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时代,媒介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或事一夜成名,也可以使人秒杀于信息传播。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不可否认它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提供支持,但也应同时注意到学生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多负面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积极应对媒介和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是其成为合格的媒介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使大学生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能动选择接触媒介、准确认识媒介、正确评估媒介和有效使用媒介,自觉地在媒介环境的影响下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人格,促进发展,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解读

学界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认识,其核心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解读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一是强调媒介素养是受者关于媒介的各种能力,如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制作的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国内学者则普遍认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二是强调媒介素养是受者关于媒介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系统,如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avid Buckingham指出,“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本质有知晓和批判的理解力,懂得大众媒介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学者鲁宾专门从能力、知识和理解三个模式来解释媒介素养,台湾部分学者则认为,媒介素养是受者对媒介的解读、思辨和欣赏,利用媒体构建社区的文化品位,并专门指出大众的传播权利和责任也属于媒介素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界解释媒介素养的视角主要放在受者的认知过程,关注的是他们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即能力,强调了媒介素养的静态特征。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媒介作用于个体时必然引起他们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其结果会带来个体在各种心理现象和个体心理方面的变化,如媒介认知、媒介情感、媒介意志、媒介行为、媒介态度、媒介价值观、媒介道德观、媒介需求(动机)、媒介能力,等等。这些变化沉积下来并成为一种个体关于媒介的习惯,就形成了媒介素养。所以,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的刺激作用之下,受者所产生的有关媒介的各种心理变化及其结果,并会对媒介产生接近或回避的心理倾向与行为,集中体现在知识、能力和习惯三个方面,是动态与静态的综合系统,其实质是个体如何处理与媒介的关系,表现为个体对媒介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

二、媒介素养的心理结构分析

媒介素养的综合系统包括了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动态的媒介素养立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全过程来进行认识,它随着媒介刺激的不断作用而发生变化,向着更高层次的素养发展;静态媒介素养则是立足于某一时间点来看待个体的心理反应,它指的是个体在媒介刺激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心理,即它是个体媒介素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横截面。关于媒介素养的心理结构。

 1.媒介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

就某一时点来说,媒介素养的横截面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素和四个维度。四个维度包括:接触媒介、认识理解媒介、评估媒介和使用媒介。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两个维度构成了媒介素养的能力要素,表现为个体有效完成媒介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认识理解媒介和评估媒介两个维度则构成了媒介素养的知识要素,表现为个体认识媒介的心理过程和结果。能力要素是在知识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要素又得益于能力要素不断发展和丰富。两种要素构成了个体在某一个时点上的媒介素养,反映着个体与媒介的关系。

(1)接触媒介。接触媒介表现为个体(或群体)对媒介的选择和接触倾向,以及选择、接触的能力。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对媒介的选择、接触不同,既受到个体知识、文化、背景、职业、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也受等)和媒介习惯,以及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反馈能力和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媒介意志。需要专门指出的是,媒介素养中的使用媒介不是指简单意义上的一次或多次“使用”,而是指“使用”上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使用内容。例如,一个受者偶尔利用手机获取了一则新闻,那么不能说他具有手机媒介的素养。以上四个维度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很难确认媒介素养形成的“入口”,即个体(或群体)媒介素养的形成可以从四个维度的任何一个开始。所以,媒介素养教育既可以从个体(或群体)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入手,也可以从他们对媒介的认识理解或评估开始,这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与方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同时,认识理解媒介和评估媒介是构成媒介素养的知识成分,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是构成媒介素养的能力成分,其中任一方面的变化都是媒介素养体系的具体体现,即均可视为媒介素养的提高与变化,这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内容方面的依据。

2.媒介素养的动态结构分析

媒介素养的动态分析是立足于个体发展全过程而言的,从图1的纵剖面来看,它是指媒介素养从某一个静态素养发展到下一个时期的静态素养,再到下下一个时期的静态素养,如此往复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进而形成正确的媒介习惯。在此过程中,受者的媒介动机是推动其媒介素养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媒介素养既是每个维度形成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四个维度构成的联合整体形成与发展的需要,具有发展性、复合性、层次性、多样性、动态性的特点。

静态的媒介素养是受者经过自身对媒介的一系列心理反应所形成的,每一次反应都必然在受者身上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心理能量的累积就是媒介素养的形成过程,它包括心理动能和心理势能两个方面。心理势能包括媒介知识、媒介情感、媒介意志、媒介价值观、道德观等,诱发、支持着受者的心理动能发挥作用;心理动能主要包括媒介需要、媒介动机、媒介能力、媒介态度等,其中媒介动机是最直接的内在动力。心理动能直接对外做功,表现出接触媒介的习惯和使用媒介的行为,推动受者的媒介素养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受者在媒介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媒介及其信息内容的需要、兴趣,以及借助媒介发展自身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要求、欲望。在需要的支配下,受者借助已有的媒介能力,进一步接触媒介、认识理解媒介和使用媒介,推动媒介素养向纵深发展。因此,从媒介素养的动态结构来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立足于受者已有的媒介素养的基础上,把握动态规律和媒介素养的特点,因材施教,从不同层次的媒介素养入手,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

三、以目标为导向,恰当选择内容与方法,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他们终身教育的长远需求,能帮助他们克服媒介的负面影响,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侵略,更好地促进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那么,如何更好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呢?本文认为,最为关键就是高校必须明确教育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采取科学的方法。

1.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如何构建大学生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可以有多个思考的角度,但是本文认为,依据媒介素养的心理结构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现代媒介公民和未来媒介的“把关人”,正确使用媒介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这一总目标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接触习惯,学会从众多的媒介中筛选适合自身发展的媒介和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促进人格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二是提高大学生解读、认识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区分“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或“生活真实”之间的差距,理解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差异对媒介的需求与期望也会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媒介选择和接触倾向。

(2)认识理解媒介。认识理解媒介表现为个体(或群体)对媒介及其传播信息的知晓、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媒介知识,既知晓媒介的存在及其形态,也理解媒介及其产品(包括其传载的信息),最终受者结合自身的元认知,全面认识理解媒介。

(3)评估媒介。评估媒介表现为个体(或群体)对媒介提出质疑和批判,以及与受者原有的需求、态度相比较产生情感体验,形成新的媒介态度或巩固旧的媒介态度,最终形成价值观、道德观等个性心理倾向。评估媒介是个体(或群体)的一种价值判断,一方面它受到社会公认标准的影响,比如公众对CCTV非常认可,那么个人很少会提出质疑,往往会纠正自己的标准以适应公众标准;另一方面,受到个人标准的影响,当媒介不是主流媒介时,这种影响就表现的较为突出。

(4)使用媒介。使用媒介表现为个体(或群体)对媒介的应用能力(包括创造能力、媒介信息制作能力媒介的本质,正确认识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三是培养大学生欣赏、评价媒介的能力,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四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有序的媒介使用观念,增加社会责任感,有效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具体实施中,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从四个方面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切入口,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2.恰当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任何教育都必须遵从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如此。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则是把握他们已有的水平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

从静态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来看,他们现有的媒介素养水平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1)大学生媒介接触的理性缺乏,自控能力较弱,媒介信息的选择还不能够与自身的全面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娱乐性动机起主导作用,感性认识是主要的心理过程;(2)大学生不善于对媒介提出质疑,没有批判的意识,缺乏批判精神,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大于独立思考的个性心理,“生活真实”与“媒介真实”混淆的现象普遍存在;(3)由于缺乏质疑,大学生对媒介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对信息的价值、意义缺乏客观评价,道德意志薄弱;(4)创造性地使用媒介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自觉性缺乏,传递正能量的意识较弱,表现出使用媒介的高层次能力匮乏,忽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从媒介素养的动态心理结构来看,大学生兴趣过分集中于娱乐、猎奇,促进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媒介行为习惯偏向于非主流的媒介及其信息,关注社会进步的动机缺乏,尤其是缺乏对“三个自信”内容的关注,与国家对当代青年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些问题正是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其重要内容。

3.科学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从目前学者研究和探讨的现状来看,多数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集中于: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利用高校的实践教育平台实现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媒介自身、大学生的共同参与,等等。但是不难发现,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如果再开设一门相应的通识课程会增加学生的压力,导致他们采取应付的态度无法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高校可以用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与社会媒介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未必能起到实际的实践教育作用;同时,“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将导致实施的主体不明确或责任不清楚,谁都有责任也意味着谁都可以不承担责任。所以,要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必须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高校自觉地承担起教育责任,明确实施主体,比如,高校都有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他们就应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有计划地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现代人媒介环境是谁也躲不开的客观世界,自身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适应。所以,高校应当通过大学生自觉的训练和实践,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关注大学生课外的媒介选择与使用,对不正确的行为反复纠正,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