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经过不同的阶段,最后走向成熟。自我意识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环境长期互动中发展并最后形成的。从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初生婴儿并没有自我意识,刚出生的婴儿生活在主体与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中,他们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他们有时吸吮自己的手和脚就像吸吮自己身外的别的东西一样。婴儿快 1岁时,个体的自我意识才发生。婴幼儿期(1-3岁)是自我意识的发生阶段,其标志是物一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这一阶段的结果是生理自我的形成。幼儿在即将满1岁时,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如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大约在生活的第二年,幼儿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并在2-3岁时,幼儿逐渐掌握了物主代名词“我的”和人称代名词“我”。这时,幼儿开始把自己从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自我意识产生了。

三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结果是社会自我的形成。这一阶段,儿童通过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的劳动、游戏和学习活动,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逐渐获得并形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在集体生活中,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这一阶段,儿童主要形成社会自我,即多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团体角色、学校中的角色。但此时儿童尚未了解自己的内心状况,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相当低下。

从十一二岁开始,就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这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此时少年一般进入了初中,其自我意识的特点是:对人的内心世界、内心的品质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的以及自己的个性特点,并能较为自觉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青年初期(进入高中阶段),个体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评价的概括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十分成熟的,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深刻性不够,自我批评的态度尚未完全形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