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生活进程中的A点和B点之间应该是根直线,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任何失败都会割断这个直线所以完美主义者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失败。 “完美主义者”这个词在生活中常常被我们提起,那么什么是完美主义者呢?接下来, 11岁放弃自己的篮球梦之后,我开始打壁球,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打壁球,我的生活也是围绕壁球展开。每天跑步,打球,上学,放学,打球,锻炼,写作业,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得很艰苦,不过身体上的痛苦始终比不上心理上的疲倦。我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没有休息,始终感觉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以致到了关键比赛就紧张无比,输掉了本该赢的比赛。每次我都告诉自己,如果我能赢得这个比赛,我就令开心、令平静,因为我付出了这么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最后我打进了以色列全国壁球比赛的决赛,但是却输掉了。数月以来,我都沮丧万分,即使我是打进决赛的年纪最小的选手,即使我击败了排名比我高的选手。不过,我仍然继续坚持努力训练,后来我又打进了决赛,这次我赢了。

那个时刻我高兴万分,对自己说,以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我终于可以开心了。我和家人、朋友一起外出庆祝,4个小时后我回到了家,睡觉前我想再次回味一下经历过的喜悦和兴备。我坐在床上,难受感又回来了,我哭了起来。这不是喜悦的泪水,而是无助和痛苦的泪水。我以为这仅仅是大喜之后的大悲,会很快过去,但是它一直没有迟去。数周后,我告诉自己,我要成为世界冠军才会真正地快乐。

我去了英国,去模仿世界冠军的训练方法。他每天跑7英里,我就跑7英里;他每天在健身房锻炼3小时,我也跟着做。有时我合成为他的陪练,训练越来越刻苦,不过提高也很大。半年后,我已经成为了他的固定陪练,跟随他到处旅行比赛。不幸的是,伤病找上了我,还好不是严重的伤病,我依然坚持刻苦训练,一支坚持了4年。伤病越来越重,立到20岁时,医生告诉我,你可以继续职业壁球生涯,不过背部必须做手术[要么就干脆放弃。于是,我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考到哈佛读大学。

在哈佛,生活又开始重复,不过不再是壁球,而是学习,它成为了我生活的中心。但是那种难受感又回来了,我对每篇论文都要求完美,每项作业都必须毫无双疵,我变得不并快乐。大二那年,我对自己说:够了,虽然这里有最好的学生、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学环境,但是我一点都不开心。这和外部环境无关,肯定是我自己出了问题。就在那时,我决定把焦点转移到哲学和心理学,想知道,快乐的意义,我如何才能变得快乐。后来我才知道。自己是完美主义者。

20世纪初时,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指出:强迫型人格障碍者有一种内在的不完美感,总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把完美主义作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

关于完美主义概念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沙哈尔老师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蔓延在生活中的,尤其是自我很在乎的领域.不能应对的、对失败的恐惧。”

  这个定义有两个关键点:

  应该更好、应该不生气、应该与众不同等。心理学家帕吉特指出:“完美主义者为自己树立了高得不能实现的目标、于是不断地被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所挫败。”

这个定义强调“自我很在乎的领域”。比如说,你可能在玩游戏这个领域就不是完美主义者,输赢都不重要;而在学习、人际关系上,你可能有点完美主义,因为它们对称来说很有意义,很在乎。

同样,我们对待别人的评价也是这样。我们在乎的人评价我们,不管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我们都会很在意,甚至浮想联确;而那些对我们而言无足轻重的人评价我们,或者是不了解我们的人对我们妄下论断,我们可能根本就不合放在心上。是否在意,是很重要的一点。

“追求完美是一种限制性的天性。我也希望能够直接从A点到B点,我也不喜欢失败、输球、和妻子有分歧。我甚至还不想有重力的存在,这样我就可以到处飞。但直线前进只是幻想而已。”沙哈尔老师幽默地说,“如果我们脑中是这种模式,其实是违背自己的天性,会因为不接受现实而受到打击。很多人,不光哈佛的学生,不快乐的原因就是采用了这种模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