理论,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过对各种行为的比较和选择,使总效用或边际效用达到最大。因此,它们也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决策对象。

决策理论学派很重视对决策者本身的行为和品质的研究。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将“决策人”作为一种独立的管理模式,即认为组织成员都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段的决策者。

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做决策。

1、决策的制定包括四个主要阶段:

①找出制定决策的根据,即收集情报;

②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

③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即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择方案中选定一个方案;

④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决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对于保证所选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顺利实施而言,又是关键的一步。经过综合概括,发现在这四个阶段中,公司经理及其职员们用很大部分工作时间来调查经济、技术、政治和社会形势,来判别需要采取新行动的新情况。

2、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所谓程序化决策,就是那些带有常规性、反复性的例行决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来处理的决策。比如,为普通顾客的订货单标价,办公用品的订购,有病职工的工资安排等等。

所谓非程序化决策,则是指对那些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尚捉摸不定或很复杂,或其作用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的决策。比如,某公司决定在以前没有经营过的国家里建立盈利组织的决策,新产品的研制与发展决策等等。但是这两类决策很难绝对分清楚,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只是像光谱一样的连续统一体。

3、不同类型的决策需要不同的决策技术。决策技术又分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是一种古典技术,是从有记载的历史到目前这一代一直为某些经理和组织所使用的工具箱。现代技术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技术。

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与传统的决策理论及其他学派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

1、决策是管理的中心,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西蒙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2、在决策准则上,用满意性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西蒙认为,完全的合理性是难以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优化准则来进行决策。首先,未来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人们不可能对未来无所不知;其次,人们不可能拟定出全部方案,这既不现实,有时也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对各种可能结果形成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3、强调集体决策与组织对决策的影响。西蒙指出,经理的职责不仅包括本人制定决策,也包括负责使他所领导的组织或组织的某个部门能有效地制定决策。他所负责的大量决策制定活动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他下属人员的活动。

4、发展人工智能,逐步实现决策自动化。西蒙在他所著的《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总结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在高层管理及组织结构中的应用。

西蒙等人认为,一个企业组织机构的建立及企业的分权与集权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地存在,必须要与决策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西蒙等人非常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他们把信息联系定为“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西蒙认为,今天关键性的任务不是去产生、储存或分配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处理成各个有效的组成部分。今天的稀有资源已不是信息,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

西蒙认为,企业在制订计划和对策时,不能只考虑“攫取利润”这一目标,必须统筹兼顾,瞻前顾后,争取若干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一同实现。其决策理论以“有限度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大限度的利润”为前提,应采用“符合要求”的原则。这一理论的典型例子有“分享市场”、“适当利润”、“公平价格”。在决策方式上,他主张群体决策。群体参加决策的优点是,群体成员不会同时犯同样的错误。可以避免决策的失误。群体参加决策可将问题分成若干部分、分别交给专家处理,从而加速问题的解决和提高解决的质量。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西蒙有关组织决策的理论和意见,应用到现代企业和公共管理所采用的规划设计、预算编制和控制等系统中及其技术方面,效果良好。这种理论已成功地解释或预示如公司内部信息和决策的分配、有限竞争情况下的调整、选择投资各类有价证券投资和对外投资投放国家选择等多种活动。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建立在西蒙的思想之上。因此,1978年,由于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主要著作

行政管理行为》(1945);
《人类模型》(1957);
《组织》(1958);
《管理决策的新科学》(1960);
《发明的模型》(1977);
《思想模型》(1979)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1983)。

院士和荣誉教职

1995年西蒙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5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授予西蒙教授名誉研究员称号
同时,西蒙教授还是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的名誉教授。

西蒙与中国

管理学大师西蒙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先后来中国访问交流达10次之多。除了他的母国以外,西蒙在中国呆过的时间是最长的。他同中国的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多方面的学术合作。学界对西蒙有着业余外交家之称,而这位业余外交家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

西蒙一向致力于中美学术交流的工作。自1980年起,他一直是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成员,并于1983年至1987年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1985年,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此外,他还是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等单位的名誉教授。1995年,西蒙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