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社会心理学文化偏差现状
自从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1)于1908年分别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教本《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导论》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已经走过了9O年的历程。这期间,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心理学在其他一些国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我国,这门学科中间停顿了30余年,如果把1982年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作为重建社会心理学的标志,迄今也不过10多年的时间。这种状况,使当代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最明显不过的特点,那就是它的基本框架—— 使用的基本术语、建构的各种解释水平的理论以及运用的各种研究技术— —差:不多全部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美国文化背景)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只要回头检讨一下自身社会心理学的短暂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取向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而忽视了自身社会文化的特殊构成对社会心理学的塑造。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对人”的影响,这个“人”主要指白人、男人、北美的大学生。希尔司(s Sears)曾尖锐地指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了欧洲和北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_l1。亦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变异性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考察,更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仅让我们比较一下近十年来在欧美出版的两本教科书:Hewstone等(1988)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这是欧洲最著名的教科书,Baron和Byme(1991)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这是美国的畅销书。在这两本书中,各自引证了大约1600个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成果。其中,Baron和Byme所引证的资料中有94%的来自于北美的研究者,仅有6%的来自世界其他地区。在Hewstone等的教科书里,大约1100例参考资料来自北美的研究成果,有489例取自欧洲学者的研究。与此相似的数字在包括北美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教科书中都有体现。例如,有人对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出版过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所做的调查,得到了与欧美相似的结果。上述结果至少表明如下三个问题:(1)北美社会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和其资料在引证上的强烈优势;(2)北美研究人员在数量上的强烈优势,正如罗森威格(M R Rosenzweig)(1992)指出的那样,在整个心理学领域中的5.6万研究者中,64%的是美国人 ;(3)社会心理学研究长期忽视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社会行为的差异性。日霍根(R T Hogan)和艾姆司(N P Emler)(1978)在其撰著的一篇十分有分量的长文《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偏差》中系统指出了美国社会的核心文化价值给社会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所带来的偏差。按照他的观点,美国社会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主题或核心文化价值是: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些意识形态主题或核心文化价值。他们特别认真地检讨了著名的苛尔波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苛尔波格把道德发展看作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并认为道德发展的自然方向是朝向内化了的道德控制,实际上体现了个人主义、理性主义的价值理念,同时这一理论也体现了自由主义,因为苛尔波格附加了第六阶段的重要性,而作为第六阶段的中心概念——正义原则,正典型地体现了西方的自由主义,苛尔波格也正是以此界定道德,定义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并强调它的文化普适性。显然,即使根据经验我们也能判断苛尔波格理论不适合中国人。中国人的道德发展包含西方不同的纬度,比如孝道纬度。诸多跨文化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不同文化具有各不相同的道德发展内容。司利纳(J RSnarey)(~985)在检视了分布于27个国家的45篇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后发现,苛尔波格的单一正义道德取向实在遗漏了其他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概念,比如中国的孝道,印度人的生命观,某些部落的共产共享观念等。再来看一看价值领域的研究,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罗克(M Rokeach)提出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价值量表(RVS)。他在《人类价值的本质》(1973)一书中将价值划分为终极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每一类价值又包含18种价值。然而,只要我们对这36种价值内容稍作辨析,就会发现他们不过是地道的美国文化价值的分类表达。作为一种价值调查方法,它根本不具有文化普适性。戴健林在1988年去海南岛黎族文化的价值调查时,套用罗克的方法,但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黎族青年被试对上述价值项目的大部分内容都懵懵懂懂,根本无法作出符合其本来含义的解读。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当代社会心理学文化偏差现状
自从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1)于1908年分别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教本《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导论》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已经走过了9O年的历程。这期间,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心理学在其他一些国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我国,这门学科中间停顿了30余年,如果把1982年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作为重建社会心理学的标志,迄今也不过10多年的时间。这种状况,使当代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最明显不过的特点,那就是它的基本框架—— 使用的基本术语、建构的各种解释水平的理论以及运用的各种研究技术— —差:不多全部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美国文化背景)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只要回头检讨一下自身社会心理学的短暂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取向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而忽视了自身社会文化的特殊构成对社会心理学的塑造。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对人”的影响,这个“人”主要指白人、男人、北美的大学生。希尔司(s Sears)曾尖锐地指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了欧洲和北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_l1。亦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变异性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考察,更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仅让我们比较一下近十年来在欧美出版的两本教科书:Hewstone等(1988)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这是欧洲最著名的教科书,Baron和Byme(1991)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这是美国的畅销书。在这两本书中,各自引证了大约1600个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成果。其中,Baron和Byme所引证的资料中有94%的来自于北美的研究者,仅有6%的来自世界其他地区。在Hewstone等的教科书里,大约1100例参考资料来自北美的研究成果,有489例取自欧洲学者的研究。与此相似的数字在包括北美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教科书中都有体现。例如,有人对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出版过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所做的调查,得到了与欧美相似的结果。上述结果至少表明如下三个问题:(1)北美社会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和其资料在引证上的强烈优势;(2)北美研究人员在数量上的强烈优势,正如罗森威格(M R Rosenzweig)(1992)指出的那样,在整个心理学领域中的5.6万研究者中,64%的是美国人 ;(3)社会心理学研究长期忽视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社会行为的差异性。日霍根(R T Hogan)和艾姆司(N P Emler)(1978)在其撰著的一篇十分有分量的长文《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偏差》中系统指出了美国社会的核心文化价值给社会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所带来的偏差。按照他的观点,美国社会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主题或核心文化价值是: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些意识形态主题或核心文化价值。他们特别认真地检讨了著名的苛尔波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苛尔波格把道德发展看作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并认为道德发展的自然方向是朝向内化了的道德控制,实际上体现了个人主义、理性主义的价值理念,同时这一理论也体现了自由主义,因为苛尔波格附加了第六阶段的重要性,而作为第六阶段的中心概念——正义原则,正典型地体现了西方的自由主义,苛尔波格也正是以此界定道德,定义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并强调它的文化普适性。显然,即使根据经验我们也能判断苛尔波格理论不适合中国人。中国人的道德发展包含西方不同的纬度,比如孝道纬度。诸多跨文化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不同文化具有各不相同的道德发展内容。司利纳(J RSnarey)(~985)在检视了分布于27个国家的45篇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后发现,苛尔波格的单一正义道德取向实在遗漏了其他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概念,比如中国的孝道,印度人的生命观,某些部落的共产共享观念等。再来看一看价值领域的研究,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罗克(M Rokeach)提出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价值量表(RVS)。他在《人类价值的本质》(1973)一书中将价值划分为终极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每一类价值又包含18种价值。然而,只要我们对这36种价值内容稍作辨析,就会发现他们不过是地道的美国文化价值的分类表达。作为一种价值调查方法,它根本不具有文化普适性。戴健林在1988年去海南岛黎族文化的价值调查时,套用罗克的方法,但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黎族青年被试对上述价值项目的大部分内容都懵懵懂懂,根本无法作出符合其本来含义的解读。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社会心理的文化特征研究
2.1社会心理的文化特征
“在人类行为中,除了个人自身的机体因素以及来源于个人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传统的风尚、习俗、典章制度、哲学信仰等等的影响”,怀特称以上因素为“人类行为的超个人因素” ,也就是文化因素。文化是社会存在的一个结构性范畴,并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现当代社会学中,无论社会统一说(即认为社会是一整体,要理解任何社会行为都要将它同整体联系起来),还是社会分裂说(即认为社会不同领域各有不同的模式,按照不同的节奏变化,且由不同的甚至相反方向的轴心原则加以调节),皆不否认社会存在的
基本构成之一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不相同的文化。这一事实注定了社会心理的文化特征。当个体的自然属性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接触各种社会因素,从而发展了复杂的心理活动时,是不可能排除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的。这种观点可以从文化人类学著作中得到有力的支持。米德(M.Mead)30年代在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社会Arapesh、Mundugumur和Tchambuli进行了有关男性特性和女性特性的比较研究发现,Arapesh部落的男性和女性均表现出西方社会的女性特征,Mundugumur部落的男性和女性均表现出西方社会的男性特征,而对Tchambuli部落来说,其女子表现出西方社会的男性特征,其男子表现出西方社会的女性特征。根据M Mead的解释,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文化所致。
2.2跨文化心理学的文化考察
60年代以来,随着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这一领域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兴盛起来,垂帝司等(H G Triandis et a1)主编的六卷本《跨文化心理学大全》的第5卷就称作《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取向的跨文化社会心理学把人置于特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考察,着重研究文化作为一种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所起的影响和调节作用。因此,它与主流的社会心理学(包括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那种通常只是把文化因素作为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背景变量的做法不同。它的这一特征对当代主流的社会心理学以西方文化为本位所造成的偏差有纠正作用。因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几乎全由西方学者从本国文化出发提出,这些理论对其它文化是否具有普适性,都可以运用跨文化的方法加以验证。从对理论的跨文化有效性进行验证来说,不同文化不存在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之分,皆具有同等价值。但目前跨文化研究的参照系仍然是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的那些已有的课题、理论和方法,比较的主体仍然是西方文化。非西方学者所做的工作基本上停留在从当地社会文化出发,运用西方的工具验证西方理论的水平上,至多再做一些修改和加工。杨国枢(1993)称目前的跨文化研究是“拟似跨文化心理学”由于跨文化心理学以验证西方已有的理论或方法的跨文化有效性为能事,因此它无法对非西方社会文化中那些较为独特的问题倾注关心,因此也无法把握那些基于独特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真相。这也是进行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重要原因。
3.本土化:走向多元社会心理学的途径
3.1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兴起
“本土化”是一个至今为止在学术圈内尚未获得一致意见却被广泛使用的术语。本土化运动的出现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社会心理学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而言,可以归纳成这样几个方面:
(1)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社会及其行为科学所研究的问题,所创建的理论,以及所运用的方法,常受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影响⋯⋯”lv]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普遍的解释力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知识。要使外来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知识能有效地解释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社会现象,就必须使之首先与该民族或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结合。令人欣慰的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局限于以吸收外来知识为主的第二和第三世界学术界,而且也包括了美国学术界的许多有识之士,甚至最早提出这种看法的就是从事跨文化研究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2)肇始于7O年代的现代社会心理学的那场危机,不但使本来踌
躇满志的美国学者对传统的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特征的研究范式产生了不满,而且也使原来跟在美国学者后面的第二和第三世界的学者疑虑重重,他们开始领悟到连自己的社会都不能充分说明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当然不能用于说明美国以外的社会,使他们开始投身于本土化运动,立志发展自己的社会心理学。
(3)民族自尊心及由此而来的对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不满,同样是本土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原因之一。E.西尔斯提出,本土化运动兴起部分源于处于世界学术边陲地带的知识分子由于得不到学术核心地带的重视而产生的不满。这对于守着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更是难以心平气和地接受的事实。所以叶启政说,“但就民族感情与自尊的立场来看,中国社会学所具有的‘移植’和‘加工’性格就是难以接受的。”不过,同样应该承认,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的这场本土化运动在相当程度上缺乏自觉性,缺乏深厚的理论准备和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技术手段,也缺乏对世界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充分了解、吸收和批判。在某种程度上,这场本土化运动是由相当超前的港台地区的社会心理学引发的。换句话说,它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源性的。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这场学术运动的某些肤浅和偏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2祖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学本土化
社会心理学中国化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采用切实可行的途径、方法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是研究社会心理学中国化最为重要的事情。它关系到能否达到中国化的目标,关系到我们研究的成熟,关系到学科本身的价值与实际的功能问题。许多学者都在积极地投身于祖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之中。为了使祖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获得健康稳固地发展,大陆学者首先在以下问题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 (I)本土化需要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进行批判与改造,但不意味着拒斥全球化,也不意味着重起炉灶;(2)本土化需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但本土化不意味着传统化;(3)本土化需要向先行~步的港台社会心理学借鉴经验教训,但本土化不等于港台化;(4)本土化需要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现实,但本土化要坚决避免非科学化;(5)本土化的最终目标不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而是参与甚而影响世界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心理学能够成为世界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另外,我们还应认识到祖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I)缺乏本土化研究的整体思考框架;(2)研究内容的选择深受功利主义的影响;(3)缺少本土化的研究方法;(4)缺乏本土化的构念和理论。除了认识到以上的问题外,我们尤其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建设:(1)处理好“进入”与“化出”的关系;(2)吃透中国文化的特质,充分利用本土的材料;(3)寻找作为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切入口的研究材料,如角色的变迁与冲突、正处于新格局形成时期的人际关系、嬗变中的社会价值心理取向。我们还应在以下可能的选择方向上做进一步的努力:(1)尝试建构本土化研究的整体思考框架。要对特定社会、文化、历史深入了解,对特定社会人的行为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基本认识,同时对文化变量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进行评估;(2)研究内容呈现本土特色;(3)研究方法和趋向的多元并举;(4)发展本土化构念和理论。
我们深信,对社会心理学中国化必然性、必要性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对西方社会心理学的鞭辟入里的分析与研究,对中国社会文化特征的透彻了解,对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加以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获得大量的中国本土材料,是朝着社会心理学中国化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目标迈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