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以鼓励、表扬、赞许、肯定为主的评价性语言,而不是否定、挖苦等评价性用语。这样做对教育、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语言对学生的心理具有震动作用。鼓励、表扬、赞许、肯定的语言能激励起学生自信、自觉、自强的信心。许多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爱好或受到挫折后的振作,往往来自于教育者对他们的赞许和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了“鼓励、表扬、赞许、肯定”等表扬性的语言能引起大脑皮层的愉悦感。使其能更关注这一类事物。例如,对于一个胆小、内向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加入班级各项活动中去;对后进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使其转入正常的学习轨道;在课堂上,多让他发言,激励他的自信心;在平时,常常以民主、平等的姿态与他谈话,了解他的思想,最后,这位同学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2)良好的语言反映了教育者的素质。彬彬有礼,语言文明,目光亲切,敬业勤奋的教育者,可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性格与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例如,有一位同学,由于家长性格暴躁,长期使孩子也有着处事偏激的缺点,常常与同学发生争执,难以接受他人的教育。针对这个缺点,经常的批评、挖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能经常以平等的姿态,用鼓励的语言与他交谈,最终是可以改变他偏激的毛病。当然,家长的语言也会影响孩子。
3)鼓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性格、心理及道德观的形成。在日常教育中,经常表扬集体中的点滴好人好事,不断鼓励后进的学生,肯定学生为学校、为社会做的各项工作,如帮困活动、护绿植树以及消防宣传等。使班级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朝气。事实表明,处在一个和睦、民主的集体中,学生比较活跃、热情,思维比较开阔,有正义感与责任心,也比较有同情心与爱别人之心。而处在一个经常受挖苦、指责的群体中,学生比较沉默寡言,思维模式单一,缺乏责任感与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