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性侵害受害者PTSD调查结果为14%,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强奸受害者PTsD发生率为犯%至80%。美国的研究表明,不同创伤导致不同的PTSD发生率,但不同种群的PTSD发生率是有差异的,而并非不同的创伤暴露所导致。国内的研究发现36.7- 81.3%的人在一生中至少遭受到一次创伤事件,男性和女性的PTSD终生患病率分别约为5.0%、10.4%。但与性侵害相关的PTSD研究极少,仅见一篇PTSD患者分析的文章中提及性侵害PTsD[591,未见性侵害PTsD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的报告。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性创伤”的重点在于创伤事件的社会过程,因此创伤是在社会过程的作用下被概念化了事件意义的属性的“社会事实”。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性侵害对中国女性来说,也就有了特别的创伤意义。中国女性对于性侵害的反应不仅受制于其社会文化背景,传统家庭关系与义务也要求她压制个人感受以保护家族声誉。研究发现,亚洲的性侵害受害者比高加索相同遭遇者遭受更多的与无助、羞耻、尴尬和关注家庭及他人反应有关的创伤。提示性侵害在中国社会对受害者的创伤后反应与应对能力造成的冲击具有特定社会、文化意义。
王,陈等发现性侵受害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尤其是与伴侣的良好关系有助于降低创伤损害。社会支持常以结构(如大小、接触频度)或功能(如支持形式)来衡量冈。很多研究表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有调节或减缓创伤应激的效用。
个体面对性侵时的应对方式也显著影响应对的结果。研究显示特定应对方式的心理结果取决于方式与情境的匹配程度同。这也解释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性侵害中“性”方面的突出,以及在研究中发现贞洁观强烈的女性受害者倾向于较强的创伤应激及对她们应对能力的挑战。
研究发现创伤史为女性性侵害及PTSD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有研究发现,只有引发了PTSD的早期创伤才增加后续创伤的PTSD风险网,早期和重复的创伤与PTSD风险之间的关系还远未清楚。此外,人格特质作为一个常被研究的心理结构,也包括了很多创伤后反应的实验研究。不同的人格也用来解释为什么不是每位经历创伤事件者都发展为PTsD。然而,必需注意到,国内有关女性对性侵害反应的社会心理探索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前期的研究评估了国人中一些形式的创伤经历的影响,但国内却鲜见性侵害的量化研究报告,仅见的3篇分别为7例强奸后精神障碍分析、女大学生性受害情况调查和强奸案的法医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