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了稳固的“联结”。这就是联结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

西方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专门设计了一个“迷箱”,实际上是一个内有“机关”的木头笼子。只要动物在笼内拉一下“绳圈”或踩一下“踏板”等机关,就能把门打开。桑代克的实验是用小猫做的。桑代克把这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箱,把食物放在笼外小猫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起初,小猫一进入迷箱,竭力想逃出,在迷箱内盲目地乱冲、乱抓、乱咬,直到偶然无意抓住绳圈或踩下踏板,打开箱门,逃出箱外,获得食物。桑代克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小猫入箱后盲目挣扎的行为会逐渐减少,抓绳圈或踩踏板的“行为倾向”越来越强,从箱内逃出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最后,小猫终于学会入箱后就径直抓绳圈或踩踏板,从而逃出箱外,获得食物。桑代克问道,小猫在迷箱内到底学会了什么?他认为,小猫学会了在“迷箱”这一“刺激情境”与抓绳圈、踩踏板等“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起稳固的“联结”;同理,任何学习,包括人类的学习,本质上都是在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起稳固的联结。如何才能建立起联结?对小猫而言,联结的力量来源于逃出迷箱,获得食物的“满意情况”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对人类而言,联结的力量来源于伴随反应的“满意的事物”或“满意的情况”所产生的“强化”作用,例如成功学习之后的奖赏等。

由上可知,“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重视外显的学习行为,重视环境的“强化”因素,忽视学习中的理解,认为学习是一个盲目地不断尝试错误的逐渐进步的过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