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跳楼自杀率居高不下,“郁闷”问题位居榜首,“焦虑”现象此起彼伏。 据教育部官网2015 年3 月统计分析,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案件1501 人,理科生1202 人,占80%。 人们在惋惜痛心之余,不禁发出“大学生到底怎么了”的疑问,同时理科大学生显性的心理问题,也为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干预路径,帮助理科大学生校正人生观价值观偏差,以及树立正确的立德做人理念提出了严峻考验。 教育部在《2015 年工作要点》中,阐述了高校心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实施计划,明确了高校心理干预的相关要求,赋予了高校心理教师新的职责和任务。 政策的出台与计划的实施,双轨驱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工作良性发展,为有效扼制理科大学生心理问题递增率,提升心理教育实效性,增强心理干预针对性,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抓手。 然而,因高校理科专业的特殊性、学术研究的抽象性、学生心理认知的独立性等因素客观存在,从而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拓展,制约着心理干预路径的深度延伸。 为此,客观看待当前理科大学生心理状况,深刻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创新发展并不断筑实心理干预路径,为有效解决理科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强有力的路径和方法支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 理科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 1 专业限定难以消除
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通常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发展方向和教材自身特点,将其划分为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等课程。 在教学精力投入上,一些理工院校以落实公共课目为基点,积极构建理工课程体系,完善专项教学评价制度,审定专业研究课题,突出技术教学地位,大力营造教、学、研浓厚氛围,并按照大学生年级特点和专业教学实践所需,分阶段按步骤有序推进,内促理科专业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确保在技术研究上有所突破和进展。 在理科专业内涵上,理科课程普遍存在着逻辑性、层次性、技术性等特点。 其本真内涵的严谨性,内化着大学生严肃认真的性格特征,熏陶着谦虚、自制、忍耐的思想情境,培育着刻苦钻研、知难而进的良好秉性,但由于专业特点的限制,易导致大学生思想保守、与外界接触主动性不强等问题。 以地域的角度分析,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由于受鲜明的技术研究氛围的感染,很容易促使理工大学生心理上和行为上认同。 从大学生成长要素看,理工大学生有着共性的校园人文素养的主观诉求,又有着专业学习研究的客观需要。 可以说,精神要素需求较为宽泛,而一些理工类院校独特的专业校园文化,致使大学生在综合成长上“缺腿”,全面进步上挂了“空档”。
1. 2 心理缺陷隐性存在
文科生和理科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因此影响了内在的心理特征。 从表象上看,理科生对问题的理性分析能力较强,逻辑性思维特点突出,但缺乏文艺素养,思维相对狭窄,喜欢死板硬套,行为上不合群,甚至古板。 从研究的侧重点看,理科生侧重于对事物内部的分析,倾向于解构主义。 比如,在对购买电子产品的选择上,理科生看重的是其要件的构成,分析各个部件的运行原理,却极少以人文感性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缺陷感是人的一种本能。 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审视,自然而然产生难以补缺的心理危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思维意识趋向物态化,这些隐性物质的冲击,对社会个体性格和心理特征的塑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当前理科大学生来讲,自卑感普遍存在,孤独感潜存于心,尤其在所学课程难度加大、人际关系紧张、生活条件不尽人意情况下,其自尊意识相对偏低,心理缺陷感就会随之增强,加之理科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心理决策较为自信,当其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学生内部“心流感”的侵蚀时,其内在精神支撑力量就会松动,心理自我效能就会减弱,随即发生心理失调或严重病态心理问题。 为此,理科大学生隐性的心理缺陷问题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否则,一旦蔓延发展,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导致心理问题恶化。
1. 3 网络文化显性冲击
2015 年2 月,教育部召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袁贵仁部长强调: “要重视网络建设,直面突出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建强工作队伍,把握宣传大势”。 理科大学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体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由于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欠缺,抑制不良影响能力较弱,极易受黄色信息侵蚀、灰色游戏毒害及网络诈骗诱惑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理科大学生人生观发生偏移,价值观严重扭曲错位,在校园接连发生事故案件。 警钟的敲响,时时拷问着网络文化下心理干预工作“怎样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当前,理科大学生学术研究压力大,科学实验难度高,对于网络文化的吸收和学习,个体主观意愿上有相应的需要,然而,理科大学生自身固有的钻研性特点,决定着其一旦涉入其中,就难以自拔的境况。 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吸引、自身的好奇与必要的学习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前一些大学生要么沉溺于网络,偏移学习时间与精力; 要么因认知失调导致心理危机,长久以往,整个学业就会亮起红灯,以致产生绝望情绪。
2 当前理科大学生心理干预存在的问题
2. 1 干预针对性不强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不同的年级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尤其对于理科大学生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前,焦虑问题在高校学生内部无处不在,广泛分布于大学一、二、三、四个年级阶段,前三个年级特质焦虑不够明显,心理特征较为隐性。 当理科大学生步入四年级时,焦虑的平均分值瞬间提升,尤其随着就业的日益临近,其焦虑症状近乎白热化。 基于以上情况,一些高校对理科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工作特点认识不清,对心理干预内涵把握不准,以致在心理干预路径上均衡用力,导致干预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另外,男女理科大学生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比如,通过运用Bem 双性化理论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在气质表现、成就动力、心理承受力上存在着较大区别。 在具体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中,有的高校心理专职教师“统”的意识强,“分”的技能弱,不管文科、理科大学生还是理科中的男女大学生,统一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用一个方法来干预,导致判断失明、处置失效。
2. 2 建构系统性不足
心理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决定着干预系统层级建构的必然性。 当前,一些高校在理科大学生心理干预系统构建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 一方面,四级心理干预网络不健全。 理科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哪一个机关部门事,也不单是二级院系的事。 它需要以学生为基点,分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个层面,构建由心理咨询部门、心理教师队伍、班心理健康委员、寝室安全员组成的四级心理干预网络体系。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有的理工院校或综合类理工专业,将心理干预工作局限于专职部门或专职工作队伍,导致心理干预网络体系要素不健全,机制运行不顺畅。 一方面,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构不到位。在预防目标上,一些理工类院校以专业学术研究为重点,把目标定在不出事上,忽略了心理干预工作的职能和作用,不注重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弥补理科大学生人文的欠缺部分,从而导致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等优秀品质难以塑造的问题。 在干预思路上,一些专职心理教师用大学生心理问题推动心理干预工作,造成心理疏导切入点不实、防范措施前瞻性不足等问题。 在干预对象上,片面将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作为干预重点,忽略了心理工作普性覆盖原则,在理科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高校心理干预始终处于“亡羊补牢”的怪圈。
2. 3 资源介入性不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心理、身体方面的原因。 具体至理科大学生层面,其心理与身体两方面相互影响、互为制约。 当前,要有效减少生理负面因素影响,消除心理上的隐性障碍,解决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突出问题,就必须利用社会、家庭、高校有利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 在对理科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一些高校仅限于挖掘校内资源,只注重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疏导条件,心理干预内容不丰富、方法不灵活、手段不科学等问题客观存在。 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持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有的高校不注重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未从社会发展形势出发,穿插运用心理干预有机元素,导致干预路径狭窄滞后。 事实上,家庭教育作为衔接高校、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能够起到较好的内促作用,尤其对于一些理科大学生性格内向、喜怒无常、不善交际等问题,有了家庭教育的介入,就等于了有了好帮手,可以有效减少心理问题诱发因素。 当前,有的高校和教师不善于利用家庭教育这个心理疏导载体,致使其育人功能空缺,理科大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综合系统严重失衡。
3 理科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路径
3. 1 构建心理干预路径的突破“点”
针对理科大学生突出的偏执、焦虑、敌对及为人处事敏感等特点,着力在构建心理干预路径的突破“点”上下功夫。 一要立足课堂搞教育。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课堂,反映教师教学成效也在课堂。 为此,要根据理科大学生年级的不同,突出教学重点,构建梯次递进的教学体系。 一年级加强维护友情教育,融洽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助其快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年级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搞好正确的就业观教育,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发现并及时解决个性特征中存在的问题; 三年级加强婚恋观教育,使其在正确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中,掌握心理调适技能; 四年级针对其学业、就业、经济、生存现实困惑,有重点地进行干预。 二要立足心理咨询中心抓疏导。 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要蹲点到院系,深入到学生宿舍,融入到班级活动,与学生心贴心、面对面地谈心交流,进行有针对地心理干预。 三要立足学术机构抓科研。 结合理科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动态性、心理教育的创新性等特点,进一步探索心理工作规律,创新心理干预方法。 同时,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为创新心理干预研究成果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3. 2 筑实心理干预系统的链接“线”
高校大学生心理干预系统较为复杂,既需多点支撑,又需多线链接,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网络。 一要链接心理干预工作队伍。 当前,在落实大学生心理工作责任上,各高校均划分了责任区、明确了责任人、细化了责任内容。 但校级机关的检查督导、二级学院的末端落实、心理咨询部门的一线疏导,缺乏有机的衔接,往往是不出问题没人管,出了问题都在管。 为此,针对理科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运行轨迹,要站在宏观机制的角度,建立健全左右链接,上下互动的心理工作格局,确保心理干预运行体系的稳固性。 二要顺畅心理干预通道。 针对理科大学生因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建立班、二级学院、学校、宿舍、社区、医院、学生部门、心理咨询部门相链接的心理干预通道,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评估心理问题风险因素,将其手机短信、电子邮箱、网上论坛作为研究重点,着力找到导致其烦躁、焦虑、恐惧的问题及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干预办法,同时要确保各条干预路径互通情况,互为融通,相互支持。三要融通团体辅导与个体干预路径。 针对理科大学生怯懦、虚荣、冷漠、固执等心理问题,积极开设性格塑造知识讲座,引导其自我完善人格特征,营造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创设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建立心理诊治绿色通道,加大个体心理问题疏导,使其及时消除人格障碍,排解恋爱引起的不良情绪,建造良性的人际关系,帮其正确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提升综合发展的心理技能。
3. 3 丰富心理干预内容的拓展“面”
对于理科大学生心理问题,既要进行合理的“堵”与“疏”,更要注重其萌芽起始前的“防”。 为此,在现有的心理干预路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心理工作内容,增强干扰路径的丰富性,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要建立校本教材。“学材”非“教材”。 高校要主动破解“学科逻辑至上”的瓶颈,在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里,坚持适需与适用的原则,根据理工专业特点和大学生心理状况,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建立干预内容遴选模式,完善校本教育课程,注重传授心理调适技能。 另外,对于专业的心理知识,普性问题面面俱到,一般问题点到为止,倾向问题重点解析,个性问题一线干预。 二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心理干预,关键点在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网络文化也在飞速猛进,在价值取向多样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文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高校教师越是在理念交织、利益冲撞、价值多变的情况下,越要坚守心理工作育人的底线,远离思想根基松动的红线,不触碰干预脱轨的高压线; 越要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锲而不舍地用正确的育人理念武装头脑,以内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助力高校心理工作可持续发展。 三要利用多方资源。 加大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以网络为依托,将抽象化的心理知识具体化,具体化内容形象化,把与理科大学生心理特点吻合的网络文化引入课堂,填充施教主体知识空白。 启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网上讨论,教师在适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 建立心理干预专题网站,成立网络社区,建立QQ 群,浓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
高校理科专业学术研究在更新,理科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变化,动态的主体结构和客体环境,迫切需要心理干预路径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为此,针对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高校心理工作新任务、理科大学生心理问题新特点,着力构建由“点”、“线”、“面”有机链接的心理干预路径网络,有效破解路径构建与运行瓶颈,完善心理干预系统,丰富心理工作资源,为有效降低理科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提供坚实的路径支撑。