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运用社会心理学手段促进公民环保行为,本文提供一种探索。

1.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的手段。

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验与行为倾向。q按照其心理层次,可以分为环保认知、环保体验以及环保行为倾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含环境知识、危机意识、法律意识、伦理意识和参与意识等五大要素。人们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环保意识的同时,将伴随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如对环境的焦虑感、危机感、责任感与道德感等。这些情感体验会促使个体产生行动倾向,使个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有选择地接受信息,主动地去认识、评价环保行动,自觉地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符合环境规范与环境道德。

1987年,希密等人利用节约汽油的电视特别节目,对听众进行了有关石油资源危机和节约能源意识的调查研究。研究以澳大利亚的两个城市为调查地,其中一个城市的电视里连续一个月每天l4次播放强调节约汽油是公民的义务的公益广告,另外一个城市没有此类公益广告。对照调查结果显示,媒体的公益广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汽油的意识,但其效果并不显著。

1991年,桑普森和斯达藤耶(Thompson& Stoute—myer)@进行了促进节水有效手段的研究。研究对象为缺水地区居民,研究方法为每两个月向居民邮送三回节水的相关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收入居民进行的节水宣传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他们的节水态度积极,而且实际用水量也大大降低。与之相反,此手段对高收入居民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1999年,杉浦淳吉等人 对实施垃圾回收制度行政手段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考察了政府在资源、环保及垃圾回收等问题上的各种宣传手段及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参加政府召集的各种说明会的居民,对资源的再利用制度评价高,且能付诸于行动。

以上的研究表明,通过媒体及行政手段对公民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对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有着一定作用。但是,此类手段在促使公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在公民有了良好的环境意识后,积极地投入到环境保护行动中去是环境保护行为实现的主要课题。

2.强化态度与行为一致的手段。

以上的研究表明,即使有了良好的环保态度,在决定是否参与环保行动时,其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是不可缺少的。如何使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保持一致,关键就在于提高自我对参与环保行为意图的评价。因此,提高环保意图的评价,是强化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重要方法。这里介绍两种具体做法,分阶段要求法和角色扮演法。

(1)分阶段要求法。

分阶段要求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又称登门槛效应。指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阿巴特诺特(Arbuthnot)⑩等人的研究表明,分阶段要求法是强化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一致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具体做法为,首先请有一定环保意识的人参加与其态度相对应且代价不大的自愿者环保行动,那么他们一定会积极响应。此时,行为者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更多的是归因于自身的环保意识,而非外因,即别人的要求和负担小。第二步,强化行为者的行为意图。通过行为者参与环保这一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满足个体自尊心需要,强化行为者的行为意图,使行为者将环境保护态度的重要性作为评价其行为意图的标准,即使是行为者的行为得以升华。最后,要求行为者参与代价较大的环保行动。此时,由于行为者选择参加与否的因素集中于自己的环保态度上,其参加的可能性就较大。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心理学家证实,只有一个人内心世界之中具有了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时,他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相互联系时该采取怎样态度和行动。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得到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 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从而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

郝斯雷(Horsley)⑩的研究证明,角色扮演法是强化环保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又一有效方法。行为者要扮演好说服别人积极参与环保行动,首先自身的环保态度和行为就要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在扮演说服别人参与环保行动角色过程中,又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环保态度和行为的统一。

以上两种方法不仅在促进公众的环保行为方面非常有效,而且效果持久。大量环保自愿者的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在培养环保自愿者的活动中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然而,此类方法实施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行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二是行为者必须自愿参与活动。同时,此类方法不适合对全体居民实施。对于此类方法的改进,是我们今后的研究课题之一。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如何运用运用社会心理学手段促进公民环保行为,本文提供一种探索。

1.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的手段。

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验与行为倾向。q按照其心理层次,可以分为环保认知、环保体验以及环保行为倾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含环境知识、危机意识、法律意识、伦理意识和参与意识等五大要素。人们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环保意识的同时,将伴随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如对环境的焦虑感、危机感、责任感与道德感等。这些情感体验会促使个体产生行动倾向,使个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有选择地接受信息,主动地去认识、评价环保行动,自觉地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符合环境规范与环境道德。

1987年,希密等人利用节约汽油的电视特别节目,对听众进行了有关石油资源危机和节约能源意识的调查研究。研究以澳大利亚的两个城市为调查地,其中一个城市的电视里连续一个月每天l4次播放强调节约汽油是公民的义务的公益广告,另外一个城市没有此类公益广告。对照调查结果显示,媒体的公益广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汽油的意识,但其效果并不显著。

1991年,桑普森和斯达藤耶(Thompson& Stoute—myer)@进行了促进节水有效手段的研究。研究对象为缺水地区居民,研究方法为每两个月向居民邮送三回节水的相关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收入居民进行的节水宣传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他们的节水态度积极,而且实际用水量也大大降低。与之相反,此手段对高收入居民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1999年,杉浦淳吉等人 对实施垃圾回收制度行政手段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考察了政府在资源、环保及垃圾回收等问题上的各种宣传手段及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参加政府召集的各种说明会的居民,对资源的再利用制度评价高,且能付诸于行动。

以上的研究表明,通过媒体及行政手段对公民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对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有着一定作用。但是,此类手段在促使公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在公民有了良好的环境意识后,积极地投入到环境保护行动中去是环境保护行为实现的主要课题。

2.强化态度与行为一致的手段。

以上的研究表明,即使有了良好的环保态度,在决定是否参与环保行动时,其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是不可缺少的。如何使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保持一致,关键就在于提高自我对参与环保行为意图的评价。因此,提高环保意图的评价,是强化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重要方法。这里介绍两种具体做法,分阶段要求法和角色扮演法。

(1)分阶段要求法。

分阶段要求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又称登门槛效应。指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阿巴特诺特(Arbuthnot)⑩等人的研究表明,分阶段要求法是强化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一致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具体做法为,首先请有一定环保意识的人参加与其态度相对应且代价不大的自愿者环保行动,那么他们一定会积极响应。此时,行为者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更多的是归因于自身的环保意识,而非外因,即别人的要求和负担小。第二步,强化行为者的行为意图。通过行为者参与环保这一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满足个体自尊心需要,强化行为者的行为意图,使行为者将环境保护态度的重要性作为评价其行为意图的标准,即使是行为者的行为得以升华。最后,要求行为者参与代价较大的环保行动。此时,由于行为者选择参加与否的因素集中于自己的环保态度上,其参加的可能性就较大。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心理学家证实,只有一个人内心世界之中具有了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时,他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相互联系时该采取怎样态度和行动。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得到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 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从而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

郝斯雷(Horsley)⑩的研究证明,角色扮演法是强化环保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又一有效方法。行为者要扮演好说服别人积极参与环保行动,首先自身的环保态度和行为就要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在扮演说服别人参与环保行动角色过程中,又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环保态度和行为的统一。

以上两种方法不仅在促进公众的环保行为方面非常有效,而且效果持久。大量环保自愿者的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在培养环保自愿者的活动中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然而,此类方法实施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行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二是行为者必须自愿参与活动。同时,此类方法不适合对全体居民实施。对于此类方法的改进,是我们今后的研究课题之一。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3.有效评估环保行为的方法。

促进公民环境保护行为意图形成的关键在于对其行为评估方法的改进。在此,我们介绍三种促进环保行为评估的方法。

(1)改善环保行为的社会规范评估手段。

一种行为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对此行为社会规范评价及行动意图形成时规范的评价。在促进公民环保行为的活动中,向公众明确指出,环保行为是社区建设的需要,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协助,社会急切地期待公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等举措切实可行。

1980年,帕拉克(Pallak)等人@进行了关于个人的环保行为与社区评价之间的相关研究。研究以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夜美国中西部居民为调查对象,对其冬季节约煤气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同意在报纸上公开自己节能状况的居民,煤气的消费量不仅大大减少,而且能维持节能效果。相反,那些同意匿名发表自己节能状况的居民,却没有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节能等环保行为的认识,并没有将其看作为个人私事,而是期待着社会评价和认可。这也证明了社会规范评价在人们选择行为时的重要。

(2)促进环保行为奖励制度的形成。

众所周知,环保行为多以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资源为代价的,这就是为什么减少“白色垃圾”这一环保行为参与率较低的原因之一。由于环保行为,多为增大消费者负担的行为,这就使得人们参与环保行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建立适当的环保行为奖励制度是促进公民参与环保行动的方法。

麦克兰德和库克(McClelland&Cook)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节能活动中发放一定的报酬可促进公民的环保行动。但是,一旦报酬取消随之而来的就是环保行为的消失。+因此,在环保行为中引用报酬,就一定要形成制度,必要的话可探求和其他方法并用。

(3)向公众反馈环保行动的成果。

正如前面所述,公众能否积极参与环保行为,环保行为的易实施性是重要的条件之一。提高环保行为易实施有三种方法。一是向公众宣传环保行为的相关知识;二是将环保行动的实施计划准确无误地告诉公众;三是及时向公众反馈环保行动的成果。其中,及时向公众反馈环保行动的成果不仅是对公民环保行为的有效评价,也是公民环保行为参与成就感养成的重要方法。

总之,在我国,环境社会心理学作为新生的研究领域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环保行为,例如节能、垃圾回收等研究仍然是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研究焦点为环境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个人或社会团体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及应对方式。如何促进我国公民环保行为,本文阐述的方法会有一定的效果。然而,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要求我们必须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和手段。

另外,实现良好的环境保护制度,仅仅依赖社会心理学的-T-段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各学科之间的分工协作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环境经济学、环境工学等之间的协作研究也是我们今后必须重视研究的内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