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是在高等学校中普遍设立的以对学生普及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知识为目的的公共课程,包括基础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心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具体内容,这些课程的设立起到了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增强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服务自身发展的作用。课程价值得到教学管理者的一致认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办公厅专门针对公共心理学课程中核心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于2011 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确规定“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并对课程各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了详细的说明,显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该类课程的重视,也为该课程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一、高校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心理困惑,需要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以泰安市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获得的数据表明,泰安高校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54. 1%,亚健康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咨询室内的咨询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学生主动向咨询机构求助的意愿也存在差异,而以集中讲授为形式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心理咨询的不足、承担起预防一般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功能,从成本和效果上讲,也是高校选择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普及心理学知识、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开设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却遭遇了师生比失调、教学双方兴趣缺失等现实困境,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 一) 师生比例失调
目前,高校心理学公共课程普遍实行大班化教学,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4 - 2015 学年所开设的公共心理学课程班级人数均为100 人左右,多者达到135 人。1: 100 的师生比使师生间互动成为难题,教师授课必须借助扩音器材,而面对教师的提问,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声音显得微弱无力,互动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人数的过多,以及该类课程授课一般面向全校学生,学生自知在思想和行为上离开教学活动被教师注意到并受到惩罚的概率很小,容易滋生懒散现象,做各种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教师对改变这种现状也显得无能为力,教学比例失调的现状容易滋生教学双方的惰性,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堪忧。
( 二) 教师动力缺失
面对公共心理学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强大的科研主导趋势面前,教师本身对该类课程的钻研程度动力不足,表现为对关于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研讨很少,甚至在高校内部都没有常规化、制度化,导致案例、教学方法、最新教学理念的研究停留在个别教师的理论成果层面,无法转化到普遍的教学工作中去。教学安排主次有别,在遇到教学任务紧张、人手不足时,教学主管部门往往以专业课程为重,将有限的专业教师安排到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去,而将无心理学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教师纳入该类课程的教学队伍当中。师资的紧缺及非专业化导致教学人员缺乏教学热情,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进展缓慢。科研主导的评价体系下,教师将时间、精力、热情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以期在短期内形成可以量化的科研成果;而关于教学工作的探讨与实践既耗时耗力,也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成果,这导致教师潜心研究教学、致力于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动力不足。
( 三) 学生兴趣缺失
当前公共心理学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重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这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有差距,造成学生抱着兴趣来,带着失望为了学分而学的局面。公共心理学课程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他们对其中纯粹理论性知识不感兴趣,更关心其应用层面,如进一步了解自己和他人,掌握与人相处的技巧、解决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困惑等等,由于授课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课堂的教学秩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步丧失,课程的价值就无法实现。
三、高校公共心理学课教学改革路径
( 一) 回归生活世界
郭纪昌认为,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应然诉求,要通过改善陈旧教材,改革单一教法、改变死板学法,使心理学教学从生活世界中来,到生活世界去。这一改革思路基于当前我国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结合目前教学中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等现实问题,建议通过教学思维的转变,带动教材、教学方式等的转变,提升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首先要明确改革思路,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教学理念,核心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在此基础上实现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 二) 回归教学本质
教学的本质在于教与学的统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扩招后,大班化教学在高校已经成为常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成为难题,单纯的理论教学成为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因为缺少教师的关注和监管,逐渐习惯于被动接受现有的教学模式,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学人员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要求学生承担相关专题的资料搜集与报告撰写,布置课后作业等方式来弥补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的弱化。同时,承担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研究的意识和水平,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索适合我国现行教育情况的优质教学方法。主管部门对公共心理学的师资、理论研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公共课和专业课要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让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师回归教学本质,主动思考并提升教学质量。
( 三) 回归学生主体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优化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授课形式,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大班授课的现实情况下,变单纯理论教学为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教材,根据使用情况进行有重点的讲解,组织授课教师定期进行教学方法等的交流,推广优秀教学教法; 强化教学秩序的管理,对学生的缺勤、玩手机等现象及时制止并引导,优化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以学生个人成长报告、心理咨询室案例为素材进行凝练,就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启迪学生从自己及身边人的案例中掌握心理学规律,并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情感和认知层面都能主动参与到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公共心理学教学不再只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
( 四) 回归学科价值
公共心理学学科价值在于普遍性、科学性、应用性,这就决定了照本宣科的理论传授无法实现该类课程的学科价值,而许多心理学基础知识中涉及的图片、理论学生已经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有了了解,如果教师再在课程上重复讲授,不做深入的解读,就会影响授课的效果。授课教师要积极主动拓展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增加教学手段的灵活性,不必局限于案例教学或某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高校应鼓励教师从事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对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评估和安排做到一视同仁,调整公共心理学课程安排方式,将其细化为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学流派等具体专题,由擅长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相应的专题,允许学生选择相应数量的专题达到修满学分的目的。这样,既能发挥教师深度进行专业研究的优势,也能让学生了解相关研究热点与难点,同时,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内容的集中讲解既不增加其额外的工作量,也能提升教学人员的兴趣,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学生也能从教师充满活力的讲解中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值得重视的是,公共心理学课程面临的困境只是教学发展滞后于高校扩招步伐的一个缩影,其呈现出的问题也并非该门课程所独有,在其他课程中也有所体现,这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功利化的必然后果。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最重要的是提升高校中各方面对教学价值的追求,如果教学人员对课程教学的钻研和要求仅止于学术论文的撰写,而没有实践的检验,没有发自内心的对课程教学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包括公共心理学课程在内的教学改革只能是实现科研唯上单一评价模式的工具,教学双方都不能真正从课程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和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